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鑼灣店職人自策展 │ 【一個關於「世界」的寓言】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把世界拆解
理解世界的方式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作者|哈拉瑞
出版|天下文化
故事,引領我們走在一起。
書籍,傳播我們的觀念和神話。
網際網路,承諾會提供無限的知識。
演算法,瞭解了我們的祕密 ——
然後,我們就互相對立了!
《連結》透過人類大歷史的長鏡頭,
檢視資訊網路與資訊流,如何將我們帶到AI紀元。
哈拉瑞引導我們走過石器時代、經歷《聖經》正典化、
印刷術的發明、大眾媒體的興起、以及民粹主義的重燃⋯⋯
例舉了羅馬帝國、秦帝國、天主教會、蘇聯等體制
如何利用資訊技術來實現目標,無論是好是壞。
資訊,既不是真理真相的原料,也不只是權力與武器;
《連結》探索了許多極端之間、充滿希望的中間立場,
在鐵幕落下、矽幕升起之際,重新發現我們共有的人性。
征服蓋亞
世界與人類的位置

📖《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
作者|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口述:伊莎貝爾.馮克/ 採訪整理
出版|衛城
他的攝影,既讓人看見大自然的美,也揭露人們不願面對的世界。
地球如此壯美,卻也遍布傷痕。
最富人道精神的紀實攝影師----薩爾加多一生代表作與自述。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最關注地球環境和人類生活條件的紀實攝影師
透過攝影讓我們看見大自然的美:森林、沙漠、非洲、南極洲
也向大眾揭露那個我們不願面對的世界:戰爭、飢荒、種族大屠殺
他關注的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在德國知名導演溫德斯眼中,他以上帝的視角俯看世界
★全新修訂版
★收錄超過四十件薩爾加多攝影作品
名為「文明」的推土機
文明與野蠻是如何劃分

📖《巴別塔學院》
作者|匡靈秀
出版|臉譜
帝國獨霸世界,但支持它發展的魔力是從各地蒐羅的「語言」,
以巴別塔為名的翻譯學院,就是帝國的魔法核心。
代表各自的母語和母國而來的學生們,
有人心悅誠服將自己的語言獻給帝國,
也有人暗中等待高塔倒下的那一天⋯⋯
十九世紀的廣東沿海通商口岸,全家人死於瘟疫的十一歲孤兒羅賓奄奄一息,被一位自稱勒維教授的英國男子所救,登上了航向倫敦的客船。
勒維教授服務於牛津大學內專研翻譯的「巴別塔學院」,但此地進行的研究和教學不僅是關於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擁有多語能力又受過特殊培訓的「譯者」,將兩種語言的兩個相對應詞彙銘刻於銀條之上時,能同時鎖入翻譯過程中漏失的細微誤差概念,並藉由銀條施展這組詞彙概念代表的魔法。英國藉此壯大科技與軍事實力,向外征服更多語言不同的殖民地之後,又吸收了更多「譯者」來到學院、創造出更多不同的魔法來應用,由此生生不息。
被帶往英國的羅賓成為巴別塔學院的譯者學生,他醉心於翻譯魔法的奧妙,卻也困擾於英國本地同學對他的輕蔑與敵意。意外捲入一樁銀條竊案之後,他發現學院歷年來不斷有學生神祕失蹤或突然身故,他們曾加入的地下組織「赫密士會」,如今也透過一名與他容貌酷似的陌生青年對他遞出邀請。「赫密士會」意欲打破英國政府對翻譯魔法的壟斷,將之普及於所有階級、所有國家,但他們的理想會讓學院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不斷往返於東西方之間運籌帷幄的勒維教授,又將如何再次介入羅賓的命運?
隨著中英兩國的衝突在羅賓的故鄉釀成戰火,一場撼動巴別塔的叛亂也一觸即發。羅賓與巴別塔學院的譯者師生會在戰爭中繼續扮演帝國的精銳武器,或是改寫歷史的軌跡⋯⋯?
現實的詩篇
虛構的實現與現實的構虛

📖《想像的動物(典藏版)》
作者|波赫士
出版|麥田
已故作家波赫士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博學的人」、「作家中的作家」。他在擔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時,編寫了一本《奇幻動物學手冊》(Manual de zoología fantástica, 1957),把八十二種出現在典籍中的怪物彙編於一書。十年後,再增訂出版名為《想像的動物》(El Libro de los Seres Imaginarios),擴充到一百一十六種想像的動物。本書集一切驚奇與想像之大成,書中介紹的一百一十六種神奇異獸並不是波赫士獨創,而是蒐集了古今神話、祕冊經典與奇幻文學中的各種想像的動物,從古典、中世紀到現代,有但丁《神曲》地獄篇裡的怪物,有荷馬史詩中走下神壇的怪物,也有卡夫卡、愛倫坡、C.S.路易斯作品中出現的動物。
在這座波赫士領我們一遊的想像動物園中,可以看到有著女人面孔和胸部、鳥翅,以及獅子身體的獅身人面怪物斯芬克斯;棲息在亞特蘭提斯、半鹿半鳥的鹿鷹獸,當陽光照射在牠們身上時,牠們沒有投射出牠們的身影,而是投射出人的影子;被稱為曼德拉草的植物被連根拔起時會發出尖叫,聽到這聲尖叫的人會精神失常,但牠的葉子可用於麻醉、魔法和通便;墨水猴的毛髮烏黑如絲且柔軟如枕頭,牠們嗜吃墨汁,總在人們寫字時雙手交疊盤腿而坐,等到人們寫完,牠便飲盡剩餘的墨汁;不死鳥西摩格能活一千七百年,當牠們的幼雛長大後,親鳥就會點燃柴堆自焚而亡;綠毛怪拉弗爾泰有著蛇的頭,身體覆蓋著綠色毛髮並帶有毒針、喜歡生吞天真少女和孩子⋯⋯。
《想像的動物》自出版以來便喚起了廣大讀者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究竟這群生物來自何處?為何而來?意義為何?博覽群書的波赫士在每一篇的介紹中,都留下牠們曾出沒的依據或線索,留待讀者自行深入發掘。這本書或許是波赫士自娛自樂的小書,從中卻可讀到大師的博學與豐沛想像力,發現各種奇幻文學的想像來源與創作線索。
在原著首版發行超過六十年後,本書第一次正式獲得國際繁體中文版授權,並特別收錄了插畫大師彼德.席斯手繪的二十幅珍貴配圖,充滿手感的簡筆插畫散發出濃濃的文學趣味,搭配本書馳騁的想像力可說是相得益彰。
精神的鴉片,還是價值的碎片
虛無的現代與價值的意義

📖《愛欲與文明》
作者|赫伯特‧馬庫色
出版|商周文化
本書是馬庫色以他在華盛頓精神病學院談佛洛伊德的講座(1950~1951年)為基礎,重新編寫而成,並於1955年出版。在書中,馬庫色試圖結合馬克思的早期思想,揭露佛洛伊德心理學中隱藏的政治學、社會學與哲學面向。
全書分兩大部分,共11章。第一部從社會學觀點,重新詮釋佛洛伊德有關文明的論述: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就是本能被壓抑的歷史。馬庫色認為,文明的進步不一定非得過度壓抑人的生命本能,而應該讓愛欲(Eros)自然流動,如此社會條件自然會朝愛欲流動的方向改變;第二部則批判工業文明、資本主義社會引以為傲的「理性」導致人的異化,並結合佛洛伊德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建立「非壓抑性文明」的可能。
位置|銅鑼灣店 9F Hallway
展期|9.01 MON.- 10.03 F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