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藏有多大的惡意?8本「懸疑小說」推薦,看完讓你不寒而慄!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比起電影,懸疑小說總是更容易讓人沉淪其中,充滿疑點的情節與人物關係、未必有根源的惡意、角色立場鮮明的設定,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在懸疑小說的世界裡總讓人深陷劇情,無法自拔;尤其以犯罪推理類型的懸疑小說更貼近人性面的描寫,觸動人心。這次讓我們用充滿謎團又懸疑的小說情節,來場探險之旅吧!
.文章內容中可能含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懸疑小說推薦 #01
人心往往是最恐怖,簡單而純粹的惡意
1996|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一直都是我深藏心中的懸疑小說作者,不論是伽利略系列還是加賀恭一郎系列作都讓人深刻印象;《惡意》這部懸疑小說以精巧的詭計與潛藏在惡意背後的殺機環繞整個故事,以角色的自述與筆記,在虛實難辨的狀態下不斷誘導著讀者前往一層層的迷宮中,你會在裡面看見人性的險惡與陰暗面,深入人心的真實感,簡單而又純粹,令人不寒而慄。每次看東野圭吾的小說,你都會有種拆開俄羅斯娃娃的感受,每一份結案筆記與紀錄,揭開層層的謎團,抽絲剝繭,最後會得到一份他在最初就留給你的謎題,解開謎題,你就能得到答案。
>> 一探人心最深層的《惡意》
▌懸疑小說推薦 #02
社會要的不是真實,而是簡單易懂的故事
2001|宮部美幸
日本現代推理小說金字塔的顛峰之作,由宮部美幸撰寫的《模仿犯》揭開日本社會現實的黑暗面;在事件結束後,不論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經過社會輿論與報導後都無法再回到往日寧靜的生活,甚至整個人生都被影響。在《模仿犯》中你無法理解犯罪的原因,不是因為錢財、美色,更甚沒有任何「惡」的成立要素,受害者與其家屬只能一輩子的想著:「為什麼?」彷彿也點出了許多犯罪者並沒有任何原因、毫無理由,就讓憾事發生;也讓我忍不住想起前陣子小火紅一把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曾提及加害者犯罪並沒有任何理由、更沒有不幸的家庭悲劇,但憾事還是發生,似乎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小心翼翼地活在這世上。
>> 宮部美幸經典之作《模仿犯》揭開日本社會的另一面
▌懸疑小說推薦 #03
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是否能和解?
2008|湊佳苗
當倫理道德與正義感分歧時,你該選擇哪邊?
在告白的故事中,受害者、受害者家庭、加害者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道德尺度;當森口老師刻意不對學生明說兇手是誰,讓容易被煽動的中學生產生排斥與群眾制裁,扭曲的正義感,宛如歐洲黑暗時期的女巫審判。這本書是在我中學時就曾看過的書,每看完一章就會對角色有更深的了解,每個人的自白為劇情往前推進,時而緊湊時而緩慢,當越靠近真相,道德在我們心中就留下越深的傷痕,忍不住同情脆弱的人、卻又禁不住對那些殘忍的舉動感到忿忿,其實在道德與人性裡,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平衡點,每次都只能在心中選擇視而不見。
>> 每個人的《告白》言語,都是一種傷害
★ 《告白》電影版,由松隆子主演;「就算未成年法可以保護你,我也不會原諒你」
▌懸疑小說推薦 #04
與愛人相處,是一種互相牽制
2013|吉莉安.弗琳
吉莉安.弗琳的《控制》中深刻描寫男女伴侶間「情感控制」的狀況,與人相處時總是或多或少希望能夠控制對方的一切反映,甚至幻想符合條件的完美情人或朋友。但現實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無法掌控每個人,而對方也不會乖乖受你控制;我曾經讀過一句話,「如果你還沒找到理想中的對象,別著急,你也還沒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不是嗎?」
而這部片不單指伴侶間的控制,也隱含著媒體對於大眾的思想操控;媒體讓觀眾有知的權利,但那些事情真的是真相與事實嗎?還是就只是為了贏得收視率而操作的故事呢?更也點出了其實我們在網路上、在電視上看到的,永遠都是片面的真相。我們都正在被操控著。
>> 在一起是因為愛他還是想《控制》他?
