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眾影響力! 散文的影劇改編焊接術──作家江鵝╳林立青專訪
撰文 丁名慶、何昔珊.攝影|楊雅淳▲新生代劇集好評不斷,特別的是,由散文改編的作品比例似乎隱隱有超過小說的趨勢。
(圖片來源:HBO Asia、公共電視、植劇場)
俗女出嫁,工人出師:文字作品改編眉角
回想作品改編的過程和心情,兩人不約而同表情淡定。「我是掛名顧問,除了部分事實修正,其他都讓編劇自由發揮。」林立青說,「我書裡的角色有弱勢或一些被汙名化的族群,改編時就要注意,不能加重他們的刻板印象。」江鵝則深信術業有專攻, 信任導演和編劇的改編。《俗女養成記》由多篇散文集結而成,為了合理化故事的架構,編劇必須自行想像主角長大後的模樣,並刪減原著中難以呈現的細節,「感覺就像女兒長大嫁出去了」, 江鵝笑著比喻。「我滿驚訝的是,雖然內容改編幅度很大,但我想要表達的核心精神是沒有變的,反而因為電視劇的形式,讓更多人接收到這個概念。」林立青表示,散文的自由度比起小說強得多,可調動的元素如結構、劇情、人物、對話、場景,端看編劇如何發揮。礙於文字能呈現的細節有限,尤其在動作和場景,戲劇往往表現得更加生動,「比如寫到工人罵警察,我只能簡單寫出事件和感受;可是到了戲劇,他可能開口就是一串三字經,但這些填充的細節卻又合乎情理。」又或者人物的眼神、姿態、氣勢,甚至現場的音樂,「我寫得再奧妙,都很難呈現出那種感覺。」在視覺和聽覺的還原效果上, 戲劇的確豐富了原作品的肌理,讓觀眾得以更貼近作者的世界。
再偉大的理念,也敵不過一台電視機
問到小時看過的戲,林立青搔搔頭,說:「《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眼》,不然就是《包青天》、《飛龍在天》, 好像都滿low的。」江鵝隨即反駁:「那超好看的好嗎!」她對《包青天》的明快節奏印象深刻——「好人正義得以伸張,壞人最終難逃一死」的暢快故事,是當年家家戶戶捧著碗筷坐在電視機前的珍貴記憶。
(圖片來源:台灣電視台、維基百科)
戲劇情節中的張力,有時也會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林立青分享,去年他到某位師傅家吃飯,大嫂和他聊起當時吵得沸沸揚揚的同婚公投,「因為她看了《大時代》, 裡面有一對同志不能結婚,覺得很可憐,所以最後投下支持同婚的票。」林立青笑說:「我那時候就覺得,我們這些人在路上發傳單,還不如把同志處境編成戲劇來得更有效果。」江鵝連連點頭。她解釋,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群眾來說,通俗媒體會是更好的傳播管道,而戲劇改編往往能強化議題的影響力。比如美劇《使女的故事》,以誇大手法虛構出受迫行使生育功能的「使女」,讓觀眾立即被情節所震撼,「在現代社會,女人的子宮依然不屬於自己,這是非常驚人的事實。」
「不瘋魔,不成活」的當代散文作家
林立青觀察, 過去散文的書寫者常被認為比小說「弱一級」,然而如今的讀者更敢於接受具議題性的散文書寫;而當代散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與社會的互動,並勇於翻轉大眾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以前那個時代,根本不能想像我們寫的東西。三十五年前寫這個?」他指指桌上的《做工的人》和《俗女養成記》,尖著嗓子罵:「夭壽喔!悲哀、失德!啊你嫁不出去欲安怎!」將一旁的江鵝逗得咯咯笑。從這個角度來看, 兩位作家的守備範圍雖然不同,卻都有著不安於大眾思維的反骨。他們對於彼此的作品有何觀察?未來是否可能觸及對方的寫作題材呢?江鵝回應:「我沒有特別的使命感想要去寫某個特定的族群,但有時他們會剛好出現在我的生命場景。」總是聽阿公阿嬤說誰誰誰今年收成全賠,看著農人因繁重勞務而粗糙變形的指節;這些家鄉生活經驗與觸動,落在江鵝心中的柔軟處,終有一日將滲進她的寫作裡。
林立青則坦言,自己無法像江鵝那樣設身處地的刻畫女性心理,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寫出他所見到的邊緣處境。「比如街友,台北沒有任何女性街友收容中心。她們比男性街友還慘,即使願意被安置也沒地方可去。」又或者是他最近正努力蒐集資料的寫作題材──監獄生活。
深入不自由的年歲
