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s Liu, Laolao?分析解讀劉姥姥──誰說(紅樓夢)讀不完_下篇
撰文 厭世哲學家.設計|李政勳從劉姥姥眼中,看見賈府的美好與寂寞
◒劉姥姥是作者刻意選定的「故事開幕者」
我們先來看劉姥姥的首次登場。《紅樓夢》整本書的前五回基本上是在交代故事的世界觀,簡介賈府的情況,並鋪陳幾個重要人物的關係,只能算是全書的「導言」,所以故事真正的開端應該從第六回算起。想不到,作者竟不打算從幾個主要角色開始下筆,而是選擇從「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個人家」開始說起;也就是說,劉姥姥其實是作者刻意選定的「故事開幕者」。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是因為生活貧苦,全家都快活不下去了,只好靠著一丁點親戚關係,到賈府去看看是否能撈到一些錢;她進到賈府之後,順利見到管家王熙鳳,拿到了二十兩銀子,這是足夠鄉下人過一整年的費用,於是劉姥姥千恩萬謝的離開了賈府。
◒作者有意將這本書包裝成「假語村言」
令我們疑問的是,劉姥姥這個角色身分卑微,也沒什麼精彩的故事可說,為什麼作者偏偏讓她穩坐「故事開幕者」這個重要的位置呢?這就要說到作者創作《紅樓夢》一書的心路歷程。在第一回中,作者曾經提到寫這本書的原因,就是為了紀念自己身邊的幾個女子,並懺悔自己「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並謙虛地說「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以悅世人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可見,作者有意將這本書包裝成「假語村言」,也就是鄉下農村人在閒暇時候拿來說笑、打發時間的傳聞逸事。而劉姥姥,不就剛好是個鄉下農村人嗎?在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的時候(卅九回),賈母因為覺得新鮮,所以叫劉姥姥說一些鄉下農村的故事給她們聽,這時劉姥姥就像個民間藝人一樣,捏造了幾則鄉野傳奇,說得高潮迭起,讓賈府眾人聽得津津有味;於是我們可以推測,劉姥姥回到農村後,是不是也會把賈府的故事繪聲繪影的說給鄉下人聽呢?
◒劉姥姥的角度就是我們讀者的角度
所以《紅樓夢》竟可視為是從劉姥姥的角度所見、所歷、所感的故事,劉姥姥的角度其實就是我們讀者的角度!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整本書要用劉姥姥來「開幕」,也要用劉姥姥來「收幕」了,因為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要讓劉姥姥傳播出去的「假語村言」,所以非得由她在關鍵時刻擔任穿針引線的人物不可。如果我們可以把《紅樓夢》視為以劉姥姥角度所傳述的故事,那麼,劉姥姥如何看待賈府眾人,如何看待賈府由盛而衰的整個過程,其實會決定整個故事的敘述方式。(如果劉姥姥討厭賈府,那賈府落敗就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如果劉姥姥喜歡賈府,那賈府的家破人亡就會是大悲劇。)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討論劉姥姥如何看待賈府。
◒劉姥姥是真心喜歡賈府嗎?
「劉姥姥進大觀園」講的是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的情節,在遊歷大觀園的時候,她與賈府眾人有非常多的互動,這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橋段了。但這裡有個問題:劉姥姥是真心喜歡賈府嗎?—別忘了,劉姥姥被賈府的人當成小丑取笑,不僅被王熙鳳、鴛鴦屢次捉弄,走在路上滑倒了也沒人攙扶,而且賈母還不斷在劉姥姥這個貧苦人家面前「炫富」。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喜歡這些行為吧?要談這個問題,就必須看到劉姥姥的「智慧」。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劉姥姥是個通達人情世故的老人,她的觀察力非常敏銳,反應也很快;所以她看事情不會只看到表面,而是能深入到賈府眾人的心理狀態,了解賈府的人為什麼會說這種話、做這種事。
◓她的智慧在於既了然於心還配合演出
舉個例子來說,王熙鳳看到賈母喜歡劉姥姥,就與鴛鴦想盡辦法捉弄她,讓她出糗,說到底,這些行為都是為了讓賈母開心。王熙鳳既是賈府的管家,讓長輩生活得舒適、開心就是她的責任;鴛鴦則是服侍賈母的婢女,讓主子快樂也是她的任務,所以兩人不過都是在履行義務,那是她們的工作內容,並非真心對劉姥姥不敬。請各位想想看,如果你是劉姥姥,被王熙鳳和鴛鴦這樣捉弄,會不會生氣、會不會覺得被羞辱?—但劉姥姥的智慧就在於,她對兩人的情況了然於心,她知道兩人只是在工作、在表演;所以當她被捉弄時,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配合表演,加碼演出。比如她頭上被王熙鳳插滿了花,就裝出風騷樣,說自己是「老風流」;她看到了小巧的鴿子蛋,故意裝傻,用誇張的語調說這是雞蛋;她被鴛鴦囑託要演老母豬,就犧牲色相,把效果發揮到極致—在那當下,劉姥姥成了一個稱職的喜劇演員,演出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脫口秀,果然成功讓賈府眾人笑到崩潰、失態,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劉姥姥最後也贏得了王熙鳳的尊敬
