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聽故事】第五彈|外行人看K線,內行人洞悉世界秩序,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強解讀
撰文 陳鳳馨 撰稿/張燕宜 整理SUMMER READING邀請到NEWS98財經起床號的主持人,陳鳳馨,同時也是眾多重度閱讀的朋友們心目中的閱讀女神,要領讀這本在未來10年都將極具影響力的書《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大到宏觀經濟,小到個人投資,無論你在哪個位置,請都務必進入這趟經濟歷史的旅程!
達利歐一九四九年出生,從十二歲就開始學習投資股票至今,他所創辦的橋水基金,目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
達利歐在投資界原本就享有盛名,但讓一般人都聽聞他的名字是在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後。達利歐成功預測美國次貸危機,他一方面與政府高層溝通,希望當時的美國政府能提早因應,可惜幾乎沒有人採取行動,另一方面橋水基金也將重組資產配置,雖然仍未能阻止危機爆發,不過當市場大跌,許多基金慘賠時,橋水基金一年獲利仍超過一成以上,達利歐聲名大噪,成為各媒體追逐的名人。
瑞.達利歐認為研究歷史,能夠鑑往知來
這三大現象我簡化為「大債務」、「大分裂」與「大競爭」。我們一起來想想達利歐所觀察到的三大現象。
首先,世界上幾個主要的儲備貨幣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本與英國,都揹負鉅額債務,並且已經將利率降至零或近乎零利率,並且大量印製鈔票,就是所謂量化寬鬆(註1),這些債務比例之高,是達利歐未曾經驗的「大債務」。
其次,許多國家內部已經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而且政治、價值的鴻溝也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為對立分裂的情形,尤其美國內部的情形最為嚴重,我們可以視為「大分裂」。
註1:甚麼是量化寬鬆?量化寬鬆是一種貨幣政策,由各國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提高貨幣供應,可視之為「無中生有」創造出指定金額的貨幣,也被簡化地形容為間接「印鈔票」。其操作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入國債或企業債券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貨幣。量化寬鬆通常會是香對於通貨緊縮(就是市場貨幣流通減少,簡單來說就是消費意願低落,使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下跌的現象)
第三,世界已經在美國這個主導強權之外,出現中國這個強勁的競爭對手,且中國不論在經貿、創新競爭力、軍事等面向,都已經具備挑戰美國的能力,這就是「大競爭」。
達利歐知道,我們有生之年雖不曾經歷過「大債務」、「大分裂」與「大競爭」三大現象同時出現的大環境,但歷史上曾多次出現,於是他決定徹底研究歷史上這類時刻,做為預測未來的參考。
圖表1:不論是名目殖利率,或是實際殖利率,都將在2023-2025間來到低點。這是達利歐預測的大債務、大分裂、大競爭的匯合點。
一九七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退出金本位制(註2),達利歐當時只有二十二歲,他相信,股市必然會因為這個措施而大跌,沒想到股市不跌反而大漲,他因而回頭研究金融史,結果發現退出金本位制國家股票反而大漲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次例子是他在一九八零年初期,預測新興國家將因債務太高而違約,果然一九八二年墨西哥債務違約,他因此受邀上電視,並且告訴大家股市會大跌。但他錯了,股市只跌一天就一路上漲,達利歐不只公開說錯了,而且投資布局也錯了,虧損讓他破產,只有向父親借貸四千美元才能重新出發。
註2:甚麼是金本位制?當政府要發行自己的貨幣的時候,為了讓貨幣有實在的價值,通常會和貴金屬綁定一定的比率,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金本位制,就是貨幣和黃金綁定價格比率。比如說100塊錢=1克黃金這樣的概念。