受刑人和其他底層弱勢一樣,在正常的社會體系中被強迫隱形,沒人在乎他們的處境。林立青訪問受刑人的家屬,試圖更了解他們的生活,卻找不到任何一位女性受刑人的家屬。「女性進監獄之後,幾乎是完全被丟掉了。女監的設備環境雖然比男監好,但她們沒有家人的奧援,連最基本的日常用品都買不起,這是最悲哀的。」
那麼江鵝近期書寫的題材呢?她透露,自己正處於人生轉換階段,此刻想記錄的是與父母相處的細節,以及心態或生活上的各種感觸。她提及近兩年鍾文音在副刊上發表的散文, 寫母親生病以來的點點滴滴,「啊, 我看那幾篇, 真的是……」她的視線穿過遠方的窗戶, 停頓良久,「那就是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在某一刻,你是知情認命的知道,人生中的一些自由度沒有了,不能再用從前的視角看這世界。我想,這可能就是我這階段的人生議題吧。」她緩緩的說。
跨越生命體驗的書與追劇清單
今年的作品當中, 林立青最喜歡的是李屏瑤的《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和楊婕的《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他信手拈來書中精華:「美麗的女人就像一句髒話,愈美就愈髒。」以及「身為一個住在外公家的外孫女,你自然會知道,雞腿永遠輪不到妳吃。」林立青反問:「如果今天有一齣劇,開場白就是這幾句話,你會不會想看?第一集我就想看了!」這兩本書都跨越了他自身的體驗,而這類型的第一人稱書寫,既能開拓他的視野,也容易與社會共鳴,因此令他十分動容。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作者|李屏瑤 出版|麥田 |
《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 作者|楊婕 出版|印刻 |
江鵝分享的是英國劇集《倫敦生活》與橫尾忠則的訪談集《橫尾忠則╳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倫敦生活》的編劇是出身於英國中產階級的Phoebe Waller-Bridge,劇中講述女主角在愛情、手足與父親間的衝突與心情,「表面上看起來過得不錯,卻四處碰壁、走投無路,那種非常幽微的情感」。有些人或許會批評這是有錢人的「無病呻吟」,但江鵝卻反向連結,將劇裡的思考看作一帖認知生命的處方。正如同橫尾忠則的對話錄,書中現身說法的這群藝術家加起來共有八百八十六歲,他們在對話中談論了創作、老年與對存在本質的思索,「當你已經活到不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的年紀,就能把最精華的氣力拿來辨析一些最精微的、關於生命意義的東西」。
她收起笑容, 正色道:「台灣有貧富差距的問題,人權、人道上的不平等現象也非常多。但我們必須承認,出身豪門的那一端,他們的物質、精神條件已經到達可以更上一層樓的階段。這群人如果行有餘力,就能去鑽研人之所以活著,所追求的愛、幸福、痛苦種種面向;而當這項東西鑽研到非常細微的程度時,我覺得它是有可能改變大眾思想的。」隱蔽在暗處的景色,縱使酸疼刺眼,也有陽光普照的一刻。
林立青
本名林亞靖,一九八五年生,家鄉在萬華,是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由於發現「大多數的人真的不懂工地」,於是決定「寫到別人懂」,著有《做工的人》與探入更多社會暗角的《如此人生》,相信深刻描述可以引人同理,進而減少誤解和歧視。
《做工的人》(寶瓶文化)
江鵝
六年級生,住在台北的台南鄉下人。人生第一專長是在快門瞬間眨眼,第二專長是打包行李,其餘普通。著有撰寫OL心情的《高跟鞋與蘑菇頭》與六年級女生成長記憶《俗女養成記》,經營日常隨寫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
《俗女養成記》(大塊文化)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全台發送量1.5萬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舊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未來,請選擇 Future is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