就是因為劉姥姥了解王熙鳳與鴛鴦的用心,配合她們完成表演,所以王熙鳳與鴛鴦也很清楚,劉姥姥才不是真的笨,而是跟她們一樣很聰明、很機靈的,所以鴛鴦事後趕緊跟劉姥姥道歉:「姥姥別惱,我給你老人家賠個不是。」甚至要下人趕緊「倒茶給姥姥吃」,表現自己的愧疚與尊敬之意。在這個橋段中,特別引我注意的是一個小插曲:在所有人用餐完畢之後,只剩下王熙鳳與李紈留下來吃飯,可見兩人剛剛都在忙著服侍長輩,連吃飯時間也沒有。而劉姥姥竟特地留下來跟王熙鳳說:「別的罷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說『禮出大家』。」這是一個真心的稱讚。可見劉姥姥把這個家裡發生的事都看在眼裡,而且特別能理解王熙鳳與李紈等工作人員的辛勞,根本不介意自己被拿來取笑。所以劉姥姥最後也贏得了王熙鳳的尊敬,在離開賈府之前,王熙鳳還讓劉姥姥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字(即賈巧姐),為整部小說的結局埋下伏筆。
◓沉浸於熱鬧之中,往往是為了掩飾孤寂
在此要再討論一個問題,我們一般人容易有「仇富」心理,看到別人住豪宅、用名牌時,往往會心裡不舒服,覺得他們驕奢淫逸,喜歡炫富;等到他們落魄了,就冷眼旁觀,大呼痛快。很明顯的,《紅樓夢》就是在講富貴人家的故事,賈母及王熙鳳眾人在劉姥姥面前不停的炫富,現代讀者難免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那麼,劉姥姥身在其中又有什麼感受?說到這裡,我想起以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老師曾經問學生:「『 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劉姥姥這個表演讓賈府的大小姐都笑到東倒西歪,但是你們告訴我,這到底哪裡好笑?」是啊,我們一般人根本不覺得這很好笑,為什麼賈府眾人卻可以笑到連腹肌都跑出來?這是不是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其實賈府的生活很無聊,富貴人家的心靈也很寂寞空虛,所以區區一個鄉野村婦才會引發所有人的關注,把握這個機會肆無忌憚的歡笑,把十年份的笑聲都趕在這次機會全部用完?沉浸於熱鬧之中,往往是為了掩飾孤寂。
◓對賈府富貴豪奢的生活既不羨慕也不嫉妒
每次讀「劉姥姥進大觀園」這個故事時,都會讓我覺得,雖然劉姥姥很需要賈府的錢,但賈府這個「詩禮之家」中的人卻更需要放鬆、更需要找些樂子,否則這種緊繃的日子實在沒法過了。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賈府眾人需要劉姥姥,更甚於劉姥姥需要賈府;賈府眾人並不比較高貴,劉姥姥也並不比較低下,這世界實在是很公平的。我想,劉姥姥的智慧就在於她非常樂天知命,深深體悟世界上並沒有不公平,所以對於賈府富貴豪奢的生活是既不羨慕也不嫉妒。因為羨慕與嫉妒都是不了解自我、失去自我的表現,而劉姥姥卻很清楚自己是誰,所以她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自我膨脹,既不會留戀賈府的生活,也不會把賈府的施捨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人格,讓劉姥姥今日能屈身接受他人的幫助,改日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
◓從劉姥姥角度看見王夫人的慈悲與善良
再更進一步說,心理不平衡的人容易扭曲別人的心意,就算別人真心對你好,你也容易懷疑他別有居心,而劉姥姥完全沒有這樣的情況。當賈母帶領她「見識見識」大觀園的時候,她能感覺到賈母是真心把她當朋友,想跟她分享喜悅;在劉姥姥即將離開賈府的時候,賈府為她準備了豐富的禮物,她也不會覺得賈府是在炫富,而是以感恩的心來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別提到在所有的禮物中,王夫人(寶玉的母親)送了劉姥姥一百兩銀子,並交代劉姥姥「或者作個小本買賣,或者置幾畝田地,以後別再求親靠友的」(四十二回)。這一百兩銀子是非常大的一筆錢,劉姥姥後來日子漸漸好過起來,都是靠的這筆錢;而在故事的最後,賈府已家破人亡,王熙鳳的女兒巧姐被「狠舅奸兄」拐賣到妓院去,劉姥姥立刻典當了自己所有家產,把巧姐從妓院中贖了回來,靠的也可說是王夫人給的這一筆銀子。雖然王夫人在書中常被視為較負面的角色,但若從劉姥姥的角度來看,王夫人的慈悲與善良,也許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面相吧。
◓到頭來,唯一能自己決定的事只有「出家」
跟著劉姥姥的腳步,我們看見賈府最繁華、最熱鬧的一面,但故事最終卻是「飛鳥各投林」,家破人亡,各分東西。偌大的賈府,如今只剩下一位賈巧姐,早已不是繡戶侯門女,而只是鄉野間一位織布維生的婦人,跟著劉姥姥一起生活。如果從賈寶玉的觀點來看,這一切不過都是他所經歷的夢幻,如今大夢將寤,應該感到解脫才對。那麼,作為讀者的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覺得蕩氣迴腸,掩卷歎息,久久不能自已?因為我們都不是超離塵世的高僧,而是像劉姥姥一樣的凡人。如果從超然的觀點來看,《紅樓夢》也許是一部絕佳的「悟書」,它講述的是一個曾經迷失的靈魂,最終擺脫迷障,悟道解脫的故事。但如果從「假語村言」的觀點來看,人倫終將崩解,美好轉瞬即逝,原本以為可以改變的,最終都沒有一樣可以改變;到頭來,唯一能自己決定的事只有「出家」—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悲劇而已。
擁有十幾萬粉絲的粉絲團同名作家,出身高中國文教師的背景、帶著教育性質與推廣哲學為目的創作發文。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全台發送量2萬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舊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提案》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onthedesk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esliteonthedesk
Current Issue_聽說劉姥姥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