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要的家|洪沛澤:開書店、辦獨書祭,重現巨大安心的共感現場
撰文 《提案》編輯室.照片提供|洪沛澤
前出版人副業聽團仔 洪沛澤
經營書店「現流冊店hiān-lâu tshehtiàm」,副業聽團仔,曾任九歌出版社企畫編輯。辦過一半書市集、一半音樂節的「獨書祭」。身兼冷酷無情的廢文機器。

現階段的自己,已經擁有「 想要的家」了嗎?
有跟沒有兩個狀態都存在。因為喜歡聽團,我經常徘徊一個個現場,也許不一定很盛大,只是小的樂團演出,向心力卻很強——身邊的人都跟你愛著同樣的事物,那樣共感的情緒,會讓人感到很巨大的安心。即使第一次到這個空間、第一次聽他們演出,都能把身心完全交給現場。像是每年去FUJI ROCK,就算吃到一樣的東西、下大雨,還是很快樂。那是一個很像家的空間,每年去的時候,都像是回家了。從那條山路,或者某個角度,我都會覺得:「對,它還是在這裡。」這種經驗像是構成我的某個碎片,儘管不能重來,也會永存在我心裡,並且一直想再複製這樣的環境。像是辦獨書祭,其實也是試圖創造一個大家能共感、放心的場域。
構成「想要的家」不可或缺的三個元素?
音樂、書跟酒——這三個都很重要,沒辦法排序。至於它們個別的意義……我都開書店來實踐了,好像也不需要再多作解釋了。

擁有一個「家」的重要性?
有時候我會在某些很廢的東西裡,看到一點點類似家的歸屬感。像是《獵人》蟻王篇角色諾布的念能力是創造空間,可以把所有東西都儲存進去,這其實跟家很相似,如果可以,我滿想要這樣的能力。我從小一直都跟弟弟共用空間,直到在外地生活,才能夠去掌握我能夠是有什麼東西、不能有什麼東西,也因此會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
生活在「想要的家」的一天?
在音樂祭現場找到家的感覺,比較像是非常態的一面。如果回到常態的日常,生活在想要的家裡面,我很可能會找一個地方,不太跟別人講話,自己打整天的電動或是瘋狂看劇,對我來說就能回血了。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雲端下載《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想要的家
My Safe Ha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