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品身心靈線上課〈存在和死亡的日常練習學〉—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恐懼練習
Written 迷誠品內容中心
◆紀錄我們活著與死亡的倒數100天
看過《100天後會死的鱷魚》嗎?
讓我們像這個主角一樣,作一個小小的實驗──開始倒數自己的生命100天。
如果知道自己只剩倒數100天可以活,你會害怕嗎?
如果健康,100天是你的理想壽命嗎?
如果重病,100天是你的理想壽命嗎?
準備一本小小的日誌,紀錄自己的100天,給100天後就會死亡的我們。
拿出這本紀錄的日誌,刪掉自己的100天裡面,你認為不重要的人事物。
檢視剩下的人事物紀錄,這就是你微小但重要的人生。
這個實驗,這就是我們|誠品。慢日療癒所|身心靈線上課──
第二堂〈存在和死亡的日常練習學〉裡的一個小小作業。
讓你看見死亡,看見自己。

我們把生死學稱為『解構意義』的學門──它不告訴你絕對值,不作系統的建構,不會告訴你一定是這樣或那樣。
◆一切,只能回到自己去挖掘,如同挖出寶物、挖出骸骨。
走過死亡幽谷,你懷抱的是怎樣的生死觀?是憂懼?是惶惑?還是欣然。
不同的社會、文化形塑著我們的生死觀,同時也限制著我們的生死觀念。
如同此門線上課程的授課講師──法鼓山生命學程副教授.辜琮瑜所說:
「我們把生死學稱為『解構意義』的學門──它不告訴你任何絕對值,但告訴你很多可能,最後回到自己來做選擇。」
「它不作系統的建構,也不提出定論,不會告訴你一定是這樣或那樣。」
一切,你都必須回到你的生命中,去挖掘。
如同挖出寶物,也如同挖出支撐自己站立的核心骸骨。

在這煙硝四起的城市裡,這門課程,是我們對生命最懇切地叩問。
◆誠品身心靈線上課──Course02〈存在和死亡的日常練習學〉課程介紹
在這煙硝四起的城市裡、在這生死常聞的時代,
設計這門並不熱門,也並不職能的小眾課程,
是個冒險,但同時也是我們對生命最懇切地叩問。
因此,我們希望能邀你同行,藉由這門線上課程的四個章節,
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在每個動盪不安的日常中,
慢慢練習安頓自己的存在與死亡。

讓我們按著東哲學家所指出的方向,按圖索驥,看看那個異質的彼方,被描述成什麼模樣?
◆|第一章|自我生死觀的解構與重組
這個章節,首先透過解構東、西方哲學家們的生死觀,
讓我們能夠試著依照他們所指出的方向,站在「活著」的世界,
看見「死亡」這個異質彼方被描述成什麼模樣?
看看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與親愛他者的死亡與活著」──這終極的境遇與體驗。
關於生死,你是儒家的信徒而不自知?抑或如同工業革命後,孜孜矻矻追求理性思維的我們所有人──
因為攀附這條由蘇格拉底、柏拉圖、蒙田、康得、海德格,共同以理性為軸線,
所編織出的唯一生死繩索,所以還在生命中獨自攀爬?
而早已陷落科學輝煌泥沼的我們,是否因此無能回答出「理性領域」之外的那個終極問題──
當我們只有理性,而凋敝的肉體帶領我們進入到無能、空乏、痛苦、陌生的死亡邊界時,
「理性」是否足夠支撐我們,面對未知領域的恐懼?

一旦確定自己會面對死亡,人們渴望的便是──善終。欲得善終,需要「準備」,然而準備卻沒有「絕對」。
◆|第二章|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練習題:直面死亡VS.觀照善終
解構、重組自己的生死觀,尚且只能從「觀念」上隔空相望,
對死亡顯現之際,會發生的無能與空乏情事仍然無法親切體會。
如此,一旦有天我們驟然面對死亡,便將陷入斷裂、無以因應。
因此,第二章我們必須邀請你更貼近地與死亡直面而對。
而一旦確定自己會面對死亡,人們渴望的便是──善終。
欲得善終,需要「準備」。
然而準備卻沒有「絕對」。
本章從兩個面向觀照人們嫻熟也渴望的「善終」「觀念」。
其一:即使預先做好最完備的準備,也不保證你「必能獲得善終」。
其二:即使如此,仍可盡人事,讓它成為一種「好好靠近死亡的方式」。
因此,我們可以循著自己的心意與意念,慢慢摸索出這些可以準備的項目──
身體與物質的項目、人際與心靈的項目、遺囑與醫囑的項目。
讓它們成為一種好好靠近死亡的儀式。
而當我們依循著準備這些事物所鋪設而出的段段線索,踏上前往「一無所有」的死亡闇谷旅途時,
便能看見自己內心所湧現的、陌生恐懼與意念,
以及面對這些恐懼與意念時,心理所產生的應對反應。
當然,這是死亡的模擬。
這個死亡模擬,試圖逼顯的,是我們被日常事物所遮蔽的深層意念、需求。
當死亡臨近,它會逼顯出被遮蔽的「心靈」、「人際」、「身體」、「物質」等種種課題。
一如《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余德慧教授所說:
臨終的過程,涉及到的是「心智的自我消解」。
心智機能的消解讓我們有系統地過濾掉現實世界,讓只有病體能承擔的東西,才來到我們眼前。
這樣的消解,讓我們從活著的「現實世界」轉向死亡的「本我世界」。
在這個章節,我們將帶領你看見,心智自我消融後的「本我世界」是何模樣?