這兩次跌落谷底事件改變他一生的投資原則。
達利歐理解,投資判斷不能只依賴個人經驗,歷史上可以找到更多類似的情境,才能彌補經驗的不足,於是他每次投資都會做好至少一百年的研究。
不過,這一次一百年的研究是不夠的,達利歐初步研究目前的大債務、大分裂與大競爭的情境,大約每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多年才會出現一次,為了找到足夠的研究題材,達利歐研究了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並且深入研究自有全球儲備貨幣以來的五百年的歷史,搭配橋水基金的研究團隊,將影響世界秩序變化的因素量化,建立電腦模型,歷時兩年,才得以完成今天這本書。
從相同的角度來看,達利歐與艾利森都看到了中美競爭大環境可能帶來的衝擊,而且都認為應該在歷史上學習教訓,動機一致,這是相同點。
但方法上則有明顯的差別。
艾利森最早是研究古巴危機的學者,因此《注定一戰》一書著重點在於軍事與外交,他所挑選的統治強權與崛起強權是從軍事實力做為判斷基準,只要軍事實力接近加上戒心,就足以創造足夠的敵意,最後促成戰爭。
【課外小學問】甚麼是修席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闡述公元前5世紀雅典和斯巴達兩國發生的戰爭時提出來的:公元後兩國在長達30年的戰爭之後,最終雙方都被毀滅。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
近五百年的歷史中,能同時擁有經貿、金融中心、軍事強權與發行儲備貨幣能力的帝國就只有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的荷蘭,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的英國,以及二十世紀至今的美國,所以達利歐的研究集中於,荷蘭、英國、美國憑什麼崛起?在何種情形下可以成為統治強權的帝國?為什麼會衰落?新秩序如何產生?
圖表3:達里歐的500年大帝國相對國力走勢圖,可以看到一個強權的興起伴隨著另一個強權的衰落
接下來,我就分三部分來為大家介紹《變化中的世界秩序》這本書,第一個部分介紹達里歐提出來的「帝國興衰大週期模型」。第二個部分是探討歷史上荷蘭、英國、美國的興起、顛峰與衰敗,接著比較此刻美國與中國的興衰相對位置。第三個部分是如何利用這本書的內容來增加預測未來的能力。
這一段我們就來理解達里歐所建立的「帝國興衰大週期模型」。
圖表4:達里歐的三個周期:「優質與劣質金融週期」、「內部有序與混亂週期」、「外部有序與混亂週期」
【課外小學問】布雷頓森林制度/協議(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頓森林制度是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制度。
會議中最重要的是確立美元的金本位制,以35美元和一盎司的黄金等價綁定美元,其他國家貨幣以不同的利率與美元綁定。美元自始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儲備貨幣。不過,後來美元爆發多次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制度本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性,布列敦森林制度於1973年宣告結束。 1944 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奠定經濟秩序 (圖片來源: AFP) |
圖表5:國家優質與劣質金融週期的走勢圖
第五階段的典型標誌是借貸和支出能力喪失。當政府的巨額赤字超過央行的購買能力,又找不到其他買家購買時,政府被迫既要削減開支而犧牲窮人,又必須向富人課稅導致富人離開而掏空,這些現象都可以引爆第六階段,也就是內戰。
第五階段是內部週期的關鍵階段,達里歐的研究認為,美國目前正處於第五階段,這個階段通常開始於債務、貨幣與經濟活動出現危機時,隨時金融狀況惡化,群體間的緊張關係也會達到最高點,這時的領導人與群眾處理衝突的方式將左右這個國家是以和平或暴力的方式變革。
