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不真的是我——讀年森瑛《N/A》
撰文 放棄與標籤搏鬥(下略三萬字)的小說家/劉芷妤一個人身上,可能沒有任何標籤嗎?
這是在閱讀《N/A》這部小說時,經常迴繞在心頭的問題。《N/A》是第167屆芥川賞的入圍作品,作者年森瑛是當屆全女性的入圍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事實上,單單是這段簡短的介紹,其中就包含了不少標籤:年份、獎項、性別、職業與年紀,這樣一連串看似客觀中立的介紹所傳達的,便是「標籤」與其背後的既定印象無所不在的鐵證。
然而,《N/A》這個故事想表達的,卻正是被貼上了不屬於自己的標籤、也找不到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標籤時,那種無以名狀的不適感。
年森瑛
1994 年出生。2022 年初登文壇即以〈N/A〉獲得第 127 屆文學界新人獎,並入圍第 167 屆芥川龍之介獎及第 37 屆三島由紀夫獎。
故事中的主人翁是個高中女生,「圓香」這個圓圓香香的名字,一如所有人認知裡的可愛少女,然而她本人卻致力於不超過40公斤,為此,她甚至會在飯後催吐,極力讓自己盡可能少攝取一些熱量與營養,因為體重太輕,她也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月經了。
這樣的描述,可能讓許多讀者心裡浮現「厭食症」這個名詞,也可能眼前已經描摹出一個為了讓自己瘦得時尚漂亮而以激烈手段減肥、甚至賠上身心健康也在所不惜的少女,這樣的標籤與隨之而來的形象實在非常便利,也很類似(想像中)時下少女會做的事,搭配起來簡直毫無破綻,然而這就是真的嗎?事實上,這個刻板印象中的幾個形容詞與動詞稍微改變一下相對位置,或許能夠更貼近真相——圓香是為了「不想要有月經」而拚命抵抗熱量與營養,在她心中,沒有黏膩月經擾人的身體更符合她想要的身心健康,而這樣瘦下來是否時尚漂亮,那並不在圓香的考量裡。
世人的標籤與她的真實情形只是「看起來」很像,然而仔細探究,卻是倒因為果的推測,這樣看起來很像卻實際上背道而馳的標籤,貼上身之後,比其他完全無關的標籤都更難以撕下來,也更令人倍感厭惡,那種夾藏在標籤裡,「看起來很像但完全不是我」的難以釐清,想要解釋卻可能愈描愈黑的窘境,根本堪比在大庭廣眾下,腿間流下濕熱黏膩的月經,還得裝作很正常不在意。
而書中這類型的不適,還不止如此。《N/A》藉由圓香與她身邊的同學、老師和戀人,交織出平淡生活中,各種標籤與真實間的細小戰爭,彷彿藏在棉質領口間的細微木屑造成的芒刺在背,在別人眼裡可能全是不痛不癢。從象徵性別二分的月經開始,往性向認同的邊界延伸。這一切不對勁,因為圓香的高中女孩身份,似乎顯得特別合理,彷彿這樣年紀的女孩本來就是介於許多可能性之間擺盪,而從無發現這樣的想法,本身或許便是一種標籤下的理所當然。
瘦到沒有月經,幾乎沒有女性性徵的高中少女,在學校裡被視為「大家的男友」那樣的存在,所以這樣的女孩與另一名女性交往,就是「傳說中的女同志」嗎?就是大家想像中那種必須面對社會眼光、承受家人壓力、渴望迎向同居人生的那種關係嗎?原本就在各種可能之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少女時期,渴望被認同的孩子或許會拚命將想要的標籤貼在身上,但也有這樣的孩子,會看著自己身上的標籤,想著「可是,那不真的是我」。
然而不被認同以及被錯誤地認同,其實都同樣讓人無所適從。最有趣的,或許是故事最末,深受不屬於自己的標籤所困擾的圓香,也不自覺地使用了某種既定思維去看待分手之後還溫柔以待的前女友,這段令人拍案叫絕的情節,將「標籤」的特質描寫得淋漓盡致,也回應了即使自身被不適合的標籤所困,也難以避免透過標籤去看待他人的現實。
N/A不適用 (簽名版)
作者|年森瑛 譯者|涂紋凰 出版|皇冠文化
許多理所當然的想像,即使不帶惡意,也讓圓香感到彷彿月經那樣的黏膩,但就如同她的同學們擅長以各種標籤來處理人際關係那樣,對於社會上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標籤」的存在幾乎不可或缺:新班級、新工作、新群組,無論線上線下,為了快速建立新關係,我們都需要很快地將幾個標籤貼在身上,方便他人識別,也方便識別他人;即使在舊有社群裡,我們也得不斷在逢年過節的親戚聚會、老同學群組中更新自己身上的舊有標籤。這些標籤多數是某種模板,比方說性別或職業;有的與社會文化既定印象相關,比方說老家在哪裡、讀什麼科系;人類甚至創造了更多更多的標籤,比方說星座、MBTI人格⋯⋯這樣的標籤遊戲,遠從圓香所處的高中之前就已經開始,到了數十年後的漫長人生中也會依然存在。
標籤很重要,標籤不可或缺,我們手上已經有許多標籤,而且有更多標籤還在被發明出來的路上,就連性向的區分法則,都已經從LGBT延伸到LGBTQIA+。因為我們是群居生物,需要識別他人,而其實有更多時候,標籤的存在是為了識別與理解自己,甚至經常成為展示自己的一種有效方法。所以,或許「貼標籤」這件事經常被視為負面,但在這個我們需要標籤以維持社會關係的時代,或許更該做的是理解標籤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邊界」。
標籤必須有其邊界,有其形狀,才能達到與他人區別的目的,然而正因為有其邊界,許多不同的標籤之間難免多少會有重合,也很可能恰巧有個角落有所遺漏,沒有任何標籤能夠識別,甚至是遠遠尚未被世人理解的領域,也所在多有——理解了這一點,並且在每一個撕下或貼上的動作之間,更有意識地關注標籤邊界所帶來的作用與副作用,或許比大聲疾呼「不要標籤」更為實際,也更能擁抱所有在標籤重疊、空隙或不及之處的人們,包括像是圓香這樣,仍在寬廣的光譜上尋找舒服位置的少年少女。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