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風味採集學——鹹 破布子×甜點
撰文 野植風味學.照片|Wise以風味的角度來說,在甜味裡面加入鹽無疑作為一種提醒。這次所選的「破布子」,它的鹹味不是存在於植物本身,而是在食用它的處理過程,必然有鹽的存在,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醬油漬,或更傳統的「破布子團塊」。同時破布子又有一種特殊的「奶感」香氣,這讓我們聯想到像奶油般的存在。當品嚐一道甜點,奶油作為鹹味的連結,跟在焦糖裡面加入海鹽這件事,似乎是現在甜點中很重要的亮點。
我們在談論酸甜苦鹹鮮的風味時,甜點經常投射的對象是「甜」,不過更令我好奇的是,究竟是哪一個天才在焦糖裡面加入了海鹽?
Wise
Wise:鹹甜交錯的甜食風味是台灣特色
甜點大部分的風味讓人第一直覺想像就是「甜」,不過由於我小時候在台中豐原長大,豐原有一種非常local的名產「鹹蛋糕」,是一種肉燥、筍乾抹上台式美乃滋、夾在海綿蛋糕體的組合,所以甜食有鹹味對我來說是很理所當然的風味。台灣常見的漢餅也是一樣,豆沙配上肉鬆夾在大餅裡,我覺得這甚至比焦糖裡加入海鹽還更大膽,而這樣鹹甜交錯的口味的確成為台灣人的DNA。
我認為甜點的創作不應該有界線,這可能是台灣甜點(盤式甜點)的最大特色,它也可以是料理,甚至成為一頓餐食,因此各種「鹹」成了很重要的元素,例如日本常見的鹽漬櫻花、鹽昆布,或台灣傳統常用的豆豉、破布子、烏魚子等等。而栗林裏近年也嘗試將蛋糕體拆解成甜跟鹹來發展,例如今年夏天我做了一個鯛魚燒,鯛魚燒的麵糊是柴魚口味,本身就帶點鹹的風味,我選擇用鹽昆布醃漬的西瓜做搭配,就像台灣人吃西瓜會沾鹽巴,透過鹹味進而帶出甚至強化食材原本的風味,其實跟破布子加鹽的概念一樣。
植物在我的創作裡面佔了很大一部分,除了水果,我們也使用大量的蔬菜,九道甜點中幾乎有七道都是以蔬菜作為主角,例如白蘆筍、番茄、小黃瓜等。其實我也想嘗試使用更多貼近土地風味的植物,像是用雷公根、月桂做成慕斯或冰品,之前曾做過一碗台灣植物花草甜湯,以鳳梨作為基底,搭配白花紫蘇、野薑花、台灣香茅等原生植物,雖然它們不是主角,但是透過這道甜點的組合,讓大家更願意去試試這些極具特殊風味的配角。
甜點主廚的風味採集日常
我自己的採集形式其實蠻多元的,因為我覺得做盤式甜點,希望越沒有框架、越跳脫知識越好。平常透過吃小吃、各式風格的餐廳、各國主廚的料理等等,做為我的風味採集。
尤其我覺得不同國家的主廚做出來的味道,其實是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對我來說是有蠻大的影響,例如有時候我可能會因為一盤日本的味道,進而連結到我自身跟台灣的味道。偶爾也會喝手沖咖啡、調酒等,採集多元類型的風味產品,在這些在風味之間的碰撞中產生靈感。
風味讀物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
作者|石川拓治
出版|上海文藝
《第三餐盤》
作者|丹.巴柏
出版|商周
Eleven Madison Park
作者| Daniel Humm
出版| TEN SPEED PRESS
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食用破布子的國家,使用範圍廣泛,漢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有自己的用法,幾乎所有族群都有破布子族語名。
-
破布子的保存方法有兩種,一是用醬油、甘草、冰糖、薑片等醬汁醃製成破布子調料;另一則是經由長時間的熬煮脫除黏液之後,透過加入鹽的方式讓它凝結成「破布子團塊」。破布子本味的蛋感與油脂感,能帶來許多烹調上的想像,它絕不是只能用來蒸魚、蒸肉而已!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當代採集 野植的迷人風味
Modern For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