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开花谢,都是人生的醍醐味。在《孤味》里找到一百种爱的形式 #阅读台湾影剧
撰文 癮君子--movie addict.編輯 | Lexi Hsu有雷警示
虽非剧情的直述或诉说,为了讨论相关议题仍有所取舍,介意请斟酌阅读

风筝再怎麽飞,也都还是要落地
《孤味》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即使不能具有灵犀般的相通,却也都是真的在为彼此付出。然而,付出的再多,不被理解也是枉然,《孤味》则以此为题,运用丧事搭造出一场又一场的和解之旅,对人,对爱,更对自己。
首先,让我们先从陈家大姊宛青身上来看,照理来说,父母离异之後,大姊应该肩起母职,妥善地照顾好妹妹,藉此分担母亲的压力。然而,那对年幼的她来说,太过沉重与负担,也从未准备好,甚至相较母亲,她跟父亲更为相似,也更为亲密。不过,这个本应值得骄傲的相似与亲密,在父母闹翻之後,却是导致自己成为替代牺牲品的问题与缺陷。
由此可知,大姊,不只被期待成为母亲,更被比喻成父亲,一个小小的肩膀,却要同时承担两种矛盾的身份与任务,庞大的压力与矛盾,促使宛青做出决断,她不可能两个身份都做得完美。取舍之下,她知道自己不如二妹精明,也不如其讨喜,为了不让家人多一份困扰,她抛去责任,选择自由,却也因此要扛下他人对自己的不谅解。
除此之外,宛青也很难从心底去讨厌父亲,虽然不是好老公,父亲的潇洒却也是宛青羡慕所想追寻的存活方式。可是,她也不想要重蹈父亲覆辙去伤害任何人,故此,回到自己的身上,她总是不断地设置警告标语,甚至以拒绝投入终生的决断,把爱得太深的老公与同学给推开,藉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就此而言,宛青不是不愿负责,也不单纯只是爱好自由,只是害怕自己像爸爸一样,会辜负别人造成伤害,所以才推开了关系,挂上反覆无常的叛逆,还有万物皆无所谓的掩饰。以此来说,宛青追寻自由的决断,并非自私的逃避与不负责任,某种程度是害怕搞砸别人,所以才先搞砸自己,藉此,让别人害怕靠近那个破碎且难堪的自己。

故此,宛青,做为梦想成为风筝的女人,其荒诞不羁的奔放,背後所隐含的,并非真的就是逃开,更还有许多的保护,希望以此让别人不再因为自己而受伤。然而,事情却不如她所想顺利,不管怎麽推或捣乱,老公、同学、妹妹或母亲,都还是毫无保留地想要成为她的根。毕竟,在亲友的眼里,风筝再怎麽飞,还是要落地,需要一个稳固的牵引,才能避免坠落与破碎。
然而,义无反顾的爱,虽然温暖,却也点燃宛青的歉疚,母亲从小到大的喋喋不休,让她相信自己就是母亲口中那个失职的人,失职的大姊。就此来说,宛青相信失职之人没有要求幸福的资格,毕竟,好人才有好报,自己只是对人有害的物质,没有被爱的价值,等待的也该只有报应。
可是,就算人能搞砸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搞砸自己对於爱的渴求,亲临眼前的死亡还是让宛青脱下伪装,那一句「过世的时候,你可以握着我的手吗?」就像埋藏多年的心底疑惑,意即「就算我这麽糟,别人也还是愿意爱着我吗?」的探问。
承先前所述,宛青对家人感到诸多愧疚,这也是为何,死亡时的家人相伴,对一般人来说,明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对她来说,却是必须开口询问的疑惑,毕竟,失职的解读,让宛青拥有爱的渴求,却不敢有太多的奢求。
你现在要做得就是放手
为此,电影那句放手,不仅说给母亲听,也是说给宛青听,以提醒她,自己跟父亲并不一样,记得回来,也有回来,没有抛下任何人,让宛青可以不要再拿母亲的埋怨去折磨自己,藉此告诉自己,确实有被好好爱着的价值。尔後,即使当下场面很难堪,心底的结却因此被解开,母亲甚至懂得放手,让宛青照顾自己,而宛青也明白,母亲的爱,全都藏在枝微末节的细节里,含在嘴里的怨,真实包裹的其实是满盛的爱。

自此,母女两人的关系,有了一点距离,却又有了一点靠近,彼此就在这拉拉扯扯的过程中,细腻品味爱的反覆无常。宛青也从中浴火重生,进而理解到潇洒与依赖能够并存,表现的好与坏,无关爱与不爱,只要自己是妈的女儿,就会被好好地爱。
整体而言,电影使用风筝这个比喻来代表大姊非常高明,表层来看是在表述其爱好自由的奔放,但仔细去看却又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对归属的隐隐期待,意即风筝总是要有人牵着这个事实。以此来说,风筝代表着大姊的表里两面,进而协助观影者理解大姊在每一句对白之中的自我拉扯与质疑,更可以说这让那被愧疚而覆盖住的爱之向往,有机会透过潜意识层面的说溜嘴,从不敢明言的奢求变成被人看懂与理解的欲求。
再怎麽习惯漂泊的人,也都需要一个可以依偎的湾港

