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店職人自策展 │ 【末日信仰】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有人說人類是感性動物,充滿同理心,卻不斷有人製造末日恐慌,危言聳聽,
有人說人類是理性動物,懂得客觀思考,卻不斷有人相信末日再臨,杞人憂天。
究竟只是「認知失調」,還是幾千年來人類都只是被信仰影響思想?
如果末日即將到臨,我們又能否避過一劫?
跨越生命邊界

📖《生命的一百種定義》
作者|卡爾.齊默
出版|鷹
我們都認為自己完全知道「生命」是什麼,但是當生物學家對生命的世界瞭解得越多(例如從原始細胞到形成大腦、從受精卵到流行性病毒等相關知識),就會發現越難找到跨越生命邊界的那條線。
卡爾‧齊默研究了這個世界上最重大的問題:生命是什麼?如果你拿這問題去問一個生物學家,很快就會讓對話變得尷尬!因為在認真進行探索之前,問題的答案似乎非常簡單,然而當進一步思考時,就會疑惑到底廚房櫃檯上的「蘋果」算活著,還是只有長出它的那株「蘋果樹」才算「活著」?若你認為人類的「類器官」不算是生物,那把這些類器官組合成一個人,算不算是一個人?
如果連我們在地球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那要如何定義人類是否真的發現了其他世界的「外星生命」?這種「生命邊界」的定義問題,曾經導致社會上某些最激烈的辯論衝突,例如「受精卵」是否算是一個活著的人,以及何時才能宣布一個人是真正「合法的死亡」?
想要探究生命的邊界這件事,卡爾‧齊默做了極其迷人的深入調查。他在書中探索了各種試圖重新創造生命的奇特實驗,遍歷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種生命定義,發現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脫穎而出。Covid-19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但許多科學家堅持這些病毒「不算」生命。還有些化學家正在創造可以群集、感知環境與繁殖的藍色液滴,期望有天在實驗室裡培養出生命。
他也觀察了極端的生命案例,無論是蟒蛇的新陳代謝,或是冬眠蝙蝠的體內平衡、楓樹的繁殖複製機制,以及滴水之後可以瞬間復活的地表最強生物水熊。他還依照科學家的指導,在實驗室裡嘗試讓試管中的細菌幾天內就繁衍幾千代,以此觀察到演化的持續進行。書中還提到法蘭克斯坦博士沉迷於自己製造出的怪物(科學怪人),以及浪漫主義時期詩人柯立芝等人,如何相信「整個宇宙是活著的」生命原理。
宇宙誕生之詩

📖《100個藏在符號裡的宇宙秘密》
作者|莎拉.巴特蕾
出版|遠流
100個神秘的符號,
述說著人類自從有文明以來的宇宙密秘
包含:經文匣、拴日石、魔鬼雕像、閃電人納瑪岡、天使拉傑爾之書…
本書採用全彩圖文,全面呈現。
自文明發軔以來,全世界人類不斷透過符號、雕刻、建築或神聖物品,表達重要的人生經驗,例如男子氣概、生殖力、死亡、宗教信仰與愛。
這些符號與物件,同時也透露了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與想像。長久以來,這些象徵標誌逐漸結合了日常事物,成為全球遠古至今,各個文化群體的集體意識。
本書分為自然世界、神祇世界、符號與系統以及神祕世界等四個主題,精心收錄100種神祕物體、圖案以及塑像,詳細講解其起源,並從歷史、文化、神話或宗教層面探討每一個象徵的意義。
從全知之眼到北歐維京人的符文石刻,再到印度教、佛教中常見的曼陀羅,帶領讀者一一探索世界各文明的信仰習俗,一窺隱藏在象徵符號中的宇宙祕密。
愛爾蘭詩人葉慈早就對各種象徵的符號感到高度興趣。他說:「象徵的確能夠捕捉某種肉眼難以看見的本質,有如點燃靈性火焰的透明之燈。」
爲何選擇相信

📖《我們為何相信》
作者|麥可.謝爾默
出版|鷹
在《我們為何相信》這本綜合了三十年研究的著作中,心理學家、科學史家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懷疑論者麥可‧謝爾默(Michael Shermer),顛覆了關於人類如何形成(對世界)信念的傳統思維。
首先是信念,然後才是對信念的解釋。
我們的大腦是信念引擎。從透過感官流入的感官數據,大腦會自然地尋找和發現模式,然後為這些模式賦予主體性、注入意義。
一旦這些模式形成了信念,大腦便開始尋找支持這些信念的證據,如此加速鞏固信念的過程,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地進入信念確認的正回饋循環;而我們的大腦用以鞏固信念的認知工具,數量非常眾多。
本書以五個部分,說明我們何以相信奇怪的事物,更相信任何事物;書中從懷疑論角度切入,從政治、經濟、宗教領域,到陰謀論、超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為何相信不明飛行物、相信外星人綁架、相信超自然事物、相信讀心術等等,為什麼人們總相信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透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謝爾默期許,能為長期相信某個觀點或信仰的人帶來不同的思辨角度。也強調了我們之所以需要科學,就是因為科學是有史以來確定信念是否符合現實的最佳工具。
位置|奧運店
展期|7.01 TUE. - 8.15 F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