讓我們將敷裹在人生骨架外的社會贅物一一剝除,僅留微小而重要的事,讓自己開始練習過上陌生的「減法人生」。
◆|第三章|從日常到神聖──善終來自於善
有了面對死亡的初步準備,釐清了渴望善終的執著欲念。
另一重要的反思是──善終來自於善生。
亦即未曾好好活著,你我很難在最後階段安穩離開。
因此,本單元回到「人怎樣才算好好活著」來思索。
在社會場域中的人,是以「社會所標示出的模樣」來活著。
因此,我們不斷累積堆疊,疊架出一具「加法人生」。
唯有親身體驗到人真的必然一死,死亡才會逼顯出連自己都沒想過的──「我為什麼活著」的真正意識。
也才會開始動手,層層剝去社會強加於自己身上的「社會性追求」,潛向「減法人生」。
也因此,有會開始有選擇性地覺察,刪減不必要的社會囤積。
此章節將敷裹在人生骨架外的社會贅物一一剝除,僅留核心架構。
讓我們站在自己通透的「生死觀骨架」中,重新審視──在世間如何才是好好活著?
讓我們站在通透的骨架中,重新伸手與神聖碰觸──
一如上帝與人類相觸的那根手指,在謙虛的未知中,
重新為自己的骨架灌上最後進入死亡所需的「安頓與無懼」,
讓自己開始練習過上陌生的「減法人生」。

無論幾歲,一旦遭逢親人長輩離世,內在的小孩往往會出現心理學家所謂的「成年孤兒」狀態。
◆|第四章|關於再也不相見,失去了的是甚麼?被遺落的感覺──失落與悲傷陪伴
前面三個章節從對死亡的探索、直視死亡、練習善終,這是屬於自己的練習。
然而生死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課題,生命中會有生離死別,會有重要他者的來去。
因此學習與他者告別,練習面對失落與悲傷,並陪伴身邊的人面對死別的困頓,是件不容易的事。
成為陪伴者,同樣需要學習。
無論幾歲,一旦遭逢親人長輩離世,內在的小孩往往會出現心理學家所謂的「成年孤兒」狀態。
失落、悲傷會造成人的內在創傷,但因為我們不願提及死亡,因此遭遇類似的狀況,往往陷落幽谷。
一如─美國生命科學心理學教授 凱塞琳.珊德斯所說:
「成年孤兒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獨自哀悼。」
面對死亡的失落,並非只有孩童會不知所措、恐懼、驚慌。
因為經歷過一次重大的失去,或僅只是死亡的陰影迫在眉睫,
都會使其產生陰影,不知道何時會有下一次。
死亡以前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僅是一個被理性心智做為一個擁有安全距離的「名詞對象」在理解。
可是,只要經過一次,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潛在的巨大憂慮。
孤兒,未必僅只是孩童。
在這裡,我們將牽著你的手聽你說,說
那個從名詞成為動詞的巨大斷裂,說那個已經落下巨大陰影的曾經。
因此,在這裡,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填寫問卷,說出您的需求,也說出您的遭遇。
協助我們將課程設計得更好,幫助更多有類似經驗,或類似需求的人們。
完整填寫問卷者,我們將抽選其中三位,致贈此門免費線上課程作為餽贈。
感謝您的參與;(活動已結束)

2 0 2 3 年主題系列課程
.城市裡的隱居練習.
Course 02.〈存在和死亡的日常練習學〉課程問卷
填寫即有機會獲得免費課程.3名
(活動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