自然展开,就会绽放
谈完大姊後,我们接续来看看宛如镜子的二姊与小妹,宛瑜还有佳佳。
宛瑜做为二姊,眼见大姊的不争气,一肩扛起母亲的代理职位,变成照料家中大小事的工头。然而,这份工作并不轻松,许多时候,宛瑜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藏起脆弱与眼泪,而她所用的方法,就是愤怒。所以我们会看到,宛瑜摺莲花时的手总是相较她人更为用力,走路的速度也更为快速,口气上也总是强硬且直来直往,那一张美丽脸颊更总是紧绷着,毕竟,这份愤怒如果不随时保持,她就会失控落泪与疲惫。
然而,宛瑜没想过,这份控制看似让她掌握了一切,却也让她失去了一部份的自己,更因此推开了部份的关系与联系,本末倒置下,控制原本是为了让家庭可以继续运作下去,现在,却可能成了各式关系中的裂隙。
我都是为你好
当然,很多时候,二姊宛瑜的控制不只是为了自己,但跟大姊一样,她的用意很少被听见与理解,不说成了关系中的一道裂口,这道裂痕甚至蔓延到小澄身上,不知不觉下,宛瑜把上一代的关系互动复制到自己的家庭中,将控制包装成好意,却疏忽了孩子不一定就要愿意。最终,那份未能实现的自由,反倒成了宛瑜的锁链,綑绑住小澄的意愿,何其讽刺,也何其悲哀的循环。

为了让宛瑜不要走上自己的後尘,做为母亲的秀英,以前辈的身份去轻轻提醒,不过下一代的结,还是要自己来解,为此,秀英(陈淑芳饰)只有好意提醒,并没有想要多加干涉,而这个放手,某种程度也是在跟最像自己的宛瑜和解。她早已明白自己的好意,不知不觉成了宛瑜的束缚,就像宛瑜对小澄一样,秀英对宛瑜也抱有诸多的期待,宛瑜又是那般贴心,即使不满,还是会努力投入去满足期待,而这秀英也都看在眼里。
故此,当时的秀英虽然是对着小澄在说快乐就好,却也好似在提醒宛瑜,不要继续再对自己那麽严苛。可惜,对於宛瑜来说,她不只是母亲,也是秀英的女儿,心底还是偷偷期待着,秀英直接以自身母亲的身份慰藉自己,而非过来人角色去提醒自己要怎麽做母亲。因此,那一幕的宛瑜,之所以看起来在生气,不完全是小澄顶撞所导致,其所反应的更多是内心的落寞,为此要使用熟悉的愤怒收起将要夺眶的泪水。
这部份的安排,也是众多观影者觉得可惜之处,好似秀英与宛瑜没有把话讲开一样,但我想,对於秀英来说,那个总是表现优异且跟自己最像的宛瑜,或许才是心头中最上心的一块,甚至超过餐厅,只有她能担负起自己的期待,甚至超过自己的期待,所为肯定早就不言而喻。否则,她就不会在交代完对於大姊及小妹的担心後,就直接跳到小澄身上。毕竟,宛瑜一直都不是她需要担心的人,所以,我想那份不担心,某种程度,没有说出口的,就是秀英对於宛瑜所表示的用心与放心。

最後,来到佳佳,做为老么,深受家中成员的保护,但也因为这个保护,导致佳佳成了家中什麽都不知道的那个人。对此,佳佳感受到的不是保护,反而是不被人信任,故此,就佳佳而言,她所最需要的就是肯定,希望母亲能够放手让自己掌管餐厅,也希望姐姐们放手让自己知情。
或许,就电影的表面呈现来看,佳佳的表现,很多时候就像是在跟秀英作对,但其实佳佳没有真的想要背叛谁,她只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帮得上忙,所以才总是那麽地大声,希望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听见她、肯定她甚至认同她。
面对佳佳,秀英同样选择放手,告诉佳佳自己念归念,对於餐厅的决定却没有担心,她知道佳佳能够做到,也相信她会全力以赴去回应乡亲的期许。另外,秀英的放手,也不只是她要放走佳佳,更提醒佳佳要放手自己,避免总是想着别人的肯定,才能寻求到自己的幸福。对此,佳佳就算会不舍,也明白母亲的用心,更何况这次的自己,早就已经得到肯定,的确也是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所要的幸福。

另外,客厅那幕座位的安排,我们更可以看到导演的用心,按照三位姊妹的处境还有与母亲的关系来排位。大姊,最像父亲之外,也会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辩解,对於母亲也最为排斥,坐得最远;二姊,最像母亲之外,更会站在母亲的立场来辩护,跟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小妹,夹在中间,处於不知所措的拉扯,虽然知道的最少,却是最能中立阐述的姊妹。
综合来说,不管是三姊妹的何人,甚至是被出养的女儿,秀英都采用放手来面对,也为《孤味》增添更多风味,让放手不只是恋情上的自由,更是母女之间的关系救赎。
放手,不是失去之下的无奈之举,而是紧握关系前的预备。

