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品請你看|《純屬伊朗意外》IT WAS JUST AN ACCIDENT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誠品積分兌好禮
🎥電影簡介
🎁誠品積分兌好禮
即日起至11月5日,誠品會員可於【eslite HK】APP憑3,600積分兌換《純屬伊朗意外》(IT WAS JUST AN ACCIDENT)電影贈券1套2張🎫*
* 贈券只限高先電影院觀看
* 贈券只限銅鑼灣店兌換
* 數量有限換完即止
* 活動受條款及細則約束,並依現場公告為準
* 香港誠品文化有限公司保留隨時修改、變更及終止活動之權利
\\\\\🔍兌換程序/////
開啟APP首頁>>於APP上方選擇兌券門市(誠品銅鑼灣店)>>開啟兌換頁面>>按券兌換>>門市領券
🎥電影簡介
伊朗名導約化巴納希監禁獲釋後首部力作,繼《伊朗的士笑看人生》、《伊朗無熊無懼》後,無畏打壓再度呈現伊朗極權下的市民日常,勇奪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故事以巴納希獄中第一身經歷為靈感,輕盈道出一個掙扎於洩憤與道德之間的耐人尋味復仇故事:因為一宗小小事故,幾個剛回到日常的升斗市民意外參與一場衝動綁架,對象正是曾在獄中對他們施以酷刑的嫌疑者。正當真相越辯越烈,一個求救電話響起:「施刑者」的妻子臨盆在即⋯⋯
🚩 上映日期 | 10月23日(Thu.)
🚩 導演 | 約化巴納希 JAFAR PANAHI
🎥導演簡介
約化巴納希 Jafar Panahi
伊朗著名電影導演和編劇,以其深刻的時弊揭示和對人性的敏銳洞察而聞名。他於1960年生於伊朗,因其作品中批判社會現實的特質,迅速成為國際電影界的關注焦點。隨著他最新一部長片《純屬伊朗意外》在第78屆康城影展榮獲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巴納希正式成為21世紀以來首位在康城、威尼斯、柏林影展三大影展奪得大滿貫的導演,電影成就斐然。
巴納希因其政治立場而多次遭到伊朗政府的迫害,兩度入獄並受到禁止拍攝的處罰。然而,他始終堅持創作,並在困境中繼續用電影表達對社會不公的抗議。是次新作《純屬伊朗意外》在2023年獲釋後拍攝,靈感來自他在獄中的經歷。該片同樣是在未經政府批准的情況下秘密拍攝,不僅展示了伊朗社會的複雜性,也反映了藝術家在壓制中的堅持與勇氣。
約化巴納希電影作品與主要獎項
1995 《白氣球》THE WHITE BALLOON – 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即最佳首部長片獎)
1997 《迷途小靈精》THE MIRROR – 盧卡諾影展「金豹獎」
2000 《七女性》THE CIRCLE –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3 《赤色黃金》CRIMSON GOLD – 康城影展「『一種關注』評審團獎」
2006 《越位女球迷》OFFSIDE –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2011 《這不是電影》THIS IS NOT A FILM – 入選康城影展(非競賽片)
2013 《電影關不住》CLOSED CURTAIN – 柏林影展「最佳劇本獎」
2015 《伊朗的士笑看人生》TAXI – 柏林影展「金熊獎」
2018 《伊朗三面戲劇人生》3 FACES – 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2022 《伊朗無熊無懼》NO BEARS – 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25 《純屬伊朗意外》IT WAS JUST AN ACCIDENT – 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關於電影的幕後特輯
1.創作緣起
巴納希:「當我出獄後,我覺得我必須為我在獄中遇到的人拍一部電影。我欠他們一部電影」
自首部長片《白氣球》(1995)開始,約化巴納希的作品一直關注社會及周遭環境的變遷。在2010年他因聲援異見電影人而被逮捕時,伯納希的鏡頭自然而然轉向對準自身經歷,從2011年的《這不是電影》到2022年的《伊朗無熊無懼》,都成為巴納希在極權下生活的影像日記。
巴納希表示,這種反映時弊的創作動力一直延續《純屬伊朗意外》:「在2022年7月到2023年2月之間的第二次監禁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創作,我第一次被入獄時被單獨囚禁了15天,獄中只有兩、三個囚友。我幾乎見不到任何人。但在第二次服刑期間,我和許多其他來自各行各業的囚犯關在一起。在我被拘留的七個月這段漫長的時間中,我與他們持續交流。直到靠著絕食被釋放後,我反而有種迷失方向的感覺 —— 我不知道如何在外面生存。我在重獲自由的快感和對被我遺棄的人的依戀之間掙扎。這種緊張感一直伴隨著我,直到現在仍然無法釋懷。」
2.故事靈感
巴納希:「如果我在獄中遇到的人被釋放,並與折磨和羞辱他的人面對面,會發生什麼事?」
約化巴納希提到,在創作《純屬伊朗意外》時,有關故事的構思不用多想就迅速形成:「我問自己,如果我在獄中遇到的人被釋放,並與折磨和羞辱他的人面對面,中間會發生甚麼事情?」由這個問題為起點,巴納希與兩位編劇朋友Nader Saeivar和Shadmehr Rastin展開劇本創作,探討各種可能的發展。
