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所有屬於海洋的子民:重寫亞洲群島史的《風之帝國》
撰文 涂豐恩(聯經出版總編輯)但隨著時空移轉、研究日增,人們對這個歷史事件也出現了不同看法⋯⋯
{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聯經出版提供,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除了對於鄭和出洋的動機、過程與影響有了更多的理解外,也出現了一種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中華帝國探索海洋的頂點,卻也是終點,在此之後,再無同等規模的海外探索,天朝的注意力轉向了陸地。而後西方勢力稱霸了世界的海洋,相比之下,鄭和的壯舉與其說值得稱頌,還不如說是讓人喟嘆。
在☞《風之帝國》中,作者菲利浦.鮑靈又提醒我們另一個面向:在鄭和領著船隊到來之前,這片廣闊的海域早就已經有著非常頻繁的聯繫,自成一體的貿易網絡。這塊中國史家所稱的西洋(或南洋),並非只是被動的真空,也不是等待著被探索或被征服的世界。它並不只是讓明成祖宣揚國威的客體,相反地,在中國勢力到來之前,它已經有著漫長的歷史,而在鄭和離開之後,這片海域的貿易榮景仍然在繼續。
鮑靈在☞《風之帝國》,寫的就是這片海洋東南亞千年以來的興衰起伏,他把這個地方稱之為「努山塔里亞」,這是一個源自梵語的詞彙,「努山」(nusa)即為「島」的意思,十四世紀稱霸南洋的滿者伯夷王國,曾用這個詞彙來稱呼自己的勢力範圍。這篇區域,主要涵蓋了今天的印尼和馬來西亞,同時觸及周邊的各個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與泰國。
▲歐洲人對努山塔里亞的認知,1544年。
賈卡莫.迦斯卡爾迪(Giacomo Gastaldi)製作的地圖。(出處:Peter Geldart, Manila)
鮑靈把敘事時間拉得很長,從數萬年前自然地理的形成開始寫起——這要讓人想起知名法國歷史學者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寫地中海的起手式。不過,鮑靈並沒有仿造布勞岱爾的手法,把海洋東南亞的歷史區分成不同節奏,而是按照時序,讓數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活躍過的勢力與人物一一登場:從早期的室利佛逝與占婆王國,到更晚一些的滿者伯夷和望加錫,一路寫到二十一世紀,中間穿插著中國、印度與西方勢力,還有伊斯蘭宗教的崛起與生根,時間、空間、議題都跨度極大。
▲望加錫一景,約1729年。
彼得.范德亞(Pieter van der Aa)繪。(出處:Author’s collection)
此地是世界貿易的十字路口,同時又缺乏了長期的統一政權,所以各形各色的貨品在此交換、文化會在其交會,很難像個別國家的歷史一般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但這般複雜的身世,卻也是努山塔里亞歷史的魅力之所在。
臺灣在鮑靈的筆下,正好位於「努山塔里亞」的北端,它在書中出現的篇幅不多,但也沒有缺席,因為這座島嶼上頭的原住民,和努山塔里亞早年的居民一樣,同屬於南島語族。從歷史留下的線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在幾千年前,就與海洋東南亞有所來往,證據之一,是出現在台灣東部與東南亞許多島嶼的石板棺。儘管學者對於文化傳播的路徑仍有不同意見,但文化交流的事實應該是沒有疑義。
▲台灣原住民,荷蘭人認為他們是「孔武有力的民族」,精於獵鹿。
奧爾弗爾特.達珀爾(Olfert Dapper)於1670年繪。(出處: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不過到了今天,臺灣與這篇海洋東南亞的紐帶,恐怕已經顯得若有似無。臺灣讀者若是讀到鮑靈的這本書,恐怕很多人會對其中內容感覺到陌生,因為這是在我們正規歷史教育中語焉不詳的一部分。但也因此,鮑靈這本書正好是為我們補上了一課,讓我們了解海洋東南亞的極為豐富的過往。正如之前提到的,這塊區域的歷史分歧,而且史料缺乏,長期以來,歷史學者花了許多力氣,從斷簡殘篇中企圖重建出歷史的樣貌,而長期任職於新聞業的鮑靈,則以他媒體人的本色,參酌了多方的研究和調查,為這段歷史提供了全面、完整但也簡潔扼要的綜合敘事,寫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海洋歷史。✦
◎撰文者簡介|涂豐恩
台大歷史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聯經出版總編輯。
【聯經出版】☞官網|FB|書目@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
☞《亞洲未來式:全面崛起、無限商機,翻轉世界的爆發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