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在小吃攤 ◣ 流動的菜單.攤前的風景──鄭順聰 ◢
撰文 鄭順聰撰文、照片| 鄭順聰
西餐點菜的模式是先選前菜與湯,有時附麵包,再來決定主食,最後以甜品與飲料做味覺的收尾。整個過程由服務生來詢問並確認,顧客全程坐在位置上,大多是被動的。
至於台派的夜市點餐,攤位招牌就是菜單,沒有固定順序,食客自行決定要吃哪樣,奔走於各攤之間,充滿了能動性、自主性、機動性。
來到台北寧夏夜市,看到滿溢的人潮與奔放的燈光,像我這樣的夜市食客就開始盤算:要吃哪幾樣?順序與動線如何?此次的味覺主軸是什麼?
若在冬日,我會選祛寒補氣的「環記麻油雞」,前菜是筍絲,更要有麻油煎的荷包蛋,配碗麵線或滷肉飯,還有赤肉湯(tshiah-bah-thng,豬瘦肉湯),連同薑絲一起發出清美的滋味,最後移駕到甜品店喝碗紅豆湯。夏日則必吃冰品配燒麻糬,「祥記」與「林振櫂」各擅勝場,走遠一點還有「雙連圓仔湯」。想喝酒,民生西路上有三家鵝肉店,清燙或煙燻的都好,自冰箱中抓瓶台啤出來,涼筍細擠上沙拉插牙籤,夏夜獨酌真清涼。
我的夜市菜單,會根據季節、胃容量與心情調整,在攤位店面之間流轉的樂趣,是台味的獨特迷人處。
去過上百次寧夏夜市,總會有新發現;夜市再怎麼喧鬧擁擠,恰有攤前的吧台空著,讓我大腳一跨、坐上。
老闆就在我正對面,拿起蛋輕輕敲開,雙手一剝,滑溜的鴨蛋便落入圓形、帶著漏孔的淺湯盤上。蛋白在熱湯中慢慢凝結,半熟蛋黃一顆一顆點亮半個湯盤,像梵谷的〈星空〉。
湯盤的另一半,是滿爆的赤肉羹,好似魚兒就要躍出。
將這兩者合體,加湯帶幾塊醃瓜,就是古早味「蛋包瓜仔肉湯」。滷肉飯澆頭是切成小細條的肉皮,油豐味厚,攪白飯扒個幾口後,以瓜仔肉湯沖淡,蛋白軟嫩,澄黃蛋液勻於湯中,鮮美啊!肉羹裹粉頗厚,口感很是舒服,赤肉非帶筋耐嚼款,而是一咬而脆的爽快。
那些號稱懷舊的古早味,不僅復興還大為流行,但當今市面上蛋包瓜仔肉湯並不多見,可說是正港(tsiànn-káng,道地)的舊味道。吃著吃著,發現熱鍋之間有枚小碗,裡頭液體黑湛湛,且以醬瓜的空罐頭頂起,底座用裝水之碗盛著,是要防螞蟻爬入?
我拿起長柄湯匙舀了些入湯,果然是醋,酸味將腴厭轉化為輕靈的香氣。
隔著熱鍋跟老闆聊天,店名「鴨頭(Ah-thâu)」為第一代創始者之名,編號七十六,新一代接手,誠懇親切,我頻頻稱讚其手法及口味之優,說這湯真好喝,怎麼做的呢?
祕密。
老闆的回答斬釘截鐵⋯⋯見我碗中已見底,拿起大勺豪氣加湯,人情加添一味。此時此處,唯我獨享。攤前的風景頓時幻化為星空,閃爍動人。
-
聰哥的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即是小吃攤位前搖滾區的視角。
-
關於作者
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教育廣播電台《拍破台語顛倒勇》主持,公視台語台《HiHi導覽先生》創意發想與台語顧問。著有《晃遊地》等十餘本書,最新作品《台味飄撇》。
-
延伸推薦
《台味飄撇:食好料的所在》
作者|鄭順聰
出版|遠流
台派男子漢對食物的瀟灑與深情,都在這一本。除了文化和語言的風土調研,飲食的描寫,有如臨小吃攤的環繞「氣味」,非吃(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