內部秩序週期也有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歷經一場內戰、革命或巨大衝突後的新秩序,新領導鞏固權力,這階段或許還有許多內部鬥爭,但當資源分配系統和政府機構建立完善時,就進入第二階段,這也是初期繁榮階段;到了第三階段的和平與繁榮時期,是整個內部秩序週期的黃金時期,人們擁有大量的機會,生產力提高,國民相互合作且受人景仰,但這段期間的光榮往往就埋下風險的種子,進而進入第四階段的過度時期,或可稱之為「泡沫繁榮時期」,這段期間的人們相信第三階段的繁榮是永恆的,因為過度消費、過度投資,大量的債務與高摃桿的操作,能在這個時期出現穩紮穩打紀律嚴明的領導者,這樣的國家可以避免後續的風險,但要試圖澆熄群眾追逐更多財富與權力的熱情是不得人心的,因此,歷史上人性的貪婪就會引導著整個國家進入第五階段。
各位不妨暫停下來,思考一下,以金融週期而言,我們現在處於什麼階段。
圖表6:國家內部秩序的現象走勢圖
最後一個週期是外部有序和混亂大週期,這裡談的是國家的競爭,因為國際秩序遵循的是叢林法則,遠勝於國際法,因此外部週期的循環必須觀察是否有外部的競爭強權,例如十六世紀末的西班牙與荷蘭;十八世紀中的荷蘭與英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英國與美國;此刻的美國與中國。
理解這三大週期的階段後不難發現,金融優質或劣質的週期循環與內部秩序或混亂的週期循環彼此之間是相關的,而帝國衰弱時也正是崛起帝國取而代之的最佳時刻,因此,歷史上會出現三大週期同步混亂的完美風暴並非巧合,而是各種因素相互強化的結果。
除了這三大週期,達利歐的工作是投資,他希望為投資量化每種變數做為觀察指標,他衡量各種因素後提出最重要的八種影響一國興起與衰落的決定因素。
如果把八項決定因素各別量化指數,結果會明顯看到這八項決定因素的先後順序,教育、創新與技術這兩項一定是最早帶動上升的決定因素,
圖表7:帝國發展的教育曲線
圖表8:帝國發展的新創與技術曲線
圖表9:帝國發展的競爭力曲線
圖表10:帝國發展的經濟產出曲線
圖表11:帝國發展的世界貿易份額曲線
圖表12:帝國發展的軍事實力曲線
圖表13:帝國發展的金融實力曲線圖表
14:帝國發展的儲備貨幣曲線
圖表15:帝國發展的八大領域綜合曲線圖表
這項綜合八項決定因素量化成果而得出的財富與勢力指數,可以清楚看到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旬最突出的統治強權是荷蘭,英國從十七世紀開始慢慢崛起,但真的超越荷蘭成為統治強權是西元一七五零年左右,美國則是從建國後開始逐步崛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國家綜合實力已經超越英國,但要直到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才能成為全球的統治強權。
近五百年來國力強盛的國家很多,達里歐研究了美國、中國、英國、荷蘭、西班牙、德國、法國、印度、日本、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十一個國家,根據他們在過去五百年間的財富與勢力計算出各大強權每年的「財富與勢力指數」,根據這項財富與勢力指數可以看出每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強弱趨勢變化。
第二部分我們就要以歷史來驗證帝國興衰週期模型是否具備適當的預測能力。
也正是這三個國家,在他們最盛時期,他們所發行的貨幣成為全球通行使用貨幣,也成為其他國家願意擁有的儲備貨幣,只要擁有儲備貨幣地位都擁有發行貨幣帶來的額外利益。
圖表16:近500年重要帝國國家競爭走勢圖
我們無法一一介紹三大強權各自的興起歷史,但我們可以整理幾個值得注意的重點,第一,三大強權在發展初期各自做對了那些事?第二,國際戰爭通常是決定新秩序的關鍵,三大強權各自在那些戰爭後才成為統治強權,為什麼?第三,從顛峰到衰敗,荷蘭、英國與美國發生了那些共同的現象?最後,我們要來比較中國與美國的相對位置,並根據他們八項決定因素的變化來預判未來。
我們來一一介紹。
第一,三大強權興起的過程,所有統治強權的崛起故事都發生在他們成為統治強權之前相長的一段時間。
荷蘭十六世紀中葉就發動各種革命反抗當時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也是當時歐陸的最大帝國,1581年爭取到實質獨立地位,耗費一百多年的時間累積到足夠的財富與國家,成為世上最富有的帝國。
英國在十七世紀初歷經內戰與光榮革命,這些衝突最終建立了以法治而非君主制的統治模式,內部資源分配系統與政府機構建立完善後,就是整體國力開始大幅躍進的時刻。
美國獨立建國後,經過憲政改革確立可執行的良好治理制度,在南北戰爭之後打造了適合二次工業革命的環境,建國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國力與財富已成為世界超強。
