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資深愛樂者聊敦南音樂館,串流時代下的實體唱片行依舊閃耀|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24/24
撰文 王麗怡 受訪|馬世芳、陳德政、吳武璋 影像|梁景文一段堅持與信念,誠品音樂從此孕育而生
創辦人吳清友先生認為在閱讀之外音樂的聆賞也是相當重要,當年受黃威融、馬世芳、姚瑞中、許允斌、陳光達所創作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影響,誠品團隊便開始廣邀精通音樂知識的能人,包含謝典銘、廖文仁、茅人杰以及當時還在宇宙城工作的吳武璋加入誠品音樂的創辦團隊,就這樣 1999 年,誠品第一家獨立音樂館於台大學區巷弄中正式開幕。
樂趣藏在探索的過程中
馬世芳認為逛音樂館就應該是漫無目的探索,好比肚子餓了會想吃東西,雖然不知道要吃什麼,但當看見好吃的美食會有想嘗試的衝動,從中感受挖掘的過程所帶來的驚喜,陳德政更提到,相對其他唱片行擁擠的貨架, 音樂館寬敞的空間陳設、有系統的陳列與視覺規劃,在許多小細節的積累下造就了音樂館獨有的人文溫度。回憶起音樂館二十年來的歷程,馬世芳提到:「音樂館是台灣唱片行率先推動黑膠唱片復興的先驅,在早期黑膠統稱為唱片,現今會有『黑膠唱片』一詞,他也認為跟音樂館常舉辦的『黑膠文藝復興』活動有著很大的關係。」
串流音樂當道,實體唱片行的不敗優勢
陳德政提到串流音樂雖多元方便,但依舊不及實體空間帶來的真實。馬世芳說:「實體的需求是無可被取代, 而音樂館的存在就必須提供科技無法給予的服務,如歌手的背景故事與深度專訪,而這些話題皆必須由專人調查後透過樂評人、廣播 DJ 或是店員來分享。」同樣無法被取代的就是店員的推薦,歷代同事們,每個人都有不同喜愛的曲風,顧客也能依照自己的品味找到專精領域的店員,吳武璋也認為:「店員需主動地表現自己來與樂迷互動,從人與人之間的推薦與交流中感受到網路上感受不到的氛圍」,因這裡所提供的服務不會讓人感到科技冷漠,這也是為什麼總會有一批人死心踏地地愛著實體唱片行。
哪首歌最能代表誠品音樂館?
「絕對是甜梅號的首張專輯《是不是少了什麼》!」吳武璋跟馬世芳異口同聲地推薦,這張 2OO1 年發行的作品堪稱台灣後搖滾的里程碑,只要一說到誠品音樂館, 就不能忘記甜梅號的吉他手昆蟲白,除了作為台灣後搖滾指標樂團的吉他手外,也曾經是音樂館的夥伴,呼應到吳武璋所提的「他希望在音樂館的每個夥伴都要表現自己」的理念,音樂館的團隊精神就如同後搖滾樂團, 沒有所謂的主角,每一個樂器的演奏都主角,每一位店員都能在此發揮專才。
台灣樂壇以及誠品音樂館最美好的一年?
對陳德政與吳武璋來說是 1999 年,當年不僅是誠品音樂成立,也是台灣音樂市場最蓬勃發展的一年,包含濁水溪公社出了《台客的復仇》,陳建年出了《海洋》,五月天、脫拉庫、閃靈、1976 等獨立樂團相繼出頭,音樂風潮的興盛更讓音樂館當時不論主流或是獨立音樂在銷售上開出亮眼的成績。對於馬世芳來說,美好的一年應該是每個人的十八歲那年,不是那年的音樂特別好,而是你在人生最美好的那年聽到的什麼都會是最美好的。說到這裡,各位親愛的樂迷,你們最美好的一年是哪一年呢?
▲陳德政於敦南的第一場講座,特別請朋友設計的海報,左為「我的荒島唱片 - 絕望篇」,右為「我的荒島唱片 - 狂喜篇」。
3O 年時光濃縮成冊,令人再次心動的敦南旅程。
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 24/24 [點此看]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電台 DJ 生涯逾 30 年,曾獲六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歌物件》,主編《台灣流行音樂 200 最佳專輯》、《巴布 ‧狄倫歌詩集》等書。在 FM96.3 主持「耳朵借我」節目,並於台灣科技大學、台北藝術大學任教。
陳德政
作家,酒吧 DJ,城市與山林的步行者,著有《我們告別的時刻》、《在遠方相遇》、《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大學時代曾拍攝濁水溪公社的樂團紀錄片《爛頭殼》。
吳武璋
誠品音樂經理,創辦誠品音樂館重要推手之一, 致力推廣黑膠復興,從推廣活動傳達給消費者黑膠有超過 36 種以上的感官欣賞、把玩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