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大佑《季春四望夜雨愁》——用音樂寫下台灣聲音
撰文 羅大佑〈雨夜花〉發表於1930年代,那是台灣黑膠初起的黃金年代。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政權更替,語言政策讓它沉寂。但旋律早已在人們心中生根,即使媒體禁播,仍靠口耳流傳下來。這首歌總共只有10個小節,旋律與語言發音完美契合,淒美動人,終於在1970年代被重新唱起,成為真正的「台語民歌」。而〈望春風〉,毫無疑問是他最廣為傳唱的一首。李臨秋用獨創的七言五言對句寫詞,結合旋律後,有如詩詞的氣韻與節奏共舞。每位成功詮釋它的歌手,方式都不盡相同——在歌曲的明確結構中,卻給人一種無限大的情感表達空間。
從流行歌曲昇華成為一首經典的民歌,這是「歌」的最高境界。鄧雨賢在台灣流行歌曲剛剛開始的1930年代,就已經幫我們創造了台語歌曲旋律生成的最高門檻的標準。這次我和朱敬然及音樂團隊,將《四月望雨》的幾首作品重新整理,寫進了具有舊時代感覺的新世代歌詞,也找來志同道合的編曲家,嘗試為這些旋律重新安頓。這些新寫的作品無法單獨存在,都是對鄧雨賢原作的延伸與致敬,希望能將鄧氏音樂中追求生命延續所不可或缺的生命力與美感,真誠地表達出來。
假如沒有鄧雨賢這些旋律在我的腦海裡存在的那40、50,甚至60年的醞釀:我也不會有這樣的膽子,敢把自己寫的東西跟鄧先生的歌曲放在一起。我們盡力保留鄧氏原來「台語正路」的創作章法,這件事很困難,也很值得。錄音技術改變聽覺美感,也重新塑造我們對音樂的想像。但科技再怎麼進步,也無法潤飾或改造靈魂中的美感創作。
鄧雨賢,筆名「唐崎夜雨」,他懷以大時代動盪局勢下的文人情懷,用音樂寫下了台灣的聲音。
更多黑膠資訊──

☞《季春四望夜雨愁》
演出|羅大佑
發行|大右音樂事業有限公司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