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工事X李金水
我們常稱某些經歷主流洗禮後的價值意義,在前面加個「後」或是在英文裡面使用的 “post” 這個字詞,例如後現代主義陳述著對現代的反動,後 Michael Jordan 時代則是代表籃球之神退役後的 NBA 聯盟。市集也正在經歷所謂的「後」轉折點。邊緣工事在台灣自非主流文化出發,從遊牧市集(邊緣人市集)、裝置藝術創作,到現在的空間製造,絕對都是偶然堆疊而成。而三位籌劃者的建築背景也讓邊緣人得以用另一種觀點來切入市集自身。
近來邊緣人開始在想,市集的下一步,可能是展覽。
我們若要討論一檔展覽,比較常使用的是形容詞並不是優劣,而是「效應」;不會說真好,而是這些讓我想了很多。在此先不討論市集與展覽之間的分野,但能拿來類比的東西可真不少,也就是說,我們似乎可以隱約察覺市集成為展覽的某種逃逸路線,是否能透過展覽邏輯更加強化對於市集物件的描述?也或者市集的移動性將展覽的各種可能給解放出來?不得而知。
而究竟那個畫面會是什麼?其實邊緣人也不知道,但姑且將兩者中間連結的稱為「邊緣Edge」,邊緣的存在便是定義著兩個不同面向,於是我們可以辨別。但當邊緣消失了,或是移動了,對於這新的姿態,你是否能夠看見全新的契機呢?
而邊緣人正是那個嘗試移動或是抹除界線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