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女兒不愛她|母女關係影劇推薦
撰文 Kristin(一頁華爾滋)無論是親自嘗過的生活感悟,抑或無數虛實交織的故事企圖梳理的,是那看似無解卻又有解、緊密卻又疏離的親子命題,尤其是在父與子,母與女之間。影史與真實經驗中存在太多所謂「同性相斥」的現象,我們看到無數對脾性如此相似的父子、母女,往往落得水火不容、話不投機半句的千千結處境,好比《大法官》、《淑女鳥》,以及多部阿莫多瓦的作品。
更值得提出來討論,是這一年(2021)兩部話題國片《瀑布》和《美國女孩》,以及兩部謝盈萱主演的劇集《俗女養成記 2》和《四樓的天堂》,都不約而同聚焦於母女關係,因為那關乎自我探索、認同與和解,關乎母親對女兒、女兒對母親的期望與失望,更源自於愛恨並存的一體兩面,從來就不應被簡化或被輕忽。
《四樓的天堂》劇照
印象相當深刻,在《四樓的天堂》中,謝盈萱的角色必須設法面對母親的離世與關係的和解。當時,她背對著病榻上的母親,一邊削蘋果一邊說,這輩子似乎每一件事情都要求自己、要求女兒做到一百分,才會得到自己與他人的認可。但其實母女倆都做到了九十五分,已經相當厲害,相當不簡單了,用不著終其一生都為難以控制的婚姻失敗與否、子女成材與否,來建立所謂的自我價值,如此認知更是多數母女之間長年下來的矛盾與衝突來源。
《四樓的天堂》原創劇本/影像紀實書
更有意思是《俗女養成記 2》在陳嘉玲、媽媽、阿嬤三代女性的觀念呈現及和解方式,她們三人皆背負了各自的社會期待,宿命般地相互影響,相互重疊,相互映照,相互輪迴。在身分不停轉換的過程裡,在這趟漫漫旅途之中,我們既是彼此的來時路,也是彼此的必經之路。不甘被現狀束縛的陳家女人們都是新時代的女性,能幹強勢,同時柔軟脆弱,更遭逢太多時不我予。阿嬤打腫臉充胖子硬要去參加歌唱比賽,一臉平靜表明自己有意搬出去住,獨自享用一整塊鮮奶油蛋糕,用力寫下「李月英」三個字時就像重新認識了自我;每天在廚房、店裡忙進忙出的媽媽,則瞞著家人私底下學英文、學開車、學游泳,即使婚姻易碎,她寧可試著修補,不願輕言放棄共同建立起的家庭。
《俗女養成記 2》劇照
到了叛逆的陳嘉玲,老是將母親推得老遠,不停抱怨媽媽情緒勒索、難以溝通,卻在危難時刻,在準備為人母的時刻,才明白尤其依賴、最能理解自己的人究竟是誰。而那個聲音無比催淚,驕傲、溫柔且堅定地聲聲提醒:「妳不用怕」、「要像個大人一樣」、「妳是媽媽的模範,妳一直比我堅強」。
《俗女養成記 2》劇本原創小說 |
《俗女養成記 2》幕後紀實 |
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女性,是這麼努力在個人價值與婚姻家庭生活之間取得平衡,當我們設身處地坦承自己的困境時,才有真正和解的可能。
☞迷誠品Podcast EP102|流淚雖然可恥但是可以排毒:《俗女日常》
鍾孟宏生涯的第六部劇情長片《瀑布》,以賈靜雯、王淨所飾演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故事為主軸,雜揉多種元素,搖搖晃晃結合日常的易碎以及命運的捉摸不定,時間持續流逝,外在環境變幻莫測,而人在其中的樣態就反映於人與人之間流動的情感軌跡。
多數母親在管教孩子、撫養孩子的過程,總是難以避開情緒勒索,品文(賈靜雯飾演)亦是如此。同時身為單親媽媽與職業女性的身分導致她孤立無援,小靜的表現決定品文的自我價值,她畏懼來自女兒的恨意、敵視或不受控,因為「媽媽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女兒不愛她」。看似有選擇的人生其實處處是絕路,她必須維持表面上的「好」,並獲得來自外界目光的肯定,畢竟女性往往需要付出相較於男性的雙倍努力、自制力,才可能獲得同等的認可。
《瀑布》劇照 (圖片出處:華映娛樂)
至於小靜,這個必須一夕長大的孩子,驚覺自己自始至終不了解自己的媽媽,包括她為何垮了、病了,為何從母親的職位上缺席,都不是現階段的她能看透的。所以,主動以自己的方式拼湊母親思覺失調症發病之前的生活碎片,從父親、公司、銀行、醫生,她想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卻發現,大人的世界沒有一個環節是合理的;接著,房仲、消防員、打掃阿姨、賣場經理,又逐一幫助她重塑母女倆共同參與的未來,有些許希望,又有些許忐忑,有些許苦盡甘來,又有些許陰晴不定。
《我不在這裡, 就在往那裡的路上》 誠品獨家版(1書+2張電影票合售版/附電影瀑布國際版限量海報) |
《瀑布》原聲帶 |
「不要再問我妳還好嗎,我答應妳,我會努力好起來。」
