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女养成记》:温柔是「女生该有的」特质吗#阅读台湾影剧
撰文 歪文系:文學濾鏡看世界.編輯 | Lexi Hsu
▲游荡於离职与安於现状的女主角「陈嘉玲」决定辞职。 图片取自网路
今晚,你想来点......更多不一样的「俗女」养成秘方吗?
近几年台剧收获许多讨论度高又有议题纵深的影剧──从《花甲》、《与恶》到《俗女》,其中《花甲男孩转大人》与《俗女养成记》同属文学改编影视的作品(恰巧《花甲男孩》与《俗女养成记》都是两位作者的第一本着作)。只不过相比《花甲男孩》是杨富闵集结各大文学奖得奖作品集,《俗女养成记》的作者「江鹅」在出手《俗女》前,文坛里可是无人知晓她的名号。
《俗女》剧中的女主角陈嘉玲(谢盈萱饰)四十岁与人同居未婚,比中指、爆粗口、主动求爱,俨然不同於常人所望的「女子」样貌,但如果你抱着想看见如此「解放」、「冲撞」女子的「幻想」,来看《俗女养成记》的原着,那麽你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书中完全没有「陈嘉玲」这号人物(笑)。
先别急着转走,在文坛横空出世的六年级生江鹅,《俗女养成记》里写的尽是满满「小嘉玲」──她以童年家族里的往事与人情世故/事故,带出自己与同时代的女子,都被迫活成那个普通、不怎麽特别,其实又有点不一样的自己。书里着重回头梳理生长的环境、足迹,隐隐勾勒出叙述者(也就是作者)的不安於世,其实在年幼时已有些许端倪。
今天让我们从鲜明蛮横(称赞意味!)的「谢盈萱/陈嘉玲」,更贴近江鹅与六年级女性,看看「俗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以下包含大量剧透与书透,请斟酌阅读(但都得奖了,还不快看起来!)
粗俗与平凡,「俗」女的两样情
影剧中的俗,是上下引号的「粗俗」,追求那麽不一样的女性。年近四十的女子对男友主动索婚,却又在最头痛的「婚礼是两个家庭的事」里断然拒绝妈宝未婚夫的婚约;她的工作是个不上不下的秘书,却因为受不了变成老板的私人女仆,没有其他打算仍愤而离职。
电视剧的《俗女》多了这条长大後的故事线,一边讲述成年後大嘉玲的性格与追求自我的故事线,另一边同时回望年幼时的小嘉玲,早就有的「俗」女迹象:同样拒绝婚约的二姑姑、喜欢打篮球甚至成为学校拔河比赛「中流砥柱」的小嘉玲,都在在暗示嘉玲未来可能难以塞进所谓「女生该有的」温柔、优雅的样貌里。
当然这些「粗俗」肯定得要付出代价,面对到各种裹着关心糖衣的责难时(诸如都这把年纪了没有结婚该怎麽办、女人家最後还是要找个归宿啊),也会对自己产生巨大怀疑。这些问题已经显得陈腔滥调但又如实存在:究竟为何四十岁的未婚男子是黄金单身汉,女子过了三十岁就要叫作「败犬」?

▲图片取自网路
原着里的俗,则是普通与平凡,召唤每个小孩子在家族长辈面前,如何在自我与乖顺间犹疑,最後变成「乖小孩」的记忆。每个女生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听长辈的话,却又时常被要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长辈的话不能尽信、家里经营药房的长女要快点长大,「小学生」就是一个独立个体,得学会处理大小事,要不然作业没带、脚扭伤,忙於药房工作的家人是没空替你跑一趟学校的。
剧中结尾安排大小嘉玲相遇,有人可能误以为好好的《俗女》怎麽突然变成穿越剧或奇幻剧,而感到错愕不解。这其实反倒呈现原着的精神:家屋的除魅。大嘉玲说「鬼屋其实靠近看了,才发现它不那麽恐怖」。
这个鬼屋其实就是「家」,我们远远看可以搬出父权结构、情绪勒索等等罪证确凿的证词,但近看会发现里头的人大多都深受其害,是关心彼此的,但只能用这些旧有的方法与话语互相关心、互相「折磨」。所以大小嘉玲的相遇是对自己的和解,既然无法被放进社会给予的期待框架──那就别进去吧,人生那麽短,真的没有时间再勉强自己,粗俗也好、败犬也罢,反正我就「俗」,这样的「陈嘉玲」也很棒。

