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海龜,了解自己,隨遇而安 ── 專訪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蘇淮
撰文 陳品君.照片提供|蘇淮以台灣本島南北端路程為例,從台北都會區搭乘高鐵、客運,再轉乘交通船,大約只要一個上午三、四小時,就可以抵達小琉球。
這座小島位在台灣島西南方,是國內的遊覽勝地,四季都適合登島。每年入冬,中央山脈阻擋強勁的東北季風,小琉球四周圍成為全台最閃風的離島海域,加上黑潮支流流經台灣海峽,冬季平均水溫約22至23度,全年潛水氣候相對穩定;而島嶼地質屬於珊瑚礁石灰岩,與亞熱帶海域為鄰。淺海有珊瑚礁與豐富的海草、藻類為伴,是常客綠蠵龜的美食區,連帶這片海岸也成為牠們的棲息地。
厚石裙礁/小琉球本身是一座珊瑚礁島,從空中鳥瞰位於島嶼東南邊海岸的裙礁很壯觀,也是自己目前住家對面的海邊,每天出門看到的景色。
在水中,海龜一口一口享用海藻,一旁的蘇淮望著入神,腦中浮現各種問題:「這一隻海龜平常在做什麼?這些海龜到底是從哪裡來?牠們又會去哪裡?我這次跟上一次看到的海龜,是不是同一隻……」無窮無盡的問題,成為他不斷下水的動力。
只要與人聊起潛水,蘇淮的眼神閃閃發光,他說:「我喜歡潛水,就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剛好從事水下攝影跟研究調查,可以不斷冒出問題與回答問題。」原先他主要從事休閒潛水與教學教練,但這幾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反倒業餘嘗試的水下攝影與調查,趨向穩定接案。
與專家學者合作,比如研究寄生在海龜身上的藤壺(一種甲殼類動物),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每當有新發現,研究人員興高采烈的模樣。「他們心裡面都住了一個小孩子,那個感覺對我也很重要,就是要滿足我心裡面那個小孩子。」他感慨,如果可以不斷探索,許多有趣的問題其實不會有答案,「海洋那麼大、領域那麼廣,你一輩子根本不夠用,可是還是會吸引你──我們不斷鑽研下去,雖然說可能沒有答案,至少可以再更了解海洋一點點,或是更了解自己一點點。」
來到小琉球認識海龜,海龜則游進他的人生。不僅「海龜痴漢」──戲稱海龜偷拍狂的名號跟隨著他,一位表姊說「你看起來愈來愈像綠蠵龜」,令他哭笑不得。
R36192/因為前肢金屬標籤上的編號而得名,是一隻居住在小琉球,以小琉球為覓食棲地的成熟母綠蠵龜。因為遇見了牠,回答了心中其中一個好奇的問題:「小琉球的海龜從哪裡來?」
而母龜回到出生地產卵的洄游特性,讓蘇淮想起2010至2015年間,旅居各地的經驗──他回憶歷經旅行、打工、考取潛水執照,最後一年在澳洲擔任潛水教練的心境:「那時候就會更想要回來台灣(生活),一方面是歸屬感;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的海洋,還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
大學時期,蘇淮還是恐水的門外漢,後來憑著一股不服氣學會游泳、考救生員執照。有一年暑假他到澎湖擔任救生員,當時為了能夠回答遊客五花八門的問題,他一把推開接觸海洋的大門。直到今天,蘇淮都在水域裡摸索與徜徉,認識與研究各種水下精靈,手中的紙筆與攝影機則詳盡記錄這一切。
求學時無心插柳進入水下世界,蘇淮生活步調隨著海況、海流與潮汐調整,也順從心境成為依海作息的島民。每每潛入水中,他深深感受海洋的包容力,「下水之後,你是整個人(浸)在海裡面,周圍的環境就變得不是空氣了,整個都是海;然後也不是用耳朵聽聲音的,因為水底下的介質已經不是空氣了,就是水底下的聲音。」他進一步描述被海水包覆的感覺:「(海)它是震動到整個身體裡面,所以是整個身體在感受整個環境。」
當擁抱海洋的人們面對環境衝擊束手無策時,海洋所展現的生命力,著實令人著迷。「海水溫度變高、珊瑚白化,有時候我們好像覺得沒辦法做什麼,但是如果沒有影響很大的話,(生態環境)好像也會慢慢恢復──那種生命力,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或者是沒有用時間累積的話,我們很難會知道這件事情。」
與此同時,蘇淮以擅長的攝影器材拍攝下來,他這麼想的:「如果未來更多人想要知道當下的小琉球發生什麼事情──那就自己看吧,就是長這樣子──目前我會像這樣,是有點無能為力也有點隨遇而安的感覺。」
對於移居琉球嶼邁入第十年的青年來說,眼下許多事都是從來沒想過、自然而然發生。至少,在這裡能過著自己決定的生活步調,不時隨著好奇心潛入波光粼粼的水面,在繽紛天地裡盡情放開感官,接受海洋生物釋放的訊息,再轉手化為一筆筆資料,期許經過時間流變,成為數十年的台灣海域變遷軌跡。
日復一日、隨遇而安,如此蘇淮便心滿意足。
小破洞/疑似被船隻螺旋槳誤傷而背甲破洞的海龜。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喜歡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