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拯救地球的,真的是人類嗎?──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Part 6|自然環境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健康醫療、居住條件、公共安全、社會照顧、文化休閒、經濟發展、國際關係、自然環境⋯⋯以數據看台灣八大面向,二十年來,台灣是變好、還是變壞?
誠品31週年,邀您一起由31個切身議題觀察台灣變化的軌跡,從31種讀本拓展思索的角度,讓好數據發聲,創造31種讓台灣好事發生的可能!
自然環境|永續,是最美的風景|#森林破壞 #沿岸漁業 #減塑 #溫室氣體 #生物多樣
📌樹木,是許多生物的100層樓的家
人為森林破壞面積以森林火災、火警*為主,占了75%以上。林務局自2002年建立火災預警系統,將溫度、濕度等因子納入林火預測系統,火災發生時較容易在短時間內撲滅,降低自然資源的損害。2003年後,森林破壞面積迅速下降。
森林火災減少,仍需關注《森林法》修正提高罰則後,是否能有效嚇阻山老鼠盜伐、珍貴林木濫墾,讓僅存的山林能夠完整保存。
*2007年前原火災與火警定義:火警,指森林遭火焚燒後所引起之災害,其被害面積未滿5公頃或被害價值新臺幣20萬元以下者;超過此標準則為火災。
📖【延伸閱讀】
☞《聽一整塊大陸唱歌》|唐納.柯魯茲馬,臉譜出版
聽鳥兒唱歌,我們聽見了什麼?唯有留住山林,這些精巧又美麗的生物,才能永遠在這地球上吟唱。全書收錄80幅禽鳥細描插畫、381首錄音,此岸到彼岸的聲景饗宴。
📌海,你好嗎?
《Scientific Data》的研究指出,2014年台灣北部沿岸的魚種數量僅剩下1987年的四分之一,且從該海域的漁獲量也可以發現魚類數量從2006年開始快速減少,顯示台灣沿岸的生物多樣性與豐富性大幅下降。就海洋健康永續評估國際標準OHI(Ocean Health Index,海洋健康指標)來看,2019年,台灣評分為65分,不及國際平均的70分。
全台灣近二十年沿岸的漁獲量年年下滑,雖然與北部魚種數量的減少趨勢相似,但因漁業捕撈牽涉範圍廣泛、海洋生態成因複雜,其實難以單一歸因為過度捕撈所致。然而過去官方缺乏對海洋生態的長期完整監測資料,讓海洋政策的規畫執行相對零散,難以有整合的海洋永續策略。未來在政策制定上,除了思考如何預防海洋生態嚴重破壞,更應致力創造生態保護與捕撈漁業的良善循環、學習與海洋共生。
📖【延伸閱讀】
☞《黑潮島航》|吳明益、張卉君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策畫,網路與書出版
「黑潮島航計畫」是15年前「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後,再次對台灣海域的總體檢。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耗費16天環繞台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寫下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黑潮島航計畫圖(觀看大檔)
📌減塑,反而愈減愈多?!
你是否隨身帶著環保杯、環保吸管、環保袋,卻忍不住天天網購,不時到超商取貨、在家收宅配?
台灣從2002年起分階段推動限塑政策,但觀察歷年塑膠袋生產量及內銷量皆不減反增,顯示限塑政策雖管控了「消費端」用量,卻未管制「生產端」的工廠生產、物流的塑膠包裝等。
單靠限塑難以實現減塑目標。若要真正推動源頭減量,環保署應在限制之外,更積極思考「完善後端回收處理機制」,以及與工業局合作「提供使用者與製造者普及的替代選項」等配套措施。
📖【延伸閱讀】
☞《塑膠島》|李明愛,字畝文化
當海洋廢棄物形成了島嶼,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我們還能置身事外?!
改變習慣,是你可以盡的一分力量。讓我們一起思考海洋環境的問題!
