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書店青春,願城市永不遺忘 |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24/24
撰文 李明璁 影像|誠品資料照如果在城市中心,構築了一個空間,整合了上述三種機能,而且還24小時無休、日夜歡迎光臨,那會是何等愉悅美妙的遊逛風景。而這正是我旅行各地、訪過無數厲害書店與可愛市場後,又不斷返回台北誠品敦南的理由。即便它不及倫敦或東京許多老牌書店的穩重深厚,但對很多人來說,總有一股幽隱微妙的「自家感」,可以隨時放鬆地晃進去。身為社會學者,我更早已習慣將這裡當作一個田野調查的小場域。或許島國人民的集體意識、喜怒哀愁,各色人群的焦慮不安、慾望想像,創作者們的雄心大志、人生對話,乃至各種流行興趣或獨特好奇、偏執理想或現實妥協,等等等等,全都展示在這24小時書店,無數書與非書共構的訊息景觀中。
誠然,在人類文明史上,書店經常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只是流通販售書籍與刊物的商店,更是誘發靈感、連結想像、刺激思想、甚至掀起論戰的熱情場所。不誇張地說,有態度的書店就是時代精神的集散地、社會變革的橋頭堡。我總覺得,無論誠品歷經各種商業轉型、有時甚至引來爭議,它的大膽初衷與歷史定位,始終都要回到敦化南路上的這個起點。
三十年了,若問我誠品敦南的存在記憶意味著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青春。一方面,是許多台北人既私密卻也共享的青春懷念之所在;另方面,亦可看作是台灣從一個集體性國家逐漸轉向個人化社會(像是「轉大人」似的)青春歷程。不誇張,許多日後影響至鉅的重要人事物,都和這個位於圓環轉角的書店有關。
我喜歡把地理空間上的轉角,當做一個歷史隱喻。它指涉一個社會處在時代的破口,新舊框架的交接與遞變。而身處其中的人們,沿著轉角摸索前行,一方面有既定的路徑和牆面可以依循,不致迷失,另方面又充滿未知的變數。轉角的變數,是焦慮不安和興奮期待的混合體,形成了各種「預期會遇見非預期人事物」的豐富都會經驗。這也是十九世紀中葉巴黎大改造以來,詩人波特萊爾揭櫫的漫遊者精神。漫遊總是與街道上新冒出的百貨公司、主題商場、特色書店與熱絡餐館互為因果。每個喜歡散步的人,都有屬於他自己在城市中最有感的幾個轉角,因為那總是意味著「再發現」,也是一種尋得啟蒙的愉悅。
啟蒙的英文是「enlightenment」,直譯就是「賦予了光」——和啟蒙相近的概念是「教育」,但兩者不大一樣。教育涉及一種系統化、社會化的知識灌輸過程,多半根據一個明確目標設定學習方向與獎懲機制。相對的,啟蒙經驗直指個體強烈的切身感受,但多半不
是透由學科來引導,更沒有正規成績評比。
你不僅學到未知的事物,更因此產生某種「它照亮了我的什麼」這般奇妙感覺。這感覺誘發各種情緒,比一般學習強度更大的探索渴望,並據此構築起鮮明的主體意識,包括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這也是為何,很多我們受教育習得的知識,以後泰半都將遺忘,但由某種相遇經驗觸發的啟蒙,卻一輩子牢記。或者更精確地說,啟蒙是一種將知識寫入身體的銘記。
對我來說,相對於學校作為「不得不」的教育場所,人生中無數次、自發性地走進誠品敦南,尤其在眾人皆睡的深夜裡,它一直是靈感的場所、啟蒙的基地。
此刻你手上這本集眾人之力、共創而生的紀實圖文誌,置於如此脈絡中,不免既感失落又覺美麗。畢竟一本書的精彩誕生,竟源自它的母親書店即將告終,所有參與這個圖文出版計畫的才女才子們,就只能全力以赴,才無懸念。於是這可能不只是一本說掰掰、懷念「舊角落」的書了,它也將成為一本向「新轉角」說哈囉的書。因為這個書店,是你我共同打開的潘朵拉盒子。謝謝她帶來酸甜苦辣的啟蒙滋味,城市永難忘懷的青春。
3O 年時光濃縮成冊,令人再次心動的敦南旅程。
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 24/24 [點此看如何獲得]
李明璁
社會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博士,現執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並帶領探照文化團隊,進行以研究為基底的出版、策展與設計工作。著有《邊讀邊走》等,並主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