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 台語唱片=台味滑稽變形——設計師黃子欽談國寶級海報繪師陳子福・3
撰文 黃子欽(裝幀設計師)▎撰文者簡介|黃子欽
設計者、創作者、工匠,善於解構與重組記憶。收集台灣歷史文物,復刻設計抓出新脈絡介入現代台灣,希望在「全球化」跟「邊緣化」之間,走出一條適合自己並可長久走下去的路線。著有《不連續記憶體》《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合著)、☞《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黃子欽FB
台語電影在六○年代達到高峰,將陳子福的手繪海報拿來比對當時的台語流行唱片包裝,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連接與想像。從那些乍看之下「假假」的內容讓人感覺到一種「過癮」,甚至是無法從真實內容得到的體會。為何假?或許習慣了影像消費,回去觀看模仿照片的繪畫,就有這種感覺。陳子福的寫實之下——有個變形、抽象的世界,看愈久就愈有療癒感,甚至有些台灣宮廟的的迷幻色彩,讓人聯想到古早藥包、童玩民俗色系。
▼1960《凸哥凹哥》,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豐富飽和的滑稽搞笑與肢體語言,透過鏡頭或畫筆,再加上圖文整合,繪畫與照片的分界愈來愈模糊,都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戲劇效果。
▼1962《憨查某哭倒烏龜洞》,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陳子福的人物肖像寫實功力,以及對臉部細節的關鍵掌握度,比擬攝影效果毫不遜色,而且更有溫度感。
台灣的「流行」有著延遲或變異性,不易區分大眾與菁英,比如部分成藥或食品中的包裝,感覺「舊」,但也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語彙像一種消費靈光(Aura),跟文學、繪畫、漫畫⋯⋯一樣,大都從模仿開始,而成果好壞,就看創作者「主觀意志」的展現。陳子福的作品一直貫徹「主觀意志」,不管日系美系的電影鋪陳,或裝飾字體的設定,都有主體性,他創造出了類似羅德烈克「蒙馬特」海報的靈光(Aura),這種流動的消費感不斷逼近與穿透,讓繪畫達到影像的功能,甚至超越影像,讓溫度、聲音、光影重新變化,一個「刺點」接一個「刺點」,讓人回到最直覺的觀賞感。
電影裡頭的時間比現實世界快,電影海報內的時間比真實生活慢,所以「電影—真實生活—電影海報」這三者,構成了宏觀的電影世界以及多元的時間差縫隙,我們從陳子福的海報中體會到「鏡像」的存在感,以及神遊、解碼的樂趣。
▼1962《白賊七》,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寶藍色的主色搭配小面積的鮮黃,有著歐洲的摩登感,而出場人物又十分幽默搞笑,形成一種有趣的反差。
▼1962《白賊七續集》,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畫面呈現淹大水的記憶,而且是用農具、水缸來代替救生的橡皮艇,有的穿西裝有的穿古裝,似乎是夾在農業與現代生活之中的辛酸印記。
▼1964《一斤十六兩》,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融合美式的搭擋搞笑娛樂與對位感,鬍子的小道具現在已很罕見,有種時代的獵奇感,因為會聯想到日本兵或是希特勒的造型。陳子福在海報中呈現了搭擋的四種組合,不同的關係與互動效果,大型理髮工具的使用也十分大膽吸睛。
▼1964《牛伯伯》,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現代雨傘與古裝形成一種反差,像工具也像防身武器,似乎像是古代的人用傘來保護自己,阻隔天然與人為的雜訊。
▼1965《難忘街路燈》,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陳子福非常擅長營造愛情場景的各種氣氛,尤其是離情與街道肅殺冷清的衝突,似乎是一種吊橋效應,會突顯愛情的可貴。而火車站也常被當成離別主場景,像身邊時間倒數的冰冷機器。
✦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國寶級電影海報繪師、第4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陳子福生涯與創作專書
★收錄近250幅手繪海報原稿圖版,完整呈現圖像構成、片名字型、宣傳文案與演職員陣容等
★「金蝶獎出版設計大獎」金獎得主黃子欽操刀裝幀設計,特16開,全彩印刷
▌延伸閱讀
☞手繪近5000幅電影海報,陳子福畫筆下半世紀的台灣電影史
☞見證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設計師黃子欽談國寶級海報繪師陳子福・1
☞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 台語唱片× 水手情節——設計師黃子欽談國寶級海報繪師陳子福・2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