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詩集不僅僅是其中的文字,整本書的感受,才是完整的詩集。」——出版人談現今世代的詩閱讀
撰文 林聖修(啟明出版發行人)(首圖來源: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作家赫曼.赫塞曾這麼寫道: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不管是畫畫、哼一個旋律、解一道難題,或者,寫一首詩,相信每個人,生來都有創作的慾望、都曾透過創作得到快樂。
回想小時候,我們都曾寫過詩吧?我們開始寫詩,為了抒發某種苦悶、為了表達心中某些不滿、想傾訴對某人的愛戀,或純粹好玩。對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是在課本的空白處、在作業紙上,或在自己私密的筆記本中;而對更年輕一些的人,可能是噗浪、是Medium、是一個匿名的個人網站,或是一個Instagram小帳。
詩面向網路世代讀者的時刻
在以前,除非有更深入發展詩的藝術的野心,大部分人的詩作不會「發表」,絕大多數時候寫詩是寫給自己,或寫給特定對象。而有企圖的詩的寫作者,會透過校園的新詩比賽、加入詩社、投稿報紙及詩刊,讓自己的詩找到讀者。
後來人們開始在網路上寫詩,不論是有企圖或沒有企圖的寫作者,從封閉的個人空間(個人Facebook或Instagram頁面),到Facebook社團、PTT及Dcard詩版。
在網路上寫詩,使作品和讀者更容易產生即時互動,或多或少讓寫詩變得不像過往一般個人。這樣的經驗鼓勵寫作者提前思考受眾的感受及可能的共鳴。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在《如刀的書寫》中提到:「當某個人對我說『您為我寫出了這些事』這樣的話時,就是所有書寫能為我帶來的滿足中最好的回饋。」
即時、幾近零距離的互動,促使新作品使用更貼近網路世代讀者的語彙、更加關注最新的議題,並且融入更多時事的啟發——得到更多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機會。過往有編輯、編選成員的詩選、詩刊也以相仿的形式例如晚安詩、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出現在網路上,儘管如此,在網路上,詩的評判有了更濃厚的「直接民選」氣味。
因此,網路,一如大型權威文學獎,成了出版編輯找尋詩集出版的絕佳「試金石」,在網路上獲得大量好評的詩作,先為編輯證明了作品的共鳴能力,往往有較佳的銷售成績。
紙本詩集所能創造的多重閱讀經驗
然而一本好的詩集,遠遠不止是把網路上受歡迎的詩集結成冊、把文字搬到書上印出來賣,如此簡單。讀詩動用人的五感,除了文字以外,聲音、畫面、觸感,甚至味道和嗅覺都是重要的。過去,詩運用純文字的斷行、標點符號來召喚感受,這些是透過網路也能做到的。
然而一如視覺藝術越來越多複合媒材創作,詩集的字體和排版、開本尺寸、紙張厚薄手感、裝訂方式,這些更進一步創造體驗的手法,往往要由創作者及編輯透過紙本詩集,才能達成。因此很多時候,一本詩集不僅僅是其中的文字,整本書的感受,才是完整的詩集。
實體詩集歷史悠久,《吉爾伽美什史詩》在四千多年前即被刻在泥板上。先人將詩作不論刻下或印製成書出版,無非為了流傳與記錄。網路絕對是「流傳」的最佳工具, 但在「記錄」方面,是否最優秀則有待商榷。
我國訂有《圖書館法》,規定國內所有出版品應送存乙份至國家圖書館,且透過紙本出版,圖書出版日成為《著作權法》中評斷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牢靠的公開發表日。此外,書籍印製白紙黑字就不改了,即便老派,紙本書在「記錄」方面更勝網路一籌,無可取代。
時代讀者的閱讀潮流自始至終流轉不停,紙本詩集石破天驚地在2016年至2020年間形成風潮,在台灣書市大受歡迎,其後又漸漸回到過往平盤。詩集一直都在,創作者與編輯仍將持續創作紙本詩集,就待再次遇見讀者。
撰文│林聖修/啟明出版發行人
擁有數學與資工的專業背景,從2011年開始踏進出版的世界,創辦啟明出版社,近期推出《TOKYO BABY》、《集合體》、《如刀的書寫》等著作。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詩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