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誠品閱讀職人大賞 年度新人作品連載I】「我的『前誠品書櫃』暨書店回憶(上)」
撰文 洪愛珠洪愛珠
臺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畢。平面設計工作者,工餘從事寫作,著有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多及家庭餐桌、庶民吃食與人景。囊括2021臺灣文學金典獎、2021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誠品職人大賞三大獎項等。
到安和路的solo pasta吃飯,走出巷口,抬頭見一山瓦礫。那是二〇二〇年五月歇業的誠品敦南店舊址,現成為工地。這家書店過去的多年恆在,以及之後的片瓦不存,至今想起,還是傷心。
我的第一本書《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在二〇二一年出版時獲誠品選書,同年年底,出版誠品獨家的切仔麵書衣。二二年,獲職人大賞的三項大獎。這當然是一本與誠品有著相當緣分的幸運作品。唯作者心裡一份悄悄的失落,是它未能在養成過我的敦南店裡,陳列過任何一天。於是我將客廳裡那幾座「前誠品書櫃」的一排書撤下,放滿雙色書衣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在自家特別陳列。這三座舊書櫃,與誠品書店仁愛店同年,於一九八九年三月降生(我的文青丈夫隨問即答,彷彿是自己生日),歷今卅三年。故事寫在這兒。它們是我漫長書店時光的一項證物,以及我與我媽一個默契的下午。
‧
時間是二〇〇六年一個秋日中午,我媽一面吃公司團膳,看見一則午間新聞,大意是:「誠品台大店預備重新裝修,店中九十座舊書櫃,來自誠品書店在仁愛圓環創始店。藉著此釋出,提供一般民眾購買。」
她急急回家找我,沒頭沒尾說:「誠品要賣書櫃!你的書櫃」
我原來有的書櫃,已很陳舊。那是家族工廠裡陪伴我一家三代的盧廠長,親手用夾板訂製的,面寬兩米,塗白色防水漆。原用於展示零件樣品,退役後讓我擺書,夾板不堪長年書重,陷出深弧。媽媽與我物色新書櫃好一段時間,因為太慎重其事,反而遲遲未定。直到媽媽看見書櫃的新聞,她認定那其中應該有幾座,與我有關。
誠品書店在仁愛圓環初創立時,我才五歲,城郊住家一帶只有「書局」一類設施。書局其實無書。多數賣文具,少男少女偶像護貝照片。成排參考書,勉強算是裝訂成冊的考卷,升學主義副產品。但我媽知道,在自己年幼的女兒面前攤開一本書,她就自己陷進紙頁裡,大人很省心。等到女兒能走能飛,有幾個銅板零用錢,家裡就不時出現一些綠色的紙袋。盧廠長訂製的書架,塌陷情況也就愈嚴重了。下午仍要上班的媽媽,著急地將我推進一台計程車,事不宜遲,我獨自一人飛車前往公館去買書櫃,手裡一卷媽媽準備好的大鈔。整個決策過程不過數十分鐘,媽媽的意志比我堅定。
小學有幾個暑假,媽媽託姨丈順道帶我去上班。姨丈的公司在重慶南路,他晨昏接送我到重慶南路衡陽路口的東方出版社(年輕朋友們,雖然叫出版社,但那同時是一家巨大的書店)。除了接我去午餐,讓我鎮日待在書店裡讀亞森羅蘋,和現世小孩玩平板電腦一樣沉迷。沒有手機的時代,如此將小孩整天放在一處而不擔心弄丟,想來我家裡長輩全很淡定。偶爾我也會走出東方出版社,走到幾百公尺外的東華書局,在東華書局附設馬可波羅麵包店,掏光口袋銅板,買一顆歐式的全麥麵包回家送給媽媽。
走出一家書店,旋即可以再走進另一家書店,這種地方就是書街。重慶南路多少年一直被稱作書街,如今不太像了。而九〇年代的台北市,對當時一位住在台北縣的小朋友來說,就是有著很多書店,和較佳麵包的地方。奇怪過了三十年,此說竟仍然成立。逛書店和囤積歐式麵包,我還是進城。(未完待續)
【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洪愛珠】獲獎代表作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洪愛珠
出版│遠流
▌延伸閱讀
☞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老派少女熱愛的購物路線
☞燈籠與香包──洪愛珠的記憶書寫.氣味篇|《提案》5月號.普魯斯特的鼻子與瑪德蓮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