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古店職人自策展 │ 【末世預言書】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裡面詳述末日四騎士將會與災厄同行,
戰爭,瘟疫,饑荒,死亡會隨之而來。
屆時人類將會陷入瘋狂,世界將成地獄。
究竟我們能否安撫已逝的靈魂,
然後到達理想幸福的新生之地?
聽聽那末日號角聲

📖《末世大預言》
作者|關加利、程明暉、森吾一、列宇翔
出版|筆求人工作室
世紀末日預言 揭秘.追查.分析
2025年是各國各界別特別關注的一年,各種預言四起。
究竟這些預言是神喻,抑或危言聳聽?
.《聖經》末日預言:以西結戰爭有何徵兆
.猶太人預言「第三彌賽亞」將與伊朗及中東鄰國交戰
.當梵蒂岡出現最後一任教宗,末日之戰就會開始…
.花地瑪聖母顯靈,第三個秘密的真相是什麼?
.木村秋則遇外星人,得知「地球曆終結」的日子…
.漫畫家從預知夢看見311大地震,更預言2025年7月日本發生大海嘯…
.美國先知掦言馬德里斷層將有大地震、外星人抓走基督徒…
.2026-27會出現天災人禍的赤馬紅羊劫?
.諾查丹瑪斯預言「第三敵基督」帶來空前大災難?
.英國靈媒指特朗普將揭露UFO檔案?
.《阿森一族》是預言卡通片還是穿鑿附會?
.「光明卡」一早透露特朗普會遭到暗殺?
.《經濟學人》封面準確預測世界局勢?
.盲婆龍婆逝世多年,她留下了有關世界命運的預言嗎?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世界末日版)》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時報文化
同時進行的兩則故事即將交織成出人意表的結局。
寂靜的幻想世界與波瀾萬丈的冒險犯難,兩則故事同時進行,卻又相互交織出村上春樹不可思議的國度。
「我」與在「我」的意識核心裡植入了思考迴圈的老博士重逢,問了他迴圈的秘密卻驚愕不已。世界在我不知不覺之間開始,也在我不知不覺之間即將結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將前往的是永生嗎?亦或死亡?而「我」又是否能逃離這世界末日呢?
在被高牆環繞而與世隔絕的城鎮中,過著從住在那裡的獨角獸們的頭骨讀出夢境的日子,這便是「我」的故事?__世界末日
被老科學家在意識核心裡植入了某個思考迴圈,而「我」繞著那個迴圈所隱藏的秘密展開行動。__冷酷異境
最後的安魂彌撒之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週年紀念版)》
作者|米奇.艾爾邦
出版|大塊文化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這位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聯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夢想褪色,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人生道路應該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與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我們也有幸旁聽這些課,汲取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難忘。
本書作者,米奇,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社會,載浮載沈,曾有的理想逐漸幻滅,人生的課題日益龐大難以面對。十六年後,他偶然與大學時代的恩師重逢,而這時他的老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可活。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的課⋯⋯
米奇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老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窮究死亡的多重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作者在夢想褪色、視野變窄、情感變得僵硬的時刻,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讀到這本書的人,也彷彿跟著旁聽了這堂叫做「什麼是人生」的課,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會讓你一輩子難忘。

📖《往生之間》
作者|賴伯威/ 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
出版|野人文化
當死亡降臨,人們建造記憶的建築以緬懷逝者
火葬場、墓園、紀念碑⋯⋯
走入全球21+1座喪葬與紀念空間,想起那些或已遺忘的生命與事蹟
連結
往與生
過去與當下
的建築
即是
往生之間
終結的建築是用於告別生命與回憶生命。殯儀館、火葬場、墓園等喪葬設施,紀念碑、紀念館等紀念空間,就是象徵生命終結的建築。人們透過這類看得見也摸得到的實體,向過去與親人追思遙想,從而得到心靈的安寧與希望。
景觀設計師和建築師為終結的建築創造美麗的空間,並非美化死亡本質,而是正視死亡乃生命循環的一部分。
走入本書的21+1座喪葬與紀念空間經典案例,省思生與死、記憶與遺忘的永恆辯證。
建築是從無至有的創造,生命卻是從有至無的必然。
大師們是如何思考、詮釋,讓「新生」與「逝去」在建築中共存?
我們欣然接受宏偉的大樓建設,卻對為生命送上最後一程的火葬場、墓園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成為鄰避設施。本書收錄21+1個案例,除了具有紀念意義的象徵建築,如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紀念館、越戰紀念碑、911國家紀念館、猶太人紀念碑、黛安娜王妃紀念噴泉⋯⋯等,也收錄了所有人終有一天都會使用到的殯儀館、火葬場、納骨塔、墓園⋯⋯等,為讀者介紹建築大師們如何在「創造」的過程中,加入他們對生命的詮釋、感悟,讓「新生」與「逝去」共存,展現冷硬建築中的人文關懷。
荒誕過後的新天地

📖《柏拉圖理想國》
作者|柏拉圖
出版|聯經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出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了解與掌握。
另一方面,柏拉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對國內有志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面研究的人,是一本必備的參考著作。

📖《活出意義來》
作者|弗蘭克
出版|光啓文化
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的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位置|太古店 G/F
展期|7.01 TUE. - 8.15 F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