
|10月诚品中文选书
《来自美墨边界的急件》
作者|方济各.坎图
出版|马可孛罗
我们一般很少会接触到「边界」这个概念,常认为就是一个区域/国家的界线。其实不然──「边界」蕴含着更复杂更纠缠的意义。
本书作者曾任职四年美国边境巡逻队员,在沙漠工作时遣返过很多来自墨西哥的偷渡客,也检获过不少毒贩留下的货物。他的经歴让他对「偷渡客」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同情,因为他发现巡逻队抓得最多的并非大奸大恶的人,而是单纯想要生活过得好点的人。
一线之差,足以让国与国的人民赔上自由,甚至性命人生;这样的双边暴力要如何才能得到正视?
《大唐帝国的遗产》
作者|朴汉济
出版|八旗文化
所谓「帝国」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往往也包涵多个民族或邦国。多年来主张并研究「胡汉体制」理论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唐朝是由胡汉融合而形成的世界帝国,如果无视或轻视全面渗入唐代社会中的「胡人」,是绝不可能彻底了解唐朝的。
为了共存,为了和解,古人们作出了各种努力以成就大唐盛世。前人留下来的「遗产」昭示着现代中国的走向不应强调单一族群的强大,而是多元民族的共融。
《造神:人类探索信仰与宗教的历史》
作者|雷萨.阿斯兰
出版|卫城出版
「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质。」德国哲学家费巴哈提出这句当时震惊宗教的说话,但放在今天世俗化的世界,大家不难理解。然而,宗教、信仰仍旧没有离开人类目光,甚至发展为多元共存。虽然对於有关宗教的争议仍然不绝,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曾为人类文明带来丰厚的滋养。
作者不但以学者身份、更从自身信仰者角度出发,以文献、历史、考古材料等方向,找寻人类文化与宗教间的深远关系,亦带领读者超越宗教偏见迷思,重拾并继续承传这个精神文化。
《黑鸟不哭》
作者|洁思敏.沃德
出版|时报文化
黑白混血男孩因其肤色被两方族群排挤,黑人母亲因思念其枉死的儿子而染上毒瘾,父亲则身陷牢狱,年幼的男孩被迫挑起照顾妹妹的担子…
小说以富有诗意的魔幻笔触,借虚实交错的人鬼视角,穿梭过去与现在,夹杂音乐,歌谣、俚语及独有的语言节奏,交织一出跨越三代的家庭悲剧,揭露一个国家的历史缩影。故事由一趟迎接父亲出狱的公路之旅展开,挖掘出缠绕多年的黑暗过去,包括难以逆转的贫困、种族主义、毒瘾和监禁,作者沃德把这些凄凉景象转化成美丽、温柔和倔强的时刻。
此书被评为理解「反歧视」的当代必读之作。
《接棒家族》
作者|濑尾麻衣子
出版|尖端
十七岁的森宫优子,她拥有三个爸爸、两个妈妈,曾换了三次姓氏。在如此复杂的家庭中成长,旁人或许会认定优子是个不幸的孩子。优子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生活过得平顺充实;然而在与朋辈相处时产生摩擦、面对考试压力、与继父意见不合等挑战接踵而来时,生活又变得非如她想像中的顺遂。
若有血缘关系就等同拥有必然的亲缘?我们又是否能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爱?作者以朴实的笔触,讲述优子成长的故事,以及收获幸福的方法。
《技术陷阱》
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出版|八旗文化
「回头看得愈久,就愈能看向前方」,作者弗雷提醒我们。
进入二十一世纪,AI、科技、知识将我们推进到工业革命2.0的时代,但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更多的人事物会被取代。
作者在书中回顾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指出当时机械化进入人类社会,亦曾造就不同的问题,如失业、贫穷等,而当时这些影响与政治力量亦因此互相角力。
时至今日,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是对我们发出的「警号」;面对如此技术陷阱,我们应该是放任,还是抑制?这将决定人类的未来与命运。
《香港电影王国》
作者|大卫博维尔
出版|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着名电影学者大衞博维尔的《香港电影王国》初版於二零零一年问世,经历二十个年头,香港的变化实在不少,适逢再版,就让我们来缅怀港产片的黄金时代。
本书分为九章,再版新增两章。首部份分析香港电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何兴起,以至後期的盛世,如何打开亚洲市场,赢尽口碑;及後章节检视香港电影产业的风格、制作、及其工业技艺的传统特色;再版新增的两章则讨论香港电影近这二十年的转变。
面对市场环境的改变,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确实走向了终结,现在香港电影也只能苟延,借本书再版回顾昔日光辉,当中又能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异见的自由》
作者|安东尼.路易斯
出版|八旗文化
有人说言论自由不是个好东西。
人人畅所欲言会激发仇恨、催生邪恶信念、鼓励媒体漠视个人私隐发布不实资讯、 煽动暴乱、危害公众安全、甚或导致国家分裂。然而为何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却如此拥护这社会价值?
美国藉着订立第一修正案向世界阐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及其珍贵价值。政府不需要强迫人民表态,亦不规定何谓正统意见,更无必要以媒体证照进行官方控制,人民自会透过公共讨论和集会扞卫舆论及普世价值,言论自由会随时代风气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各种宪法中取得平衡。
自由的信念建基於所有意见及分歧,而辩论过程可以反覆验证其真确无误,就如当中的好坏,亦非任何人能裁决和判定,一切终将只能交由时间作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