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獨,終於有解──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Part 3|社會照顧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健康醫療、居住條件、公共安全、社會照顧、文化休閒、經濟發展、國際關係、自然環境⋯⋯以數據看台灣八大面向,二十年來,台灣是變好、還是變壞?
誠品31週年,邀您一起由31個切身議題觀察台灣變化的軌跡,從31種讀本拓展思索的角度,讓好數據發聲,創造31種讓台灣好事發生的可能!
社會照顧|攜手相扶,沒有人是孤島|#單親 #獨居老人 #貧窮 #遊民 #失聯移工
📌當「家長」不再一定是「爸媽」
單親家庭比率於2015年突破10%,分析原因,離婚或未婚生子產生的單親家庭比率從2000年的48.3%增加到2010年的59.6%——然而近二十年,未婚生子人數無明顯增減,反而是離婚對數增長。
雖然台灣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核心家庭,但比起二十年前的47.9%已下降不少。單人、單親、夫婦家庭的比例逐年上升,多樣的家庭型態正在形成。
家庭是什麼?家庭的重要性與功能為何?或許我們應拋開既定印象,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唯有在更包容開放的家庭觀念中,才可能真正看見不同的需求,並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協助。
📖【延伸閱讀】
☞《路易.青春.練習曲》|芬妮.布莉特,字畝文化
因酗酒問題而功能失調的家庭,一個默默觀察周遭枝微末節的少年。一段短暫卻溫暖的浣熊奇遇時光,一場缺乏勇氣而遲遲無法告白的單戀⋯⋯《簡愛,狐狸與我》作者又一感人作品。
📌學習與老共存,打造樂齡時代!
由數據看來,獨居老人人數微幅下降,但列冊人數可能無法反映真實數據,因目前衛福部計算的根據主要依賴獨居者自行聯絡或經鄰里通報,可能有更多實際獨居的老人未被列入。
台灣將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老人獨居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及照顧問題,除了選擇24小時長期照顧機構、政府積極推動的社區整合式照顧服務(即所謂長照2.0服務)或引入外籍看護工之外,未來政府及社會更應透過加強社區與鄰里的功能,建構更綿密直接的關懷網絡。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環境安全下,尊重個人生活形態選擇,將是台灣社會學習與老化共存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老年的意義》|約翰.利蘭,如果出版
如果身體機能衰弱,人生到底還值不值得活?
或許我們並不覺得老年有趣,那是個陌生的國度,說著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不懂的語言。但解讀這些語言卻能讓你掌握快樂的鑰匙,無論你現在幾歲。
📌看似富足的時代,卻始終有一群絕望的人
2012年之前,低收入戶占比逐年上升,顯示最低生活費雖逐年成長,愈來愈多家庭的收入水準卻趕不上支出成長。然而,2010年修正低收入戶認定標準*後,低收入戶比率從2012年開始緩緩下降——或許在貧窮線以下的絕對貧窮者人數減少了,但隨著生活物價上漲,相對貧窮的狀況是否改善,仍需持續觀察。
*《社會救助法》於2010年修正低收入戶認定標準:若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者,即認定為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為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定之。
貧窮與整體資本社會結構的不平等相關,然而,目前福利供給模式仍較偏向給予低收入戶金錢補助,但金錢補助以外的策略也十分重要。
目前公部門以及社福單位常為中低收入戶提供脫貧方案或是就業協助等措施,但如何衡量效益?是檢視發放金額還是受助者整體改善程度?此類援助行為是否具備退場機制等,皆需要時間的驗證。在還沒有標準答案之前,我們更應該集結公部門及社福單位的各方力量,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解方。
📖【延伸閱讀】
☞《第三支柱》|拉古拉姆.拉詹,遠見天下出版
科技變革與全球化的貿易競爭引發大量人口失業與貧富差距加大,導致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自由市場與民主體制遭到破壞。印度前任央行總裁、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拉詹回顧過往人類歷史,發現國家、市場、社區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三大支柱,如今國家與市場雙雙擴大影響力,社區功能反倒日漸式微。唯有強化地方主義、賦予社區權力,同時利用國家和市場的力量使社會更有包容性,才能讓三大支柱維持平衡,創造穩定的社會。
📌我們都可能是下一個無家者
歷年受理或查報遊民人數的增加,可能跟民眾或相關組織單位的關注有關,並不表示以前的遊民人數如圖表上顯示的少。
「街友」、「露宿者」、「居無定所者」、「無家者」⋯⋯一個人流落街頭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是長時間、多因素的,不該僅歸咎於「個人造成的結果」。囿於社工資源與人力,相關的社會福利措施仍停留在「救助安置」,然而若我們未能解決更巨大的社會結構問題,建立較完善的「生活重建」方案,眾多面臨失業、破產、家庭暴力、更生人、經濟就業不穩定狀態的「邊緣人口」恐也會成為下一個無家可歸者。
📖【延伸閱讀】
☞《無家者》|李玟萱、林璟瑋(飛鳥先生),游擊文化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甚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人生百味:2014年成立,關注都市貧窮、無家者、街頭販售與剩食議題,致力成為人們和議題間的「引路人」
☞串門子社會設計:高齡及長照議題的異業結合與服務轉譯
📌移工為什麼要「逃跑」?
在產業缺工及長照需求逐漸成長下,我國移工總數已突破70萬人。然而據移民署統計,2018年底在台累計未尋獲的失聯移工達51,482人,且近五年來,每年皆通報約兩萬名移工失聯。
台灣大量引進移工補足勞動力的同時,移工卻面臨法律保障不夠完善、惡劣的勞動環境等問題。「無法自由轉換雇主」*及「高額仲介費造成的龐大債務」,都可能是讓移工選擇鋌而走險「逃跑」的重要原因。目前政府對失聯移工的政策多著重於「查緝逃逸外勞」,而解決不合理的移工勞動條件才是減少失聯移工的根本方法。
*目前在台移工遇到的困境包括高額仲介費、家事類移工(看護、幫傭)的基本薪資及工時未受《勞基法》保障、《就業服務法》規定只有少量例外才能轉換雇主,例如遭雇主虐待、性侵,或原雇主死亡、關廠歇業等無法持續作業情形。
📖【延伸閱讀】
☞《奴工島》|姜雯,寶瓶文化
他們是免洗奴隸。
這些比底層還底層的人以靈魂搏鬥,以血肉之軀與殘暴現世抗衡,直到命懸一線,被用完即丟。
在這個台灣自詡為亞洲人權燈塔而驕傲的時代,書中有台灣人不願面對的種族歧視、人權恥辱及虐勞真相。每一篇章節,都揭穿台灣社會虛假的面貌。
本書作者姜雯深入田野蹲點,與移工訪談、書信往返,甚至探監,而後帶著一股悲憤,以極具文學性的筆法寫成這本觀察筆記。
種種荒謬、不真實的情節,卻是移工無盡的日常。
主題書展優惠
☞【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好數發聲,好事發生!31 BOOKS for BETTER TAIWAN】
2O2O.3.12 – 4.3O 全台誠品書店門市暨網路書店同步聯展,推薦書籍79折起
閱讀更多【好數發聲,好事發生|8大面向,31個議題】
➤活得老,也要活得好|健康醫療
➤讓每一種生命皆能安居|居住條件、公共安全
➤讓娛樂成為文化|文化休閒
➤工作,為了更好的生活|經濟發展、國際關係
➤永續,是最美的風景|自然環境
※資料提供:《臺灣數據百閱》(Re-lab,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