生命不過是偶爾飄來一陣雨,點點灑落了滿地。權力與責任的消長,在這對母女一次又一次的困境裡悄悄產生變化,無孔不入的社會壓力依然存在,但當兩人真正敞開心胸共同對抗外來的變數與打擊時,內在的自我價值便難以撼動。縱使現實不見得容得下人們努力好起來,然而,母女之間的有解與無解,似乎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緩緩迎刃而解。
《淑女鳥》劇照 (圖片出處:IMDb)
若談及《美國女孩》,就不能不談論影響導演阮鳳儀至深的一部電影,她曾形容,Greta Gerwig的《淑女鳥》,給當年還遠在美國的自己狠狠一道重擊,而那是梁芳儀長大成人之後,才得以望穿的表象。
「我希望妳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萬一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
曾經的她,就如《淑女鳥》裡Christine散發的那股叛逆,成為不了母親眼中理想的孩子,成為不了校園中的風雲人物,她不止希望擁有媽媽的愛,更希望那份愛裡有認同、有驕傲。曾經台灣人人抱有美國夢以及中國夢,一個是讓孩子變得更好的地方,一個是讓經濟變得更富裕的地方,最終卻導致被貼上ABC的標籤,理應在一起的家人相隔大半個地球。滿心不情願的芳儀,返台後更多了適應不良、文化衝突、母親罹患絕症的事實,她口口聲聲憧憬的美國,是尚未面臨任何改變的美好日子。上述任何一項變因,都會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帶來重大影響,更遑論同時排山倒海而來。
無論接受與否,女兒最終都會活成媽媽的模樣,好似宿命,亦是輪迴。《淑女鳥》母女的相像程度,展現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瑣碎細節之中,一起逛街、看房,同時落淚、驚呼,無比相似又無比相斥的倔強性格,在無法滿足、順從對方期望的時候,一句有口無心就可能將關係逼至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處境,也可能只需要小小的契機、和解的瞬間,便足以化開長久以來的矛盾與成見。
《美國女孩》劇照 (圖片出處:傳影互動)
「妳到底在氣妳媽什麼?」
「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這如果已經是她的最好了呢?」
媽媽對Christine的不諒解,到了《美國女孩》,輕輕巧巧轉為梁芳儀對其母的不諒解。甚至在演講稿中寫下,世上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自己的媽媽,母親的恐懼、軟弱會成為自己的恐懼與軟弱。大人責備孩子的「不懂事」三個字,涵蓋了大人的無能為力以及孩子的滿腹委屈;偏偏事實是,她心知肚明父母早已做到極限,那份愛,那份呵護,好不容易換得一句「就算窮到脫褲,也會把妳送回美國」。
母女與姊妹的關係有如鏡像般存在,家又是母親身體的延展,當媽媽的身體出狀況時,整個空間的氣氛便顯得不對勁,也因此,莉莉的角色必須努力維持整個家的運轉,必須把苦楚、難受往肚子裡吞,好比多數家庭中默默承受一切的母親。林嘉欣的優異之處不證自明,展現不同於傳統媽媽的思維,仍受困於不新不舊的家庭觀念裡,力不從心卻不流於苦情的樣態,層次細膩地展現身為太太、母親以及女性應有的深度。沒有絲毫遜色的方郁婷,極其自然地演繹了一名國中女孩的尖銳與失落,青澀與純真,那些負面情緒統統成了情有可原,帶領我們看見了自己尋找身分認同的來時路。
☞迷誠品Podcast EP007|母愛是天性嗎?黃惠偵:我們要接受不愛的可能
人終究沒有辦法透過抱怨、怨懟去換得一段更好的人生,甚或更美滿的親子關係。故事說到八成就好,剩下的,就交由觀眾寫下屬於自己的結局。成長,不過是時時刻刻與年輕時的自己並肩同行,認清每個人、事、物已是當下最好的版本,沒有更好的時機,沒有其他的選項,要將這一句話崁入心裡,請記得——「媽媽真的好愛你。」
✦
{本文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者簡介|Kristin(一頁華爾滋)
☞閱讀更多Kristin@迷誠品專文
FB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版主。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文章散見各網路媒體。著有電影文集☞《光影華爾滋》,喜愛透過觀影、閱讀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寫盡肉體痛苦之極限與生之歡愉
☞《以我為器》
▌令人傷心而痛苦的試煉
☞《母親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