這三個國家興起之前都曾歷經混亂,終於在內部秩序底定後,可以傾全國之力逐步邁向繁榮。
不過,三個國家除了內部秩序穩定外,還必須先在教育與創新技術上投資並取得領先。
從識字率、學術投資、專利研究等可量化的數字都可以清楚看到,這三個國家在崛起初期,教育表現都明顯領先當時其他國家。
此外,三個國家有各自的創新與技術推升他們的競爭力。
第二個共同點,荷蘭、英國、美國崛起時,都分別因為積極投入教育與創新技術,分別成為探索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主導強權。
圖表18:英國帝國大事件與三大週期觀察走勢圖
圖表19:美國帝國大事件與三大週期觀察走勢圖
荷蘭、英國與美國早在成為全球主導強權前,經貿與競爭力就已經超越或接近當時的統治強權,但必須發生影響範圍廣泛的戰爭,這時世界各國無法再接受混亂,才會促成新強權與新秩序。
荷蘭是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三十年戰爭成為主導強權;英國要在拿破崙戰爭後的1814-1815維也納會議成為決定新秩序的主要強權;美國則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為真正的國際霸權。
荷、英、美不一定是這些戰爭的主要參戰國,但一定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才能在戰後的新秩序中扮演主要角色。
解讀三大強權興衰的重點之三是衰落,霸權越是富可敵國,競爭力愈是下降,例如工資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經濟成長趨緩,基礎建設投資減少,內部不平等加劇,軍事投資擴張,債務赤字上升,龐大的債務讓中央銀行印制更多的紙幣,直到削弱民眾的信心。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帝國衰敗後,儲備貨幣通常還能維持地位一段時間,這是因為人們不願意改變習慣,但最終趨勢很難逆轉。
這一個段落我們要來觀察的是美國與中國目前的相對位置。
中國是目前全世界都同意最有可能在不同領域都挑戰美國的崛起強權,達里歐與橋水基金的國家實力量化指數也顯示,目前十一個強權國家中,中國的分數排名第二,而且在多項指標都顯示,美國的趨勢方向是向下,中國的趨勢方向是向上(參見前述圖表3)。
以大週期來看,美國在經濟與金融週期中處於不利的位置,內部混亂風險高,無論從所得與財富分配,主要政黨意識對立程度都可以看出,美國現在面臨內部財富、政治、價值對立與分裂危機。這時美國面對的正是中國崛起的外部挑戰。
相對而言,中國的經濟與金融週期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債務負擔較輕,未來十年實際經濟成長率較高,海外投資略多於外債。
內部混亂風險中度,這可以從財富分配、內部衝突事件、政治衝突及民調上的民眾不滿程度來量化,除了財富分配問題較大,其他部分風險程度低。
至於外部混亂風險自然就是與美國的衝突,這也將是影響全世界最重要的風險。
最後這一部分我們要來談談如何利用這本書的內容增強自己的預測能力,並且做好風險規避。
新秩序建立之前一定是一段混亂期,這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危機,甚至世界末日,經濟大危機確實極可能出現,不過,如果只有看到危機,可能反而忽略了人類長期的進化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從進化、周期與指標三個關鍵字來學習如何預測未來。
圖表20:荷蘭、英國、美國國力競爭態勢簡圖
我發現所有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務實的樂觀主義者,他們清楚看到人類進化的能力,如果把時間拉長為一百年或五百年,都可以清楚看到人類各方面的進化,不論是人口數、人類預期壽命,全球人均實質GDP或購買力,都是向上的趨勢。從財富的角度來看,過去一百二十年,全球人均實際財富沿著一條向上趨勢線波動向上,這段期間經歷過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每隔八年左右的金融泡沫波動,但不會改變方向。
圖表21:達利歐觀察到過去120年,全球人均實質GDP是往上成長的,但是歷史上巨大轉折,會讓變化加速。要能夠區別這些轉折,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關鍵字是周期。
