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在獵奇與除魅之間搖擺不定
撰文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橘貓)觀看 Netflix 紀實影集《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的過程是一個讓我焦躁的經驗。這部全長 219 分鐘的影集把焦點放在發生於 2013 年的「藍可兒死亡事件」,還有其事發地點──現已歇業的美國洛杉磯賽西爾酒店(Cecil Hotel)的歷史。這齣影集試圖採納各方說法,還原藍可兒事件的始末,並且為背後的網路偵探狂熱現象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留下紀錄。它或多或少觸及有趣的問題,但路上經過太多彎路曲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釀電影(原標題:☞《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在獵奇與除魅之間搖擺不定)}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本齣影集之導演暨執行製作喬.布林傑(Joe Berlinger)實是享富盛名的紀錄片作者,其曾以十五年時間跟拍「西孟斐斯三人幫」案,並以第三部系列紀錄片《失樂園III : 煉獄》(Paradise Lost 3: Purgatory)獲得 2012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該套紀錄片曾在 2012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進行三部特別放映。喬.布林傑對犯罪的關注行之有年,不論是紀錄片電影或敘事劇情長片,如其執導之查克.艾弗隆主演的《極惡人魔》(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2019)就是改編自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魔泰德.邦迪的故事。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_Netflix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還有一系列 Netflix 推出的紀實影集,都可能被列入犯罪紀實(True crime,或譯真實犯罪)片型的作品,亦即透過重新梳理一個刑事案件,探究駭人聽聞的細節,帶給觀眾一種獵奇的快感。從訪談資料得見,喬.布林傑本人對於犯罪紀實這一片型可能產生的娛樂性有所疑慮,他更意圖還原一些「真實」的狀況。我們或許也可以注意到他在本齣影集中試圖採納平衡表述,並且在結尾消去這種獵奇感。但大多時候,這部作品徘迴在試圖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與消去它之間的矛盾區域。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影集共有四集,從華裔加拿大籍留學生藍可兒於 2013 年 2 月在美國洛杉磯神秘失蹤開始,追溯她在賽西爾酒店出現的最後影像,推斷她身在何方、遭遇甚麼的過程。導演訪談了酒店時任經理、警探、住客、法醫、當時被網友公審之嫌疑犯,還有許多從四面八方湧來,意圖找出真相的網路偵探(web sleuths)。故事最大的魔障,是在敘事中把事件焦點放在賽西爾酒店的黑暗歷史,它身處的位置、它的歷史如何受洛杉磯都市發展變遷影響,恐怖的事件、遊民與犯罪人口、連續殺人犯入住,牽扯不清的命案等,導演並沒有參與敘述,但他讓這些充滿窺奇口吻的旁觀者去說,而這些敘述對於釐清這起悲劇產生誤導。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當然,我們可以用善意的方式理解,就是這 219 分鐘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次對「大家如何討論藍可兒事件」的重現,導演意圖讓觀眾也進入網路偵探們尋覓真相、疑雲重重的過程,任何可能的猜測,對賽西爾酒店的黑暗想像、各種烏煙瘴氣的陰謀論,「酒店召喚了她」、「結核病疫情在附近散布」⋯⋯等等,然後到了最後,再讓這些網路偵探承認他們也必須接受事實,也就是藍可兒事件真正指向的是一個內心世界豐富,卻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年輕女子如何悲劇性地發生意外,過程中沒有神秘撒旦力量,沒有政府或警界的黑手,只有發生在我們周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更加被正視。透過這個過程,達成對這起事件的除魅,這是一種理解方式。
然而,在這個過程,它還是走了太多彎路。那些刻意加入的奇幻、懸疑配樂,還有那些將事件與陰謀論影做出的連結,其中甚至包括比較事件本身與清水崇恐怖電影《鬼水怪談》(仄暗い水の底から,2002)之好萊塢翻拍版《鬼水》(Dark Water,2005)的相似性,都一再提醒我這種獵奇敘事帶來的不快:一起社會事件,在加油添醋之後,變成一次並不精緻的廉價鬼屋體驗,所有刻意曲折的彎路與機關都礙於其真實性缺乏包裝,僅能變成某種觀光客經過「網路票選十大鬼屋」時的竊竊私語,然後再換來一些當地人的冷眼瞪視,而在腦中沾沾自喜、浮想聯翩。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當然,影集架構有意反覆提醒觀眾應該注重藍可兒的精神狀況,這個指向定位出一個重新審視這起事件的價值。當紀錄片導演帶著我們跟隨如無頭蒼蠅般的鄉民、去重新解釋他們當時發現的各種花邊解讀,這些團團轉的茫然與煞有其事的陳述,最後要回到這個核心去被重新認識。
「我認為民眾真心希望凶手存在,或是陰謀論會成真,因為現實讓人更加傷心。」在影集的最後十五分鐘,導演將目光聚焦在網路狂熱的集體自省,拆開其魅影重重的包裝。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感到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就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然名為「犯罪現場」(Crime Scene),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_Netflix
藍可兒生前以一個非常特別的方式被酒店的監視器記錄下來,這段影像因此成為對她命運一個難以動搖的註解。儘管我們可以想像她有更多面向,但那個被視覺化的片刻,最終只有不斷被反覆觀看的數十秒電梯畫面。所以,當喬.布林傑運用時間去重現藍可兒自己在房間中使用社群網站的畫面時,這或許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去動搖以往我們直覺的討論方式,但同樣地,我們很難評估自己現在身處的相對位置離「真實」是更近或更遠。
行文至此,我感受到所謂的犯罪紀實電影給予人的壓迫感,不論怎麼去談論它、用多少素材去嘗試理解,我們終究與所謂的真實隔著一扇門。我想到大衛.芬奇傑出的敘事電影《索命黃道帶》(Zodiac,2007)中,以一個參與凶案的狂熱「偵探」來當主視角,對其進行深入的刻劃。或許當我們靠近一點看,我們有機會從那些偏執與狂熱中看到更不一樣的東西,但當鏡頭拉遠,這些人只是一些 YouTuber 影片的資料畫面,它就只是反映出整個事件中最速食、最缺乏力量的面向。而這或許是觀看《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最讓人感到焦躁之處。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釀電影(原標題:☞《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在獵奇與除魅之間搖擺不定)}
▌看更多 #閱讀Netflix影劇
☞ 劇荒請進!一不小心就通宵追完的3部推薦日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對立中的舒適圈,進步退步取決於人性
☞《出走布魯克林》帶著歷史傷痕,找尋自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