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民主的國家,我們擁有人身自由、言論自由,能夠自由結社與集會。然而在我們回頭望向悠久的歷史進程,會發現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權利在當年卻是歷經一番抗爭後才得以讓我們享受這些「使用權」。
《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回推歷史,藉由過往奮戰的過程,往當代社會向前邁進。從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人民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聯合大眾一同努力爭取和對於議題上的思辨與思想所產生的差異。
圖說:大家的選擇都不同,我們該如何看待?(圖片出處: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聲音。會根據一個人站在哪個角度觀看整件事情而影響對一件事的看法與其抱持的觀點。沒有任何想法是全盤的對與錯,因為正是有這些不一的聲音共存,才能讓這個社會有更多元豐富的想法。
{本文內容由是親子天下提供;僅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悲慘世界》_IMDb }
身為哲學與批判思考老師,在各種反思技巧裡,若要挑出適合國高中生學習的,我會推薦的列表裡一定包括這兩個:
► 不把現實當合理:在衡量眾多方案時,意識到現有方案不見得最好。
► 結構視角:在衡量眾多方案時,有能力看到結構因素並列入考量。
人是社會動物,因此也是知識外包的動物,人類生活仰賴習俗和文化,別人怎麼做我們就照著做,即使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總之如果大家做了都沒事,那跟著做總沒錯。保守的策略通常相當安全,但不見得正確和公平。從君主世襲、奴隸制度到小孩從父姓,一個「習俗」行之有年,往往不是因為它是眾人利益的最佳平衡,而是因為被這此習俗剝削的人還不夠有實力抗爭,或者其他人沒有足夠知識去看到他們的需求。
圖說:女權抬頭是條漫漫長路,其實從18世紀晚期就開始了,一路經過不斷的變革(圖片出處: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
要改善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得要看見生活上既有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而這需要不把現實當合理的勇氣和結構視角的洞見。
例如,名人抽大麻被抓,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規定不能抽大麻,沒什麼好說的」。這種說法認為「法律決定對錯」,但應該是倒過來:「對錯決定法律」。
法律要配合對錯,才能正確的管制公民們的生活。並不是因為法律規定騎車要戴安全帽,騎車才應該戴安全帽,而是倒過來,因為(基於安全考量)騎車應該戴安全帽,所以規定騎車戴安全帽的法條才有正當性。
現代社會公民需要知道法律是人訂的,而人就是我們,我們永遠都可以討論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法律。就如同《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裡強調的,就算是已制訂的法律,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符合公民所需,讓我們在公平正義的保護下過日子。
圖說:即使是制定好的法律,也要與時俱進(圖片出處: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
《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鼓勵讀者不把現實當合理,指出不僅法律會變動、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也會變動。社會是一團黏土,我們身為公民,可以隨時協調,把社會捏成適合自己生活的樣子。要進行有效的變動,我們需要足夠的視野,看到夠多解決方案。如果關於如何防制犯罪,我眼裡只看到嚴刑峻法,那我就會得到一個嚴刑峻法的社會。
但犯罪猖獗是因為懲罰不夠嚴峻嗎?還是因為經濟環境沒有給人夠多「正當工作」的機會呢?這本書也鼓勵讀者從結構面看事情,用更廣視野看見更多解決方案。
「不把現實當合理」和「結構視角」的思維,在《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裡遍布在各種議題當中:言論自由該保護哪些東西?民主需要什麼條件?「性別友善廁所」能幫上哪些忙?我們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嗎?藉由這些臺灣人切身的議題,我們可以期待這本書協助養成更多靈活且有同理心的臺灣公民。
▌獻給小小公民的一封信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權利,絕不是某天從天上掉下來的。
而是歷經時代的抗爭,人民的發聲才得以實現。雖然度過艱辛的道路,但我們仍舊堅持在民主的路途行走。
本書從過往的歷史回推,讓我們知道一切的源頭,以及朝代演進所發生的變化。透過豐富的圖文,身歷其境感受思想抗辯的旅途!
▊作者
周維毅
現為高中公民老師,曾獲得2018及2023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經營「公民教師周維毅」臉書粉專,喜愛引領孩子破框思考,致力於創造思辨與對話的可能,也相信教育可以改變社會並促使臺灣的民主深化。
蔡禎恩
現為高中公民老師,曾獲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寫作者,長大後則在校園當孩子王。能將夢想與現職結合,將公民課上引導學生探究各類議題後的所思所論寫成書,是近期最感幸福的事。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