📌經濟成長的同時,排碳量可能減少嗎?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指任何會吸收或釋放紅外線輻射並存在於大氣中的氣體。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規範之七種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
►經濟部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溫室氣體ABC
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以來逐年上升,但在2008年後呈現趨緩,主因除了政府開始推動「製造業自願減量」,透過改善製程與設備節省耗能,讓能源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成長受到控制,也和當年發生金融海嘯後,相關產業的生產量受到景氣影響而減少有關。此外,占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率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甲烷,在2000年後,也因為垃圾處理由掩埋改為焚燒、住商廢水排入化糞池,以及沼氣回收措施而大幅下降。
2003年起,台灣的排碳及能源密集度皆逐年下降,代表產出1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需要耗用的能源都有減少的趨勢,國際上也有案例顯示,在經濟成長下減碳與節能是可行的目標,其中以耗能產業的轉型最為迫切。然而,台灣的排碳與能源密集度下降也可能與產業外移有關。在環保意識提升及法規限制下,高耗能及高碳排的產業會將工廠外移到環保法規較寬鬆的國家,造成海外生產的收入仍計入GDP、但碳排放實質上只是「外包」到其他國家的假象。這項課責上的難題,仍有待國際社群透過氣候談判協商出明確的原則。
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削減溫室氣體的重要環節,除了增加能源效率及節能,在目前耗電量穩定成長且政策排除以核能作為減碳手段的前提下,政府提出將老舊燃煤、燃油機組更新,以及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能否達標,將是台灣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的關鍵。
📖【延伸閱讀】
☞《葛莉塔的呼籲》|瓦倫蒂娜.吉亞尼拉,三采文化
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時代》雜誌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青少年之一、2019年TIME風雲人物、2019年瑞典年度最重要的女性、2019聯合國氣候行動高峰會青年代表⋯⋯以上所描述的都是,她也被稱為「氣候少女」葛莉塔.通貝里在2018年開始為了氣候而罷課,她的決心及實際行動受到世界各地矚目,喚醒了全球的環保意識,尤其是鼓舞了青少年開始關注相關議題。
本書列出葛莉塔關注與呼籲的環境現狀與保護行動所需的基本概念與知識,選用最權威的資料,以科學、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釋。
📌讓石虎、小熊都能回家
雖然野生物種數的統計會隨著每年研究成果及物種分類方式的更新而有波動,整體而言,台灣整體的野生動植物生存處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年年喪失的狀況相符,歷年來皆有約10%~15%的野生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滅絕之虞物種數也持續增加,皆是台灣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警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10年及2018年因為植物分類方式調整,有較大幅度變化*。
*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0年首度以植物紅皮書分類方式調整物種數量,2017年則參照國際發布的APG IV被子植物分類法,正式發布《台灣植物紅皮書》,更新、調整植物的分類方式,導致該年度總物種數量與生存威脅數有較大幅度的變動。然而,農委會資料統計範圍為台灣地區之「陸域」野生脊椎動物、蝴蝶及野生維管束植物物種,未擴及海洋生物。
台灣有相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有種比率占野生物種數超過20%,然而隨著有生存威脅及瀕臨絕種的野生物種持續增加,除了進行物種復育及保護區內的棲地保育,在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場域,其實可以透過友善野生動物的生態廊道、有機農作生產等方式實踐棲地保育,創造「社會─生態─生產」的共榮關係,讓人類的生產與活動區域,和其他保護中的地區串聯起來,成為人和生物共存的「生態綠網」。
📖【延伸閱讀】
☞《小熊回家》|黃美秀,時報文化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給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2018年七月,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一隻只有貓一般大小的台灣黑熊,這隻失親小熊展開了九個月的人間遊歷……
在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老師所組成的野訓團隊照料之下,這隻「南安小熊妹仔」健康長大,也觸發了台灣民眾和相關單位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與心意。僅剩500隻的台灣黑熊,讓我們共同守護。
☞《通往世界的植物》|游旨价,春山出版(四月出版)
第一部台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以生態與演化之眼,突破島嶼範圍、國界限制,走入東亞甚至全球,大尺度深探演化的生命之網。
主題書展優惠
☞【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好數發聲,好事發生!31 BOOKS for BETTER TAIWAN】
2O2O.3.12 – 4.3O 全台誠品書店門市暨網路書店同步聯展,推薦書籍79折起
閱讀更多【好數發聲,好事發生|8大面向,31個議題】
➤活得老,也要活得好|健康醫療
➤讓每一種生命皆能安居|居住條件、公共安全
➤攜手相扶,沒有人是孤島|社會照顧
➤讓娛樂成為文化|文化休閒
➤工作,為了更好的生活|經濟發展、國際關係
※資料提供:《臺灣數據百閱》(Re-lab,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