▲图片取自华视
俗女养成秘方(X)大家族生存记(O)
《俗女养成记》原着则侧重童年往事与家族温情,可以在里头看见每个人身边长辈的缩影、召唤了成长中的(不安)记忆。江鹅在书里并没有要批判谁,反倒拉开距离,静静点出小孩与家人冲突里头的矛盾,以及在大家族里存活下来的种种心得。在书中她提到:
并不是乐意去默认这个父权结构,而是当绑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就觉得无论如何先下来真是太好了。
因此前面才会说在《俗女养成记》的原着里,并没有一个像剧中如此「粗俗」的女子形象,散文里更多的是江鹅看见家族里个人内里的能与不能。长辈们其实也不完全符合既定家庭结构里的期待,但又拉不下脸承认,所以也常常阳奉阴违地做一些跟自己说的冲突矛盾的事。

▲《俗女养成记》书影,图片取自网路
江鹅刚刚好是那个唯一能够看见长辈某些面向的那个人。她生在南部一个开中药行的传统大家庭,阿嬷或家人常常告诫彼此什麽食物性冷、什麽东西燥热要少吃,或是菜市场面摊用的猪油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结果江鹅小时候与阿嬷上菜市场时,常常一起买一些炸花枝丸、黑轮当作逛菜市场时的配菜,或在面摊点碗有着「不健康」猪油的面来吃。这时的阿嬷脱离了那个总是把持着家中大小事的「阿嬷」、中药房老板娘的身分,变身成与江鹅一同「偷吃」炸物的夥伴。
尽管江鹅与阿嬷「私交」颇甚,但她渐渐发现自己的爸妈在大家族里的地位其实不高。每逢节日或寒暑假,从台北回来的表弟总是惹人疼爱,阿嬷偏袒表弟而对江鹅弟弟有着差别待遇,或是不时会听见家中长辈称赞那些很少回来的家族亲戚,而待在中药房帮忙的父母才是最没用、无法「持家」的一房。所以江鹅特别珍惜小时候父母带她搭车到城里上钢琴课的时光,因为这时她才能把父母从阿公阿嬷那里「借出来」,好好体会父女/母女一起在街头小吃店吃个饭、打闹玩耍的小家庭会是什麽样的感觉。
《俗女养成记》里头的大家族生存守则,最重要就是「用力乖」。江鹅说的「用力乖」需要一点毅力与耐力,不能只是刚好肚子饿就张嘴吃长辈煮的饭,而是就算再不愿意,你也要牙一咬的吞下去。但是江鹅说听话「有时候是乖,有时候是傻」,因为用力听话不用大脑思考的後果就是,看见菜包里头的半颗蟑螂蛋,却还要听从阿嬷的指示,说服自己那只是「红豆」而把剩下的菜包都给吃完。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剧照
结语:「俗」女才不俗,只是做自己
《俗女养成记》我们可以看见的是每个小孩子在家族长辈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古灵精怪。但里头也充满许多每个小孩都有的,寻求家人宠溺的桥段:用脚扭伤、没带作业或美劳用具,企图从长辈忙碌的工作里,多索取一些关爱与照顾,但家中开中药房、又是「长」女的江鹅,倒是一次也没有得逞,因为她得快快长大、减轻家里负担。
虽然江鹅也知道这个被要求独立的「长」,与要温柔、乖顺的「女」充满矛盾,或是一个小孩子,要听话又独立,这到底是一个怎麽样的精神分裂状态?但她在书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成年後的淡然与无奈,没有过多的埋怨。她回过头审视成长经历,这都早就木已成舟、事过境迁,有一种「无,你是欲按怎?」(要不然是要怎麽样?)的自在。
江鹅的《俗女养成记》并不前卫,但她也没有要前卫。她点破生长环境给予女性的框架时不严厉批判个人,反倒带着宽容的角度,看见、爬梳每一个人被赋予的框框外的不同面貌、大家都有那麽些许的「不乖」。尽管有的时候文字略显平淡,但偶有散落期间的金句、大家族里惊心动魄的生存法则,总能让人警醒过来。
电视剧《俗女》与原着《俗女》,都给予现代女性一封小小的情书:如果你觉得自己与社会期待的女子样貌大相迳庭,都还请喜欢、接受现在的自己,因为已经这麽努力了还不符合别人的期待?那就别符合了,随它去吧!
本文/图经授权转载自方格子(原标题:推坑神作07| 平凡到「粗俗」的华丽转身:金钟迷你剧集《俗女》的家族生存秘方)
▌跟着诚品追台剧!这些生活小品你都看过了吗?
跨众影响力! 散文的影剧改编焊接术──作家江鹅╳林立青专访
【五部必追影集】致对未来感到迷惘的你
演员林辰唏:身份转换就像一把瑞士刀,只是你的人生中开启了新功能与面对生活不同的面向。
▌延伸阅读:更多 vocus方格子 精选好文
台剧【我的婆婆怎麽那麽可爱】|法律帮你分可爱又可憎的保险金
酿选剧|《镜子森林》:记者就是旁观他人的痛苦
台剧《若是一个人》│你是害怕「一个人」的方佳莹,还是只爱「一个人」的丁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