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玮萱:世界上最大的价值,来自於你如何看你自己。即使身体上的不完整,也不足以取代你的梦想
撰文 晨星出版「即使身体上的不完整,也不足以取代你的梦想。」
玮萱是一位重度听障者,平常靠着读唇语、手语、加上小时候上过三年的口语训练课,而能轻松自如地与大家说话沟通、开玩笑,跟玮萱接触过的人一定都会被她的活力趣味给吸引,而全然地忘记生命带给她不完整。
除了从事艺术创作,玮萱也是个规律的上班族,在竹科担任助理工程师多年,现在多了一个作家的身分,她笑着说:「看到成书的样子,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专访作家 林玮萱《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_晨星出版提供
因为要工作,所以更珍惜绘画时间
我的一位老师说过,如果你要当一位艺术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Get a job!找一份工作!」
我是一个上班族,白天在竹科担任助理工程师,和我所大学及研究所所学的大相迳庭,但是我很感恩我的工作,支持了我的生活开销还有创作费用。夜晚是我的创作时间,当灵感乍现,会让我兴致跃然地提笔作画,即使知道隔天要早起上班,也会舍不得上床睡觉,只愿再多画一点就好。创作的愉快、热情的能量,也会持续延伸到工作上的状态,一点也不感到疲倦。
工作的动力来自热情,而热情的充满源自创作。其实到头来,因为要创作,所以我工作。
▲专访作家 林玮萱《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_晨星出版提供
从阅读中汲取创作灵感,也从不同样貌的反射中看见自己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纸张的质感。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有:亨利.梭罗的《湖滨散记》、泰戈尔的《漂鸟集》、村上春树的《跑步》和浦陵子的《雁狩岭》。尤其是思考型和感受力强大的作家作品,藉由作家之眼,每每翻页,一个世界、新的文化、新的经验都跃然而出,阅读的确让我看到生命展现的更多可能性。
还有,我也喜欢诗。对我来说,诗是很亲切的文体,诗的意境带来无限的想像,让我可以直接把诗的元素转换成画布上的线条。
杜邦曾说过:「诗人是把耳朵轮流借给森林和大众」,我则是把耳朵借给了画笔。
▲专访作家 林玮萱《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_晨星出版提供
绘画与写作让想说的话有不同的出口
「绘画」之於我,是一种情感上的表现,色彩和线条是当下情绪的抒发。抽象的风格对我来说是含蓄的呈现,像是说不出来想要说的话时,只能把话放在心里这样的幽微状态,因此我的作品需要有人细微深入地去感受,与画产生共鸣。
「写作」则像是看见另外一个赤裸的自己,方方正正的文字把内在的经验一一地表达出来,直接地梳理内在的自己。除了看见自己身体的感知之外,更希望读者能透过我的文字重新看见声音,聆听这个世界!
#与作家对话《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
加入书单
▲林玮萱《我把耳朵借给了画笔》
Q:声音对你来说是什麽?如果用一个东西代表,你会怎麽形容声音之於你的生命呢?
我至今为止所认识到的声音,是透过科技产品的助听器所产生的「机器声音」。我虽然能分辨什麽是吉他声、钢琴声等等音调,仍觉得自己和一般人对声音的认知有点不同。它比较像是手摇式机械式音乐盒,乐音中夹着杂讯声,无论杂吵、悦耳的声音都似被包覆着一层薄膜般,我还没有听过机器声音之外的声音。
所以声音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一个谜,承载了许多的想像与好奇,超乎眼睛所观看的这世界。有时候会好奇,真正的声音是什麽模样?但「真正的」声音又是什麽?有一个说法是,真正的声音在你的心里,虽然有点老套,但我觉得好像是真的。
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在地球上,我觉得是「石头」,蛮古老的,就静静放在地上的某个角落,乘载了各式各样的声音,像是一个原始时代的声音收集器。如果在外太空,我觉得是「星环」,它围绕着球体,展开一切的感知状态,像是一个很前卫的声音收集器。
Q:除去绘画,有没有哪种创作途径是作者的第二选择?
一个帅气十足的建筑师吧!
我喜欢看建筑物,旅行中也一直都有在写生建筑的样貌。假若有第二选择,我会想创造建筑。
我很欣赏科比意建筑绘画的作品,建筑和绘画的乐趣不同是在於建筑是从地上雕塑起来,相较於平面绘画,是要思考如何让建筑体更为立体、巨大地呈现;相同的是,不论立体或是平面,都是在对空间、时间致敬,好比高第的圣家堂,我还蛮想挑战这样的创作类型。
Q:目前或接下来有什麽样的创作计划呢?
把创作与日常生活揉在一起时,会开始对周遭的细微事物的变化感到很奇妙,但要如何把关怀的主题在内心里变大、再更巨大,我觉得这有点类似修行的层次。今年12月在台中光之艺廊会举办个展,我正在创作关於「露台改造计画」一系列的作品。创作的发想是城市中的露台,我以露台作为居高观景、远离喧嚣的地方。
在楼层高度上眺望天空及地面,人和车的缩小如同山林中的树枝,不用远行他方,带着山林的向往,展现真实生活中的对应关系,转化成心灵层次的风景状态,是我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创作。而接下来的创作会将这个露台计画延伸,八成也会和山和海脱不了关系,敬请期待。
Q:藉由这本书,你有没有希望传达的讯息呢?
这本书想送给我的父母,尤其是妈妈。
希望因这本书的拨云见日,让妈妈对生下听不到的我,能够不再自责,所有的愧疚和亏欠感都能够如释重负。
同时也希望藉由这个机会,让身心障碍的家庭、关心身障教育的读者以及大众,更进一步认识听见和听不见的世界样貌,进而理解并以更多开放的同理心,去倾听不一样的声音。音调的不同也许不是你们所熟悉的语言,但不应以身体及语言上的差异,刻意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障碍是来自人心产生的,而爱是最有力的,来自於你我的同理心,无形的障碍通常最难移除,冀盼以爱去克服、消弭隔阂。
也想跟听障朋友们说:「我们的确和听人不一样,但是没有不好。世界上最大的价值,来自於你如何看你自己。即使身体上的残缺,也不足以取代你的梦想。」
本文授权转载自晨星出版,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延伸阅读
【2019诚品书店排行榜】年度最畅销的10本书
献给重度阅读者;诺贝尔文学奖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