書中介紹了三大周期,金融有序與混亂周期,內部秩序或混亂周期及外部秩序或混亂周期,利用周期的概念來判斷趨勢方向是很好的工具。
第三個關鍵字是指標。
例如金融周期要觀察的當然是債務、貨幣與信貸。每個國家的債務負擔是觀察一個國家金融是否惡化的基本指標,儲備貨幣帶給發行國家的特權,也會在儲備貨幣地位動搖時帶給發行國衝擊。內部有序與混亂周期也有具體的觀察指標。
圖表22:重要帝國在1940-50年間,面對重要大事件時,股市的反應
這並不表示美國一定會爆發內戰,達里歐對美國憲法制度所帶來的長期秩序仍有信心,但建議要觀察幾個跡象,一是美國憲政體制的規則是否被忽視,二是敵對的雙方是否進行情緒化攻擊,最後的跡象就是爆發流血事件。
達里歐是美國人,他當然不希望美國陷入分裂、衝突或內戰,但他看到歷史經及的頑固性,只能苦口婆心希望美國人能誠實面對長期支出大於收入、負債大於資產的現實,如此才有機會改變當前的挑戰。
至次外部秩序周期最主要的觀察重點是美中衝突,其次是美俄衝突,
達里歐提出任何國與國的衝突主要有五類型的戰爭,分別是貿易經濟戰、科技戰、地緣政治戰、資本戰與軍事戰。
目前美中之間的衝突分數不斷上升,因為在美中之間已經出現了貿易經濟戰、科技戰、地緣政治戰與資本戰,這四類戰爭達里歐的團隊都根據不同的情境設立了指標,目前四種戰爭都尚未惡化到最後攤牌為軍事熱戰的階段,但因這四種戰爭已經出現,就必須持續觀察。
達里歐無法預測最後的軍事熱戰是否出現?也無法肯定誰會是下一場大戰爭的贏家,許多國家都可能擁有未知的軍事能力,戰爭發展的地理區域以及各國結盟的情形也難以預判,未知的事情太多,而軍事戰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現在能肯定的是,真正大戰的失敗者會被徹底消滅,但就算是贏家最後也常常是輸家,因為他們承受嚴重的影響,背負大筆債務。
由於美中目前都具備相互保證毀滅對方的能力,所以達里歐相信,雙方應該會盡量避免大規模的軍事戰,可是危險的小規模衝突可能無法避免,這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台灣海峽,書中不只一次提醒,中美之間不可調和的主要分歧在台灣。
總的來說,達里歐預判,未來十年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機率大約是百分之三十五,這已經是他很大膽的預測,無論如何,這已經是很危險的了。
最後,我想提出兩點運用本書的心得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心得是,我們必須理解,達里歐不是算命師,他不是拿著水晶球來為大家鐵口直斷,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帝國興衰大周期模型,三大周期與八大決定因素是預測而不是預言,所有指標都會動態變化。
達里歐特別設立了一個網站,詳細列出十一個主要國家的指標動態變化,這個網站是的網址「economicprinciples.org」(我也登記了),大家不妨到這個網站看一看達里歐對十一個國家衝量指標的解讀,以及他們隨時的追蹤指標數字變化,你甚至可以登記電子郵件信箱地址,可以隨時收到他們的相關內容,這本書則可以幫助你更清楚理解所有指標的價值與意義。
賓州大學教授菲利普.泰特洛克曾主持一項「良好判斷計畫」,找出最能有效預測未來的超級預測者,發現真正的超級預測者通常不一定是專家或學者,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他們會用機率來判斷未來,而且隨時根據最新的情勢變化來調整機率,這種隨時面對現狀調整策略的務實者最終更能準確預測重大事件。
如何成為超級預測者,泰特洛克的《超級預測》一書有完整的介紹,這也可以做為使用這本書的重要參考。
第二個心得是雖然人類是朝著向上的趨勢進化,但重大危機是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吞噬個人所有財富,這正是風險規避的重要性。我們現在所持有的財富絕大多數都是各個國家的法幣,持有法幣最大的風險就是大幅貶值或徹底消滅。
達里歐的研究中,從1700年以來,曾存在的七百五十種貨幣,目前只剩下大約百分之二十還存在,但就算是倖存的貨幣都曾經歷過顯著的貶值,過度信任任何法幣都是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債務時期,要為自己的資產適當分散配置的主因,先學會保護自己,才可能追求財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