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在小吃摊 ◣ 流动的菜单.摊前的风景──郑顺聪 ◢
撰文 鄭順聰西餐点菜的模式是先选前菜与汤,有时附面包,再来决定主食,最後以甜品与饮料做味觉的收尾。整个过程由服务生来询问并确认,顾客全程坐在位置上,大多是被动的。
至於台派的夜市点餐,摊位招牌就是菜单,没有固定顺序,食客自行决定要吃哪样,奔走於各摊之间,充满了能动性、自主性、机动性。
来到台北宁夏夜市,看到满溢的人潮与奔放的灯光,像我这样的夜市食客就开始盘算:要吃哪几样?顺序与动线如何?此次的味觉主轴是什麽?
若在冬日,我会选祛寒补气的「环记麻油鸡」,前菜是笋丝,更要有麻油煎的荷包蛋,配碗面线或卤肉饭,还有赤肉汤(tshiah-bah-thng,猪瘦肉汤),连同姜丝一起发出清美的滋味,最後移驾到甜品店喝碗红豆汤。夏日则必吃冰品配烧麻糬,「祥记」与「林振櫂」各擅胜场,走远一点还有「双连圆仔汤」。想喝酒,民生西路上有三家鹅肉店,清烫或烟燻的都好,自冰箱中抓瓶台啤出来,凉笋细挤上沙拉插牙签,夏夜独酌真清凉。
我的夜市菜单,会根据季节、胃容量与心情调整,在摊位店面之间流转的乐趣,是台味的独特迷人处。
去过上百次宁夏夜市,总会有新发现;夜市再怎麽喧闹拥挤,恰有摊前的吧台空着,让我大脚一跨、坐上。
老板就在我正对面,拿起蛋轻轻敲开,双手一剥,滑溜的鸭蛋便落入圆形、带着漏孔的浅汤盘上。蛋白在热汤中慢慢凝结,半熟蛋黄一颗一颗点亮半个汤盘,像梵谷的〈星空〉。
汤盘的另一半,是满爆的赤肉羹,好似鱼儿就要跃出。
将这两者合体,加汤带几块腌瓜,就是古早味「蛋包瓜仔肉汤」。卤肉饭浇头是切成小细条的肉皮,油丰味厚,搅白饭扒个几口後,以瓜仔肉汤冲淡,蛋白软嫩,澄黄蛋液匀於汤中,鲜美啊!肉羹裹粉颇厚,口感很是舒服,赤肉非带筋耐嚼款,而是一咬而脆的爽快。
那些号称怀旧的古早味,不仅复兴还大为流行,但当今市面上蛋包瓜仔肉汤并不多见,可说是正港(tsiànn-káng,道地)的旧味道。吃着吃着,发现热锅之间有枚小碗,里头液体黑湛湛,且以酱瓜的空罐头顶起,底座用装水之碗盛着,是要防蚂蚁爬入?
我拿起长柄汤匙舀了些入汤,果然是醋,酸味将腴厌转化为轻灵的香气。
隔着热锅跟老板聊天,店名「鸭头(Ah-thau)」为第一代创始者之名,编号七十六,新一代接手,诚恳亲切,我频频称赞其手法及口味之优,说这汤真好喝,怎麽做的呢?
秘密。
老板的回答斩钉截铁见我碗中已见底,拿起大勺豪气加汤,人情加添一味。此时此处,唯我独享。摊前的风景顿时幻化为星空,闪烁动人。
-
郑顺聪
作家。嘉义民雄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台师大国文研究所毕业。曾任《重现台湾史》主编,《联合文学》执行主编,教育广播电台《拍破台语颠倒勇》主持,公视台语台《HiHi导览先生》创意发想与台语顾问。着有《晃游地》等十余本书,最新作品《台味飘撇》。
-
聪哥的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即是小吃摊位前摇滚区的视角。
-
《台味飘撇:食好料的所在》
作者|郑顺聪
出版|远流
台派男子汉对食物的潇洒与深情,都在这一本。除了文化和语言的风土调研,饮食的描写,有如临小吃摊的环绕「气味」,非吃(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