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福的手绘电影海报 × 台语唱片=台味滑稽变形——设计师黄子钦谈国宝级海报绘师陈子福3
撰文 黃子欽(裝幀設計師)▎撰文者简介|黄子钦
设计者、创作者、工匠,善於解构与重组记忆。收集台湾历史文物,复刻设计抓出新脉络介入现代台湾,希望在「全球化」跟「边缘化」之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并可长久走下去的路线。着有《不连续记忆体》《Play.纸标本:听黄子钦说封面故事》、《暴民画报:岛国青年俱乐部》(合着)、《设计嘴,泡.新台客:台湾当代设计风格对话》。黄子钦FB
台语电影在六○年代达到高峰,将陈子福的手绘海报拿来比对当时的台语流行唱片包装,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连接与想像。从那些乍看之下「假假」的内容让人感觉到一种「过瘾」,甚至是无法从真实内容得到的体会。为何假?或许习惯了影像消费,回去观看模仿照片的绘画,就有这种感觉。陈子福的写实之下——有个变形、抽象的世界,看愈久就愈有疗癒感,甚至有些台湾宫庙的的迷幻色彩,让人联想到古早药包、童玩民俗色系。
▼1960《凸哥凹哥》,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丰富饱和的滑稽搞笑与肢体语言,透过镜头或画笔,再加上图文整合,绘画与照片的分界愈来愈模糊,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戏剧效果。
▼1962《憨查某哭倒乌龟洞》,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陈子福的人物肖像写实功力,以及对脸部细节的关键掌握度,比拟摄影效果毫不逊色,而且更有温度感。
台湾的「流行」有着延迟或变异性,不易区分大众与菁英,比如部分成药或食品中的包装,感觉「旧」,但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语汇像一种消费灵光(Aura),跟文学、绘画、漫画一样,大都从模仿开始,而成果好坏,就看创作者「主观意志」的展现。陈子福的作品一直贯彻「主观意志」,不管日系美系的电影铺陈,或装饰字体的设定,都有主体性,他创造出了类似罗德烈克「蒙马特」海报的灵光(Aura),这种流动的消费感不断逼近与穿透,让绘画达到影像的功能,甚至超越影像,让温度、声音、光影重新变化,一个「刺点」接一个「刺点」,让人回到最直觉的观赏感。
电影里头的时间比现实世界快,电影海报内的时间比真实生活慢,所以「电影—真实生活—电影海报」这三者,构成了宏观的电影世界以及多元的时间差缝隙,我们从陈子福的海报中体会到「镜像」的存在感,以及神游、解码的乐趣。
▼1962《白贼七》,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宝蓝色的主色搭配小面积的鲜黄,有着欧洲的摩登感,而出场人物又十分幽默搞笑,形成一种有趣的反差。
▼1962《白贼七续集》,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画面呈现淹大水的记忆,而且是用农具、水缸来代替救生的橡皮艇,有的穿西装有的穿古装,似乎是夹在农业与现代生活之中的辛酸印记。
▼1964《一斤十六两》,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融合美式的搭挡搞笑娱乐与对位感,胡子的小道具现在已很罕见,有种时代的猎奇感,因为会联想到日本兵或是希特勒的造型。陈子福在海报中呈现了搭挡的四种组合,不同的关系与互动效果,大型理发工具的使用也十分大胆吸睛。
▼1964《牛伯伯》,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现代雨伞与古装形成一种反差,像工具也像防身武器,似乎像是古代的人用伞来保护自己,阻隔天然与人为的杂讯。
▼1965《难忘街路灯》,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陈子福非常擅长营造爱情场景的各种气氛,尤其是离情与街道肃杀冷清的冲突,似乎是一种吊桥效应,会突显爱情的可贵。而火车站也常被当成离别主场景,像身边时间倒数的冰冷机器。
▌《绘声绘影一时代:陈子福的手绘电影海报》
★国宝级电影海报绘师、第43届金马奖终身成就特别奖陈子福生涯与创作专书
★收录近250幅手绘海报原稿图版,完整呈现图像构成、片名字型、宣传文案与演职员阵容等
★「金蝶奖出版设计大奖」金奖得主黄子钦操刀装帧设计,特16开,全彩印刷
▌延伸阅读
手绘近5000幅电影海报,陈子福画笔下半世纪的台湾电影史
见证台语电影的黄金时代——设计师黄子钦谈国宝级海报绘师陈子福1
陈子福的手绘电影海报 × 台语唱片× 水手情节——设计师黄子钦谈国宝级海报绘师陈子福2
《歌唱台湾:连续殖民下台语歌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