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所有属於海洋的子民:重写亚洲群岛史的《风之帝国》
撰文 涂豐恩(聯經出版總編輯)但随着时空移转、研究日增,人们对这个历史事件也出现了不同看法
{本文内容由撰文者及联经出版提供,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除了对於郑和出洋的动机、过程与影响有了更多的理解外,也出现了一种说法,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华帝国探索海洋的顶点,却也是终点,在此之後,再无同等规模的海外探索,天朝的注意力转向了陆地。而後西方势力称霸了世界的海洋,相比之下,郑和的壮举与其说值得称颂,还不如说是让人喟叹。
在《风之帝国》中,作者菲利浦.鲍灵又提醒我们另一个面向:在郑和领着船队到来之前,这片广阔的海域早就已经有着非常频繁的联系,自成一体的贸易网络。这块中国史家所称的西洋(或南洋),并非只是被动的真空,也不是等待着被探索或被征服的世界。它并不只是让明成祖宣扬国威的客体,相反地,在中国势力到来之前,它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而在郑和离开之後,这片海域的贸易荣景仍然在继续。
鲍灵在《风之帝国》,写的就是这片海洋东南亚千年以来的兴衰起伏,他把这个地方称之为「努山塔里亚」,这是一个源自梵语的词汇,「努山」(nusa)即为「岛」的意思,十四世纪称霸南洋的满者伯夷王国,曾用这个词汇来称呼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篇区域,主要涵盖了今天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同时触及周边的各个国家,包括越南、柬埔寨与泰国。
▲欧洲人对努山塔里亚的认知,1544年。
贾卡莫.迦斯卡尔迪(Giacomo Gastaldi)制作的地图。(出处:Peter Geldart, Manila)
鲍灵把叙事时间拉得很长,从数万年前自然地理的形成开始写起——这要让人想起知名法国历史学者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写地中海的起手式。不过,鲍灵并没有仿造布劳岱尔的手法,把海洋东南亚的历史区分成不同节奏,而是按照时序,让数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活跃过的势力与人物一一登场:从早期的室利佛逝与占婆王国,到更晚一些的满者伯夷和望加锡,一路写到二十一世纪,中间穿插着中国、印度与西方势力,还有伊斯兰宗教的崛起与生根,时间、空间、议题都跨度极大。
▲望加锡一景,约1729年。
彼得.范德亚(Pieter van der Aa)绘。(出处:Author’s collection)
此地是世界贸易的十字路口,同时又缺乏了长期的统一政权,所以各形各色的货品在此交换、文化会在其交会,很难像个别国家的历史一般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但这般复杂的身世,却也是努山塔里亚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台湾在鲍灵的笔下,正好位於「努山塔里亚」的北端,它在书中出现的篇幅不多,但也没有缺席,因为这座岛屿上头的原住民,和努山塔里亚早年的居民一样,同属於南岛语族。从历史留下的线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在几千年前,就与海洋东南亚有所来往,证据之一,是出现在台湾东部与东南亚许多岛屿的石板棺。尽管学者对於文化传播的路径仍有不同意见,但文化交流的事实应该是没有疑义。
▲台湾原住民,荷兰人认为他们是「孔武有力的民族」,精於猎鹿。
奥尔弗尔特.达珀尔(Olfert Dapper)於1670年绘。(出处: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不过到了今天,台湾与这篇海洋东南亚的纽带,恐怕已经显得若有似无。台湾读者若是读到鲍灵的这本书,恐怕很多人会对其中内容感觉到陌生,因为这是在我们正规历史教育中语焉不详的一部分。但也因此,鲍灵这本书正好是为我们补上了一课,让我们了解海洋东南亚的极为丰富的过往。正如之前提到的,这块区域的历史分歧,而且史料缺乏,长期以来,历史学者花了许多力气,从断简残篇中企图重建出历史的样貌,而长期任职於新闻业的鲍灵,则以他媒体人的本色,参酌了多方的研究和调查,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全面、完整但也简洁扼要的综合叙事,写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海洋历史。
◎撰文者简介|涂丰恩
台大历史系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故事 StoryStudio 创办人,联经出版总编辑。
【联经出版】官网|FB|书目@诚品线上
▌延伸阅读
《亚洲未来式:全面崛起、无限商机,翻转世界的爆发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