花开花谢,拢有味
自古以来,花,就是华人用来隐喻爱情、青春还有少女的代表,电影尾末,秀英捻起树丛之花,端详後的丢落,就是在象徵秀英的豁达与放手。尔後,水缸中浮现的也不再是代表女性与思念的月亮,而是三尾漂亮的水中鱼,意味生为人母的丰收与满足。
就此而言,电影细腻地使用静默的画面带出秀英的转变,表述其放手的不仅是感情,更还有那段相伴的青春与无悔,并以此来隐喻秀英的成熟与知足,为此,秀英也才能够大方地让美林取代自己坐上正宫的位子,去送丈夫最後一程。尔後,秀英更为自己的老朋友送上拿手歌曲,并以【清风目屎珠涙滴,花开花谢拢有味】这句歌词来贯穿演唱,告诉自己还有前夫,无缘再会,但也无悔。
有趣的是,电影让饰演老年陈伯昌的龙劭华一起同窗在计程车中去演唱,就好似两个老朋友在玩闹一般,这也再次说明秀英的放手不是放弃,而是放下与接纳。

然而,秀英之所以能放下,其因在於,解铃人,还要系铃人,虽然前夫已经逝去,但那些亏欠与谅解,仍然透过美林的口来说出。为此,秀英那些含了一辈子的怨,确实被前夫的温暖给化解,说巧不巧,美林,正好就像是那只翩翩起舞为秀英带来阳光的蝴蝶。尔後,因应爱情结下的缘,随着秀英的溃堤与放手,在月老的见证下终於有了一个清楚的解。
谈完秀英,稍微把视角拉回那只蝴蝶,美林,其实她们两个人就像镜子的两面,秀英需要的是放手,美林需要的却是紧握。然而,两人的关系却也非劲敌或死对头,虽然各自都带着因对方而有的空洞,但那些空洞,却又因彼此的相遇与谅解而获得补填,由此可知,秀英跟美林的关系不仅不是互抗,更是一种互补,甚至可以说,她们圆满了彼此的生命。
以此来说,《孤味》创造出新的视框,让观影者重新思索关系、爱情与婚姻的可能,藉此提醒,爱与不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放手或紧握都能成就出不同的人生风景。

我想,《孤味》之所以如此迷人,就在於三代的家人,交错的爱却不仅是三种,它不只讲述婚姻,也谈述家人之间的矛盾与皱摺,还有那些,鲜少浮现在话语,却埋藏在心底,并因华人文化而含蓄的爱。
然而,就算是家人,彼此之间也不见得能够心灵相通,故此,那些被埋藏的爱,形单影只,成了风中残烛,随着争吵、不谅解、质疑、掩饰与埋怨,忽明且忽暗。如果说《亲爱的房客》的内敛是因为歉疚,《孤味》的不说则都是为了保护。然而,不说出口的爱,就算血脉相连,却也不一定能被听懂,反而会成为关系中的裂隙。
因此,如同大部分人所述,《孤味》的主轴就是在阐述放下与追忆,但我们也知道,放下之前,人都需要好好梳理,放下不是眨眼之间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後的收拾。所以,电影安排了许多把话讲开的场景,不仅是为了剧情发展,更是为了让角色之间纠结的爱有一个解,进而才有机会为这部电影,或是说这家人画下一个完整的圆。
由此可知,《孤味》的精采不只在於放手时的决断,更在放手前的挣扎与犹豫,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八点档般的吵闹,放手後的洒脱与坦然,才更显得动容与坚毅。
月有阴晴圆缺,爱有旦夕祸福
结语
孤味这两字所指涉的是匠人精神下的专注,但本片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迷人之处,却又是在於它的风味不只一道,即使都同样名为爱,不同人也都有各自烹调的习惯,就如古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所描绘,自己的爱,旁人大多都难以明解,只有爱到陶醉的本人才能品味。然而,与其说《孤味》要阐述爱只有专注这一答案,不如说《孤味》是要打开我们的味蕾,让我们理解就算爱的专注因人而异,但对爱的执着还是人类的普世本能。甚至,《孤味》以此出发,优雅地将执着佐搭台湾女性来细腻入味,进而满盛出坚毅的飨宴,让电影本身不只是茶余饭後的消遣,更是激发情感味蕾的深潜。
本文/图经授权转载自方格子(原标题:影评▕ 《孤味》- 花开花谢,都是人生的醍醐味)
▌今年的金马获奖作品你都看了吗? #阅读台剧
远观【金马57 最佳剧情长片】镜头视角里的深邃,其实都是生命的最纯粹
《亲爱的房客》:在自己家里,你更像一个租屋房客吗?
《南巫》金马首映 — 你看过马来西亚电影吗?
▌阅读更多vocus方格子精选好文
一个家能够凝聚,必有全家人的心意:32年,妈妈第一次给哥哥的手写信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勇气:有时看似是说给孩子听的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
《你是我的伤口和自尊》:与家人和解的三个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