「但我很快就意識到,最重要還是監獄生活故事的真實性以及呈現方式」有見及此,伯納希邀請了一位曾在監獄渡過漫長歲月的人——Mehdi Mahmoudian來提供素材,從監獄中實際發生的故事與人物中汲取靈感,同時把焦點放在這些人在出獄後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談論這些經歷。
除了監獄經歷外,伯納希出獄後所見的社會變化,對他的創作也有深遠影響。儘管《純屬伊朗意外》根植於個人經驗,但它與更廣泛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連,反映了當前伊朗社會的複雜性與變遷。
3.蛻變之作
從社會寫實主義到《等待果陀》 巴納希歷來最具電影感之作
如同《伊朗無熊無懼》、《伊朗三面戲劇人生》等眾多作品,《純屬伊朗意外》在敘事上仍然保持巴納希一貫的社會寫實主義,並與自身經歷交織出獨特的電影風格。巴納希從監獄中的第一身經歷中找到切入點,以小市民的眼睛凝視高高在上的政權。隨著故事緩緩推進,觀眾可以在人物間的對話與表情慢慢窺探到暴權恐怖在小人物身上留下的巨大集體創傷。即使《純屬伊朗意外》從未正面描繪過施暴者的暴行,但那份無形的暴力卻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形成一種全面恐怖。
值得注意的是,《純屬伊朗意外》可視為伊朗政權自表面上解除對約化巴納希創作禁令以來的首部作品。儘管電影仍需以地下拍攝的方式避開政府審查,但在相對寬鬆的限制下,其美學風格顯然與之前需使用手機偷偷拍攝的《伊朗的士笑看人生》等作品截然不同。在這部新作中,巴納希並沒像往常一樣身兼多職自導自演,而是專注於導演的角色,掌控電影的整體格調,尤其在攝影構圖上特別費心,展現了以往難得一見的電影美學。
從狹小的車廂到偏僻的沙漠,觀眾在巴納希的引導下走進了一系列如幻似真的場景。特別在高潮的拷問一幕,寸草不生的開闊沙漠四野無人,場景內只得一棵枯樹與爭吵不休的主角群,讓觀眾剎那恰似看見了經典悲喜荒誕劇《等待果陀》的舞台,一同在張力十足的長鏡頭內感受充滿希望,但卻漫長得永無止境的痛苦等待。極具哲理深度與光影美感的時刻,讓《純屬伊朗意外》更加不容錯過。
4.荒誕寫實
復仇隊伍角色個性鮮明 巴納希投射現實 塑造千人千面
在《純屬伊朗意外》中,我們見到了舉棋不定的工人華希、明哲保身的書商薩沙瓦里、講求公義的婚禮攝影師思梵、憤怒的新娘戈莉、狀況之外的新郎阿里以及暴躁的哈默。這支臨時組成的復仇隊伍昔日承受過同樣的創傷,如今卻各持己見,毫無團隊合作可言。猶如一盤散沙的滑稽隊伍為電影增添了一絲荒誕的色彩,令一波三折的綁架之路更審戲劇性。
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純屬虛構,但他們的反應卻是真實可依。在資料搜集的過程,巴納希認識到了不同政治犯獲釋後的轉變。有的人因復仇欲望而變得激進,有的則嘗試退一步,考慮更長遠的解決方案。有些人加倍關心不義,有些反過來敬而遠之。正如在電影裡,曾經滿腔怒火的人即將披上安穩嫁衣,寫字的人安於書店、揭發真相的記者轉行作婚照攝影師。
在「政治犯」這一大分類下,每個人都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個體。在《純屬伊朗意外》中,個性鮮明的各路人物非本意地變成了「隊友」,於是就形成了千人千面、各執己見的有趣而寫實的局面。
5.克服威脅
強權當前堅持行不改名 坐不改姓 伊朗警方施壓下無畏完成拍攝
深知自己準備拍攝的作品絕不可能獲得批准,巴納希在未獲得官方許可證的情況下,不得不採用與之前拍攝電影相同的秘密方式。然而拍到中途,一隊15人的便衣警察突然出現,要求巴納希交出所有拍好的片段。巴納希斷然拒絕,但警方卻持續施壓,威脅逮捕攝製隊並中斷製作。當被問及他如何脫身時,巴納希在訪問中表示:「我們交出了身上所有能掏的東西:『電腦、光碟、香水、香煙』」破財擋災的情節與《純屬伊朗意外》有如雷同。
為免令參與製作的劇組成員被政府盯上,公開批評政權的伊朗電影通常都隱而不提演員與幕後人員名單。然而,《純屬伊朗意外》並未遵循這一慣例。對此,巴納希解釋道:「如果團隊中有人要求不寫他們的名字,我會照做,但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整個團隊無懼政府施壓的堅定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6.蜚聲國際
勇奪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 榮獲世界各地肯定
在《純屬伊朗意外》中,曾經遭受不公義對待的人民團結了在一起,呈現了受壓迫的伊朗人民不再孤軍奮戰的畫面。電影獲外媒形容為結合憤怒與幽默的復仇驚悚片,矛頭直指苛政與濫權,獲讚譽為約化巴納希至今最具情感張力的作品。
《純屬伊朗意外》5月於康城影展勇奪最高榮譽金棕櫚獎,除康城影展外,《純屬伊朗意外》更榮獲第72屆悉尼電影節最佳電影大獎,榮邀為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5開幕電影,並入選第50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第3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壇盛事,備受國際影迷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