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專業、興趣,更是生活— 歐陽伶宜
撰文 Lei▲ 歐陽伶宜四歲於Yamaha音樂班開始有系統地接觸音樂,而後在小學三年級就讀音樂實驗班時,聽從老師建議修習大提琴,經歷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再赴美取得大提琴演奏碩、博士學位,這一路上皆與音樂朝夕相處,以大提琴為伴。自然而然,音樂便融入了歐陽伶宜的世界。
歐陽伶宜,一位來自高雄的大提琴音樂家,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大提琴教授。自小有記憶以來便在家中聽姊姊彈奏鋼琴,從此便對音樂產生相當大的興趣,長大後赴美鑽研音樂,更取得了大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因為對她言不僅是工作,更像是她生活的重心。
歐陽伶宜引用了一段話來形容音樂,「音樂是一種道德律,它使宇宙有了魂魄、心靈有了翅膀、想像得以飛翔、使憂傷與歡樂有如醉如痴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它是秩序的本質,引向真、善、美的一切;雖不可見但卻具備絢爛、熱情且永恆的形式。」就她而言,音樂是創作者傳達訊息的媒介,也是閱聽者沉浸汲取養分的載體。音樂可以感人肺腑,也可以令人雀躍甚或驚悚;音樂可以正襟危坐在殿堂裡欣賞,也可以不經意地駐足看路邊藝人表演;音樂可以讓人穿越古今認識歷史文化,也可以成為強化效果或紓緩柔和的背景襯托;音樂可以讓上萬人聚集搖滾共鳴,也可以讓獨處心靈得到一絲慰藉。音樂變化萬千,與人類文明密不可分。對於歐陽伶宜而言,音樂不僅是她教學中的專業、演出時的語言,更是生活中的樂趣。
跟著,她與我們分享了在認識音樂的過程中,一些值得回憶、紀念的事件。高三時她受邀進入了總統府參與總統府音樂會的演出,對於當時的她而言,這無疑的是莫大的鼓舞,更大的喜悅是讓栽培她的父母及大提琴恩師陳哲民老師感到驕傲。另外,在2006年時,歐陽伶宜與當時新竹商業銀行合作,至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小與泰雅族師生合作灌錄《桃山小學的夏天音樂課》專輯,這張專輯更獲得了2007年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之殊榮。這事件讓我歐陽伶宜感受到音樂可以是超越族群、階級、年齡、語言且無處不在的力量。而在2010年時她受邀參加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一周年「我願無窮感恩音樂會」,在全場莊嚴肅靜氣氛中她獨奏演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J.S. Bach)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讓她深刻體認到音樂亦能彌平東西文化與宗教的差異,更能撫慰人心。
音樂之路是辛苦的,但因為喜歡,因此歐陽伶宜一點都不覺得辛苦,而支持她至今的其實是一種自我突破與實踐的意念。對於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一說,歐陽伶宜則表示「學音樂本身不會變壞,致使小孩變壞的其實是周遭環境,特別是父母與老師。如果僅僅把音樂當成工具為了聲名與利益致生嫉妒、不斷算計,是有可能讓學齡孩子與成人音樂工作者變得短視近利心胸狹隘。然而,我並不認為把音樂當成謀生工具就是不好的事情。」她也以套一句名言佐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更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作曲家為例,他們一生也曾為五斗米折腰而苟且創作,然他們的作品仍能達到 「詩與遠方」的崇高境界!
最後聊到了「會給予想學音樂的年輕人什麼建議?」歐陽伶宜則表示應該先應該鑽研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理論與技巧,作為自己立足的底蘊基礎,而後可以嘗試音樂展演與教學的多樣可能性。「創新、融合、跨界、善用數位科技、給予視聽大眾多元且美的體驗,或許是二十一世紀音樂工作者的出路。」歐陽伶宜如是說。
2019年三月份她將有Cello4大提琴四重奏與聲樂首次合作演出「乘著歌聲」音樂會,四月底也將與《首席四重奏》成員第四度參與「誠品室內樂節」,而2020年將有貝多芬計劃之演出,讓我們一同期待她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