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s Liu, Laolao?分析解读刘姥姥──谁说(红楼梦)读不完_下篇
撰文 厭世哲學家.設計|李政勳从刘姥姥眼中,看见贾府的美好与寂寞
刘姥姥是作者刻意选定的「故事开幕者」
我们先来看刘姥姥的首次登场。《红楼梦》整本书的前五回基本上是在交代故事的世界观,简介贾府的情况,并铺陈几个重要人物的关系,只能算是全书的「导言」,所以故事真正的开端应该从第六回算起。想不到,作者竟不打算从几个主要角色开始下笔,而是选择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开始说起;也就是说,刘姥姥其实是作者刻意选定的「故事开幕者」。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因为生活贫苦,全家都快活不下去了,只好靠着一丁点亲戚关系,到贾府去看看是否能捞到一些钱;她进到贾府之後,顺利见到管家王熙凤,拿到了二十两银子,这是足够乡下人过一整年的费用,於是刘姥姥千恩万谢的离开了贾府。
作者有意将这本书包装成「假语村言」
令我们疑问的是,刘姥姥这个角色身分卑微,也没什麽精彩的故事可说,为什麽作者偏偏让她稳坐「故事开幕者」这个重要的位置呢?这就要说到作者创作《红楼梦》一书的心路历程。在第一回中,作者曾经提到写这本书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自己身边的几个女子,并忏悔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并谦虚地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可见,作者有意将这本书包装成「假语村言」,也就是乡下农村人在闲暇时候拿来说笑、打发时间的传闻逸事。而刘姥姥,不就刚好是个乡下农村人吗?在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卅九回),贾母因为觉得新鲜,所以叫刘姥姥说一些乡下农村的故事给她们听,这时刘姥姥就像个民间艺人一样,捏造了几则乡野传奇,说得高潮迭起,让贾府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於是我们可以推测,刘姥姥回到农村後,是不是也会把贾府的故事绘声绘影的说给乡下人听呢?
刘姥姥的角度就是我们读者的角度
所以《红楼梦》竟可视为是从刘姥姥的角度所见、所历、所感的故事,刘姥姥的角度其实就是我们读者的角度!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麽整本书要用刘姥姥来「开幕」,也要用刘姥姥来「收幕」了,因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要让刘姥姥传播出去的「假语村言」,所以非得由她在关键时刻担任穿针引线的人物不可。如果我们可以把《红楼梦》视为以刘姥姥角度所传述的故事,那麽,刘姥姥如何看待贾府众人,如何看待贾府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其实会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如果刘姥姥讨厌贾府,那贾府落败就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如果刘姥姥喜欢贾府,那贾府的家破人亡就会是大悲剧。)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讨论刘姥姥如何看待贾府。
刘姥姥是真心喜欢贾府吗?
「刘姥姥进大观园」讲的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情节,在游历大观园的时候,她与贾府众人有非常多的互动,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了。但这里有个问题:刘姥姥是真心喜欢贾府吗?—别忘了,刘姥姥被贾府的人当成小丑取笑,不仅被王熙凤、鸳鸯屡次捉弄,走在路上滑倒了也没人搀扶,而且贾母还不断在刘姥姥这个贫苦人家面前「炫富」。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不会喜欢这些行为吧?要谈这个问题,就必须看到刘姥姥的「智慧」。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刘姥姥是个通达人情世故的老人,她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反应也很快;所以她看事情不会只看到表面,而是能深入到贾府众人的心理状态,了解贾府的人为什麽会说这种话、做这种事。
她的智慧在於既了然於心还配合演出
举个例子来说,王熙凤看到贾母喜欢刘姥姥,就与鸳鸯想尽办法捉弄她,让她出糗,说到底,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让贾母开心。王熙凤既是贾府的管家,让长辈生活得舒适、开心就是她的责任;鸳鸯则是服侍贾母的婢女,让主子快乐也是她的任务,所以两人不过都是在履行义务,那是她们的工作内容,并非真心对刘姥姥不敬。请各位想想看,如果你是刘姥姥,被王熙凤和鸳鸯这样捉弄,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觉得被羞辱?—但刘姥姥的智慧就在於,她对两人的情况了然於心,她知道两人只是在工作、在表演;所以当她被捉弄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配合表演,加码演出。比如她头上被王熙凤插满了花,就装出风骚样,说自己是「老风流」;她看到了小巧的鸽子蛋,故意装傻,用夸张的语调说这是鸡蛋;她被鸳鸯嘱托要演老母猪,就牺牲色相,把效果发挥到极致—在那当下,刘姥姥成了一个称职的喜剧演员,演出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脱口秀,果然成功让贾府众人笑到崩溃、失态,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刘姥姥最後也赢得了王熙凤的尊敬
