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價值,來自於你如何看你自己。──專訪作家 林瑋萱
撰文 晨星出版「即使身體上的不完整,也不足以取代你的夢想。」
瑋萱是一位重度聽障者,平常靠著讀唇語、手語、加上小時候上過三年的口語訓練課,而能輕鬆自如地與大家說話溝通、開玩笑,跟瑋萱接觸過的人一定都會被她的活力趣味給吸引,而全然地忘記生命帶給她不完整。
除了從事藝術創作,瑋萱也是個規律的上班族,在竹科擔任助理工程師多年,現在多了一個作家的身分,她笑著說:「看到成書的樣子,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
▲專訪作家 林瑋萱《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_晨星出版提供
因為要工作,所以更珍惜繪畫時間
我的一位老師說過,如果你要當一位藝術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Get a job!找一份工作!」
我是一個上班族,白天在竹科擔任助理工程師,和我所大學及研究所所學的大相逕庭,但是我很感恩我的工作,支持了我的生活開銷還有創作費用。夜晚是我的創作時間,當靈感乍現,會讓我興致躍然地提筆作畫,即使知道隔天要早起上班,也會捨不得上床睡覺,只願再多畫一點就好。創作的愉快、熱情的能量,也會持續延伸到工作上的狀態,一點也不感到疲倦。
工作的動力來自熱情,而熱情的充滿源自創作。其實到頭來,因為要創作,所以我工作。
▲專訪作家 林瑋萱《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_晨星出版提供
從閱讀中汲取創作靈感,也從不同樣貌的反射中看見自己
我喜歡閱讀,也喜歡紙張的質感。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有:☞亨利.梭羅的《湖濱散記》、☞泰戈爾的《漂鳥集》、☞村上春樹的《跑步》和浦陵子的《雁狩嶺》。尤其是思考型和感受力強大的作家作品,藉由作家之眼,每每翻頁,一個世界、新的文化、新的經驗都躍然而出,閱讀的確讓我看到生命展現的更多可能性。
還有,我也喜歡詩。對我來說,詩是很親切的文體,詩的意境帶來無限的想像,讓我可以直接把詩的元素轉換成畫布上的線條。
杜邦曾說過:「詩人是把耳朵輪流借給森林和大眾」,我則是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專訪作家 林瑋萱《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_晨星出版提供
繪畫與寫作讓想說的話有不同的出口
「繪畫」之於我,是一種情感上的表現,色彩和線條是當下情緒的抒發。抽象的風格對我來說是含蓄的呈現,像是說不出來想要說的話時,只能把話放在心裡這樣的幽微狀態,因此我的作品需要有人細微深入地去感受,與畫產生共鳴。
「寫作」則像是看見另外一個赤裸的自己,方方正正的文字把內在的經驗一一地表達出來,直接地梳理內在的自己。除了看見自己身體的感知之外,更希望讀者能透過我的文字重新看見聲音,聆聽這個世界!
#與作家對話《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加入書單
▲林瑋萱《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Q:聲音對你來說是什麼?如果用一個東西代表,你會怎麼形容聲音之於你的生命呢?
我至今為止所認識到的聲音,是透過科技產品的助聽器所產生的「機器聲音」。我雖然能分辨什麼是吉他聲、鋼琴聲等等音調,仍覺得自己和一般人對聲音的認知有點不同。它比較像是手搖式機械式音樂盒,樂音中夾著雜訊聲,無論雜吵、悅耳的聲音都似被包覆著一層薄膜般,我還沒有聽過機器聲音之外的聲音。
所以聲音對我來說,永遠都是一個謎,承載了許多的想像與好奇,超乎眼睛所觀看的這世界。有時候會好奇,真正的聲音是什麼模樣?但「真正的」聲音又是什麼?有一個說法是,真正的聲音在你的心裡,雖然有點老套,但我覺得好像是真的。
如果要用一個東西來代表,在地球上,我覺得是「石頭」,蠻古老的,就靜靜放在地上的某個角落,乘載了各式各樣的聲音,像是一個原始時代的聲音收集器。如果在外太空,我覺得是「星環」,它圍繞著球體,展開一切的感知狀態,像是一個很前衛的聲音收集器。
Q:除去繪畫,有沒有哪種創作途徑是作者的第二選擇?
一個帥氣十足的建築師吧!
我喜歡看建築物,旅行中也一直都有在寫生建築的樣貌。假若有第二選擇,我會想創造建築。
我很欣賞科比意建築繪畫的作品,建築和繪畫的樂趣不同是在於建築是從地上雕塑起來,相較於平面繪畫,是要思考如何讓建築體更為立體、巨大地呈現;相同的是,不論立體或是平面,都是在對空間、時間致敬,好比高第的聖家堂,我還蠻想挑戰這樣的創作類型。
Q:目前或接下來有什麼樣的創作計劃呢?
把創作與日常生活揉在一起時,會開始對周遭的細微事物的變化感到很奇妙,但要如何把關懷的主題在內心裡變大、再更巨大,我覺得這有點類似修行的層次。今年12月在台中光之藝廊會舉辦個展,我正在創作關於「露台改造計畫」一系列的作品。創作的發想是城市中的露台,我以露台作為居高觀景、遠離喧囂的地方。
在樓層高度上眺望天空及地面,人和車的縮小如同山林中的樹枝,不用遠行他方,帶著山林的嚮往,展現真實生活中的對應關係,轉化成心靈層次的風景狀態,是我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創作。而接下來的創作會將這個露台計畫延伸,八成也會和山和海脫不了關係,敬請期待。
Q:藉由這本書,你有沒有希望傳達的訊息呢?
這本書想送給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
希望因這本書的撥雲見日,讓媽媽對生下聽不到的我,能夠不再自責,所有的愧疚和虧欠感都能夠如釋重負。
同時也希望藉由這個機會,讓身心障礙的家庭、關心身障教育的讀者以及大眾,更進一步認識聽見和聽不見的世界樣貌,進而理解並以更多開放的同理心,去傾聽不一樣的聲音。音調的不同也許不是你們所熟悉的語言,但不應以身體及語言上的差異,刻意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障礙是來自人心產生的,而愛是最有力的,來自於你我的同理心,無形的障礙通常最難移除,冀盼以愛去克服、消弭隔閡。
也想跟聽障朋友們說:「我們的確和聽人不一樣,但是沒有不好。世界上最大的價值,來自於你如何看你自己。即使身體上的殘缺,也不足以取代你的夢想。」
本文授權轉載自晨星出版,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2019誠品書店排行榜】年度最暢銷的10本書
☞獻給重度閱讀者;諾貝爾文學獎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