★ 《控制》電影版;「想要永遠在一起,重要的是愛情還是麵包?是控制。」
▌懸疑小說推薦 #05
一牆之隔,恐懼就在隔壁
2020|雫井脩介
你相信隔壁的鄰居嗎?當一個人獨自在外租屋,最害怕的或許就是從牆傳來隔壁鄰居發出的不明聲響。《鄰居》以一名法官判決,將嫌疑犯釋放後並住在自家隔壁作為開端;每個角色各自帶有一點背景故事,人心的陰影面積如天色漸暗的黑影一般,不願在職涯中判下死刑的法官、忍氣吞聲的妻子、冷言冷語的婆婆、疑點重重的嫌疑犯,恐懼就在身邊的感覺一次又一次地驚擾著平靜的日常。
在看這部小說時,查了一下日本判決與台灣有滿大的差異,經由檢方詳細的調查起訴的案子,判決多有99.9%的定罪率,也就是一審有罪,大多二審很少會有翻案的情形,而台灣則有滿多案子會在二審時翻案;或許這點也能理解日本一審法官下判決時的心理壓力,一次的判決,承載著數十條的人命。
>> 你永遠都不知道,隔壁的《鄰居》在想什麼
▌懸疑小說推薦 #06
給予就是一種剝奪
2021|新川帆立
你曾想過自己的遺書,會寫下什麼樣的內容?
在看《前男友的遺書》這部小說時,總會忍不住想起蔡健雅曾唱過的一段,「我會留下什麼,請替我保管就別不捨得。」我們所遺留下的東西,是否會讓收到的人見了就難過呢?被留下的人看見那些遺物,又會再回想起當時的相處,難受的情緒裹上一層水氣從眼眶中流出,遺物難道不是一種間接控制情緒的開關?《前男友的遺書》上寫著是將所有的財產都給予殺害他的犯人,讓兇手一輩子生活無虞,卻也會生活在他的掌控之下,每次的花費、每次的閉眼,都會忍不住想起話語中的糾纏,這樣的遺產,又何不是一種間接操控?
>> 誠品獨家限定版:《前男友的遺書》
▌懸疑小說推薦 #07
我們相信的是謠言,還是藏在言語中的秘密?
2021|綾辻行人
經常在看日本懸疑小說與恐怖故事的人對於校園流傳的恐怖故事一定不陌生,廁所裡的花子、半夜時分的理科教室,將真實與虛構會發生的情節以訛傳訛,發生在主角周遭的不可思議事件,將恐怖的元素帶點懸疑的手法,加進小說中,再抽絲剝繭的探索過程,最後再回歸看似合理但卻潛藏恐怖原因的真相。每次看綾辻行人的作品時,總是能感受到他喜歡利用讀者的恐懼心理,夾雜的一點線索與謎團混淆,讓你在看劇情時似乎發現了什麼卻又被作者誘導往錯的方向思考,尤其在《Another2001》作品中更為明顯。
>> 《Another2001》校園中流傳的故事,你聽過幾個?
▌懸疑小說推薦 #08
對過去的錯誤無法釋懷,選擇對痛苦逃避
2011|陳浩基
精神疾病患者在刑事案件中,經常會得到兩極化的評價,有心人士更可能藉著稱病脫罪論的行為,但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法律判決的天平上又究竟該放什麼才能維持平衡呢?在人性本善的社會上,希望給犯錯的患者再次的機會,但如果病患卻是有意識的拒絕治療病情,又該如何是好。《遺忘.刑警》宛如看一部港片,場景細緻的安排、詭譎劇情的變化,主角的刑警身分特殊讓「緊張」隨時伴在身邊的感受,作者撕開「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的疾病一角,讓劇情更加撲朔迷離;在過去痛苦的來臨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 《遺忘.刑警》關於疾病患者與罪犯,該如判決?
在懸疑小說的世界中,貼近現實面的描述、社會大眾的操控下,更讓人忍不住感受到焦慮,你永遠都不知道這些事是不是會發生在你的周遭,它似乎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閉上雙眼,假裝不知道。
.文章內容中可能含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
▌延伸閱讀!編輯推薦
☞ 場景就在身邊!10 部更貼近我們的「心理驚悚」片單
☞ 放大所有日常生活中的恐懼;複習「史蒂芬金」經典作品
☞ 與恐懼的對抗;這些末日電影揭開了人類孤獨的本質
☞ 【恐怖片推薦】真正的心理驚悚,比鬼還可怕!毛骨悚然的10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