就是因为刘姥姥了解王熙凤与鸳鸯的用心,配合她们完成表演,所以王熙凤与鸳鸯也很清楚,刘姥姥才不是真的笨,而是跟她们一样很聪明、很机灵的,所以鸳鸯事後赶紧跟刘姥姥道歉:「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甚至要下人赶紧「倒茶给姥姥吃」,表现自己的愧疚与尊敬之意。在这个桥段中,特别引我注意的是一个小插曲:在所有人用餐完毕之後,只剩下王熙凤与李纨留下来吃饭,可见两人刚刚都在忙着服侍长辈,连吃饭时间也没有。而刘姥姥竟特地留下来跟王熙凤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这是一个真心的称赞。可见刘姥姥把这个家里发生的事都看在眼里,而且特别能理解王熙凤与李纨等工作人员的辛劳,根本不介意自己被拿来取笑。所以刘姥姥最後也赢得了王熙凤的尊敬,在离开贾府之前,王熙凤还让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字(即贾巧姐),为整部小说的结局埋下伏笔。
沉浸於热闹之中,往往是为了掩饰孤寂
在此要再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一般人容易有「仇富」心理,看到别人住豪宅、用名牌时,往往会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们骄奢淫逸,喜欢炫富;等到他们落魄了,就冷眼旁观,大呼痛快。很明显的,《红楼梦》就是在讲富贵人家的故事,贾母及王熙凤众人在刘姥姥面前不停的炫富,现代读者难免会觉得有点不舒服,那麽,刘姥姥身在其中又有什麽感受?说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问学生:「『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这个表演让贾府的大小姐都笑到东倒西歪,但是你们告诉我,这到底哪里好笑?」是啊,我们一般人根本不觉得这很好笑,为什麽贾府众人却可以笑到连腹肌都跑出来?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其实贾府的生活很无聊,富贵人家的心灵也很寂寞空虚,所以区区一个乡野村妇才会引发所有人的关注,把握这个机会肆无忌惮的欢笑,把十年份的笑声都赶在这次机会全部用完?沉浸於热闹之中,往往是为了掩饰孤寂。
对贾府富贵豪奢的生活既不羡慕也不嫉妒
每次读「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故事时,都会让我觉得,虽然刘姥姥很需要贾府的钱,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中的人却更需要放松、更需要找些乐子,否则这种紧绷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贾府众人需要刘姥姥,更甚於刘姥姥需要贾府;贾府众人并不比较高贵,刘姥姥也并不比较低下,这世界实在是很公平的。我想,刘姥姥的智慧就在於她非常乐天知命,深深体悟世界上并没有不公平,所以对於贾府富贵豪奢的生活是既不羡慕也不嫉妒。因为羡慕与嫉妒都是不了解自我、失去自我的表现,而刘姥姥却很清楚自己是谁,所以她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自我膨胀,既不会留恋贾府的生活,也不会把贾府的施舍视为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格,让刘姥姥今日能屈身接受他人的帮助,改日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
从刘姥姥角度看见王夫人的慈悲与善良
再更进一步说,心理不平衡的人容易扭曲别人的心意,就算别人真心对你好,你也容易怀疑他别有居心,而刘姥姥完全没有这样的情况。当贾母带领她「见识见识」大观园的时候,她能感觉到贾母是真心把她当朋友,想跟她分享喜悦;在刘姥姥即将离开贾府的时候,贾府为她准备了丰富的礼物,她也不会觉得贾府是在炫富,而是以感恩的心来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别提到在所有的礼物中,王夫人(宝玉的母亲)送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并交代刘姥姥「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田地,以後别再求亲靠友的」(四十二回)。这一百两银子是非常大的一笔钱,刘姥姥後来日子渐渐好过起来,都是靠的这笔钱;而在故事的最後,贾府已家破人亡,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狠舅奸兄」拐卖到妓院去,刘姥姥立刻典当了自己所有家产,把巧姐从妓院中赎了回来,靠的也可说是王夫人给的这一笔银子。虽然王夫人在书中常被视为较负面的角色,但若从刘姥姥的角度来看,王夫人的慈悲与善良,也许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面相吧。
到头来,唯一能自己决定的事只有「出家」
跟着刘姥姥的脚步,我们看见贾府最繁华、最热闹的一面,但故事最终却是「飞鸟各投林」,家破人亡,各分东西。偌大的贾府,如今只剩下一位贾巧姐,早已不是绣户侯门女,而只是乡野间一位织布维生的妇人,跟着刘姥姥一起生活。如果从贾宝玉的观点来看,这一切不过都是他所经历的梦幻,如今大梦将寤,应该感到解脱才对。那麽,作为读者的我们,为什麽还是会觉得荡气回肠,掩卷叹息,久久不能自已?因为我们都不是超离尘世的高僧,而是像刘姥姥一样的凡人。如果从超然的观点来看,《红楼梦》也许是一部绝佳的「悟书」,它讲述的是一个曾经迷失的灵魂,最终摆脱迷障,悟道解脱的故事。但如果从「假语村言」的观点来看,人伦终将崩解,美好转瞬即逝,原本以为可以改变的,最终都没有一样可以改变;到头来,唯一能自己决定的事只有「出家」—这到底是一个什麽样的故事?悲剧而已。
拥有十几万粉丝的粉丝团同名作家,出身高中国文教师的背景、带着教育性质与推广哲学为目的创作发文。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每个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全台发送量2万册。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并於全台书店展示议题的「延伸主题书展」,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旧商品。除纸本刊物,另有线上版与《提案》粉丝专页,随时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动态!
线上阅读|http://issuu.com/onthedesk
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esliteonthedesk
Current Issue_听说刘姥姥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