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隱的他們,與遠方的我們:讀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撰文 陳又津(作家)房慧真的散文除了描摹形色各異的邊緣人、旅途中的顛簸處,自身成長歷程與記者生涯所窺見的斑駁衰朽,更深入歷史現場,將視線延伸至納粹集中營、德國百萬大驅離的牲口列車;直擊車諾比核災血肉如塵灰翻飛,同時青草仍瘋長,花怒放,水自流。作者自鮮麗潔淨的表面窺見向陰之處,如同草莓上無法漠視的灰燼,大多時候燦亮與毀滅同時並存。
最新散文集《草莓與灰燼》凸顯了文明與罪愆互會交織的對比:在七彩爆炸雲朵揚起的塵灰中、在光潔城市的腐臭巷弄,皆帶出現世被美好掩映的頹然暗面。
{本內容由撰文者及麥田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Photo by Nikolay Trebukhin on Unsplash}
很久以前,我採訪過房慧真。
那是她記者初入行時,而我根本不懂得打逐字稿,只是好奇所謂的新住民二代是怎樣的一群人。房慧真慨然允諾,讓我問了一些前後不怎麼相關的問題。但採訪創作者的好處(或壞處)是他們有一套敘事系統。印象中,那是個不那麼愉快的童年與青春期。而我就拿著自己和她的故事,放在部落格,藉此說服更多的受訪者。最後成書時,詢問她的授權,她的答案是,有一天想要自己寫下來。於是這篇採訪就消失在部落格、書中與這個世界,成為只有我最初的幾個受訪者看過的作品。但這條路,無疑是她給了最初的助力。
嚴格來說,我是《河流》跟上的讀者,看著房慧真在河邊、在橋下、在巷弄,走進Google地圖上根本不會出現的冷攤——明知不好吃,但仍希望存在的店舖,甚至也掏腰包消費了。那已經超過好奇心的境界,而是什麼迫使她一次又一次走去。
《河流》/印刻文學
這可能是因為,她習慣了遠方。
她童年的返鄉就是一頓在熱帶國家拖著行李箱的大狂走。我曾經在雅加達住宅區晨跑,一到八點,赤道的焦灼陽光就會刺痛皮膚,一點都不誇張,只能躲進房子。其次,有輪行李箱在1990年代才流行起來,她們一家很可能提著裸殼就很重的行李箱,在顛簸的泥路走。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這絕對是酷刑。
但她和父親最和平的時光,也在行走,高中考到了一間遠得要命的學校,相較於多數從別處到市區求學的同學,她從市區移動到邊陲,幾乎可說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但這可能也是她最初且不得不的旅途。父親領她搭公車、走上坡——或許是因為,父女兩人這樣就不用說話了。畢竟父女若要溝通,說的必然是父親最討厭的「國語」。而父母都是客家人的這個家庭,家中也不說客語。不會說閩南語、客家話這件事,必然讓記者在採訪的路上吃盡苦頭,而要通曉(更別說精熟)一門語言,是更需要資本的一件事。結果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使用父母都不熟悉的語言,寫作他們可能從來不曾關心的事。
寫作,是一趟《神隱少女》接近山口洋父親的旅程嗎?在這個台北城裡打雜,學習國語、觀察陌生人、釋出稀薄的善意、詳實紀錄,才能稍稍接近那個父親鮮少提及的婆羅洲。
1960年代的印尼華僑留學生,一旦出國,就等於放棄國籍,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變成無國籍者。所以他們必然拚命留在台灣,也為印尼家族留一條生路。只是總有某些時刻,對於自己離鄉被迫前往台灣(或任何地方)的這個選擇,懷抱深深的恨。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時報出版
從作者到記者這條路,房慧真繳出擲地有聲的報導,走得很遠,很遠,差不多是人生的抉擇關頭了。遠到讓作為讀者的我懷疑:寫散文的房慧真會回來嗎?實質的經濟收入、之於現實的影響力⋯⋯考量到這些,確實沒有什麼回來創作散文的必要。忽然,她又回到純粹讀書寫字的世界。在不必出差遠遊的日子,她還是在行走,衡量今天要跟誰買枯萎的玉蘭花、追上那個一跛一跛跟她借錢搭車的人⋯⋯甚至是想好了有朝一日窮途末路,每天將往返於圖書館、運動中心、大學食堂、便利超商。(這跟我平常的路徑幾乎一致。)我總想,如果人生有幸吃到蛋糕上的草莓,這輩子好像就不太苦,但房慧真凝視草莓時,她問的卻是:「草莓為什麼要清洗?」為此,她凝視著草莓孔隙所堆積的灰燼,翻找書頁層層疊疊的歷史,找到那些曾經有名有姓的人。
當我們貼近陌生人的身世,溯及更早的過往,試圖救回自己想救的人⋯⋯比起千尋,一直在路上行走的房慧真,可能更接近跟湯婆婆學習魔法、被掩埋的河川主白龍。河流也是有名字的,就算它現在不在了。
・
・
・
・
這本書,帶著人們逼視被層層抹去的,裸命者的眼神 ☞《草莓與灰燼》
✑關於房慧真
七○年代生於台北,長於城南,台大中文系博士班肄業,重度書痴與影癡。曾任職於《壹週刊》、《報導者》,獲調查報導新聞獎若干。著有散文集《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訪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報導文學《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合著)。數次入選年度散文選,以〈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獲2016年度散文獎。
▌撰文者簡介|陳又津
1986年出生,專職寫作。生長於台北三重。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作家。
著有《我媽的寶就是我》、《少女忽必烈》、《準台北人》、《跨界通訊》、《新手作家求生指南》。
✦
▌延伸閱讀
☞沒有人真的懦弱,亦沒有人真正高尚|《倖存者,如我們》
☞這是因為我們還能夠假設 張亦絢談《九歌109年小說選》
☞起一座虛幻高樓,建築現實百態——專訪作家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