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誠品書店│2024年12月中文選書
📖《發明與創新》
作者丨瓦茲拉夫.史密爾
出版丨星
人類社會的演進少不了科技與技術的推動,每項發明均經過創造、開發到應用的過程,然後生產予大眾。雖然人類文明擁有許多優勢技術,然而進步往往伴隨著失敗和災難。
作者以一八六零年代為起始,透過廣博的科學和歷史知識,加上深刻的見解,說明發明與創新的區別,並列舉豐富的發明與創新成敗的例子,闡述人類社會如何在成功與失敗的週期中前進。
作者更列出一份「願望清單」,教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維持切合實際的期望,創造出二十一世紀最迫切需要的發明。
人類失敗往往遠多於成功,只有繼續追求更好的方式和路徑,才能向我們所期望的社會邁進。
📖《美麗國度》
作者|王乾
出版|二十張
七歲的時候,作者跟隨家人從中國移民至美國生活,卻在幾十年後才正式宣誓成為美國公民——在這之前,王乾一家是沒有身分的無證黑戶。
王乾透過簡樸的文字,將童年躲躲藏藏、害怕遭到逮捕或遣返的成長經歷娓娓道來。她以孩童純真的視角,講述一家人如何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努力融入當地,以及在種種文化衝擊之下,自己對於身份認同的迷惘。書中不乏掙扎與苦難的回憶,卻也流露出堅毅的力量。
📖《記憶的社會框架》
作者|莫里斯.哈布瓦赫
出版|麥田
每當提起張國榮或聽到他的音樂時,我們往往會聯想起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集體記憶,這就是社會群體共同經歷所形成的認知。這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一九二五年首次完整地提出。
哈布瓦赫從家庭、宗教及社會階級各種因素深入探討記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記憶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受到社會結構和社會身分的差異而產生不同影響所構築而成,因此提出個人記憶是以集體記憶作為支點的論說,成為對記憶與社會集體關係研究中最早亦是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
📖《核戰末日》
作者|安妮.雅各布森
出版|時報文化
經歷和平三十年,我們已遺忘冷戰期間美蘇上萬顆核彈隨時發射的末日恐怖。現時擁核國家為免誤判局勢,試射火箭必先互相通報,唯一例外只有北韓;如北韓向美國發射火箭,美國將會如何回應?
普立茲獎決選記者安妮.雅各布森訪談了美國五十多位核戰關鍵人物,加上科學研究及歷史事件佐證,逐秒推斷如果北韓火箭來襲,美國核武體系將如何反應;結論是漣漪效應下七十二分鐘內大部分文明注定毀滅。從雷達上一個光點,到決定是否反擊讓末日降臨,只有六分鐘時間。這是我們與末日的距離,亦是被世界忽略的真相。俄烏戰爭、中東戰亂,鐘擺似正擺向和平的另一邊,核武會在沉睡三十年後,再次覺醒嗎?
📖《世界的詞彙是森林》
作者|娥蘇拉.勒瑰恩
出版|木馬文化
「他們看起來像人,也像人一樣會說話,但他們是人嗎?」
本書講述地球枯竭後,人類侵略一個和平星球,並砍伐其森林以獲取資源的故事。人類不僅忽視了侵佔行爲對星球森林跟原住民文化的影響,過程中更虐待和奴役原住民,稱這些同樣擁有人類外型的土著爲「綠皮」。直到一名叫賽伏的原住民目睹妻子被侵犯殺害,他決心面對殖民入侵者,從對方身上學習使用暴力,以暴易暴回應和發動一場戰爭。
作者於越戰時期寫下這本撼動人心的小説,透過上尉、科學家和原住民的視角及角色之間强烈的道德對比,以簡單的敘事描述不同文化之間的暴力行為,也借諷新帝國主義及奴隸制度,帶出善與惡之間界限的反思。
📖《城與不確定的牆》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時報文化
十七歲的男主角不惜代價,都要進入那座高牆圍繞而且守衛森嚴的城,為了尋找心心念念的十六歲少女。
破鏡重圓之際,少年卻又被帶回少女失去音訊的現實世界。輾轉陪伴他度過孤獨歲月的,就只有兩人在虛構的城中共處的記憶。直到四十五歲時一場預知夢的引導下,他毅然辭職並搬到鄉郊經營圖書館。在展開第二人生同時,他又遇上奇裝異服的前任館長、不擅辭令的天才男孩、離鄉背井的咖啡店女店長⋯⋯各式各樣處於社會邊緣的人。
隨著各人埋藏的秘密慢慢揭露,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藩籬也漸漸模糊起來。到底相隔於不同世界的人,最終還能重逢嗎?
📖《椰殼碗外的人生》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
出版|時報文化
這部班納迪克.安德森的自傳記述他自小跟隨家人移居多國,及後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展開有關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社會、政治及民族主義的研究,終其一生以學術為社會帶來改變。
長年於印度尼西亞、暹羅等國的生活,加上寬闊而扎實的田野考察經驗,使安德森對當地的語言與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他見證這些國家的變遷及政權更迭,並與印度尼西亞種下深厚的連結。
安德森曾先後出版包括《想像的共同體》在內多部深度剖析民族理論的鉅作。這部自傳則引領讀者回顧他生命中的每個遭遇與挑戰,共同感受他對印度尼西亞的熱愛及其對民族主義的種種反思與洞見。
📖《藝術怪獸》
作者|蘿倫.艾爾金
出版|網路與書
比起男性規訓,來自女性同伴對女性潛能的自我閹割更能「成全」性別束縛本身。她們喋喋、囈囈、一副好心腸,對一眾同性作家、藝術家說:「無論作品怎樣也要令男人高興」、「要溫柔要奉承要做家事」、「肉體描繪是淫穢不合宜」⋯⋯前者認為只有男性能成為藝術怪獸,後者知道她們的形態在文法語句規範以外,野性無分性別,只有敢與不敢之差。
身體作獸,她們以軀奔馳,精神與主體的握取源自對行動的願力——若不施展自身,自身即消亡。是以,她近鏡拍攝女性以肉體紋理干擾部位切割、以整體對抗男性凝視下的破裂身體、她以臉撞玻璃的扭曲肉團反女性美、她於公眾裸露、在陰道拉出宣言朗讀。
她們不羈到底。女性身體不再只是別個性別的行文畫題。女性身體是活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