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又誘人破壞的枯山水|李歐納.科仁《礫石與沙》看日本庭園美學
撰文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哲學之道、進進堂、錦市場、南禪寺、龍安寺⋯⋯去日本京都旅遊,你都去了哪裡?
日本寺廟中的「枯山水」庭園向來是熱門觀賞重點,但面對一片礫石與細沙,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念頭:光腳跑過「枯山水」中用細白礫沙所刷耙出的美麗花紋——這種脆弱美麗的園林不免讓人有破壞它的想法,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遊賞京都園林時多次目睹這類插曲。如此脆弱又誘人破壞的設計,如何保留百年?一定有什麼原因才需要不辭辛勞維持這易逝的美麗!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的經典作《Wabi-Sabi》帶我們一窺日本人難以言明的「侘寂」文化;在《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書中,他引導我們將目光從庭院中明星亮點的巨石移往並聚焦於細小的礫石與沙上,從中見微知著,以〈無石〉、〈非禪〉、〈或為藝術〉、〈後設園林〉四個章節層層遞漸,細細爬梳日式庭園與日本禪宗、現代藝術、中國庭院藝術之間的影響與關聯,帶領我們遊歷日本美學之境。
{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行人文化實驗室提供,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無石 NO ROCKS
本書收錄的照片都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期間於日本京都拍攝,記錄礫石與細沙的各種配置和處理手法。其中有許多攝於正規的「枯山水」庭園,位於禪宗佛寺的院落或現今由禪寺照管的武士故居(屋敷),另一些所記錄的地點不是非禪宗的佛寺就是神道教神社。然而,這些照片沒有任何一張是為了特定場地做全面的視覺記述,不論說是在哪拍的簡直都可以,而這種地點的不明確是為了避免偏離本書「礫石與沙的花園」這個主題。
喬木與灌木通常會緊鄰著這些礫石或細沙出現,不過本書照片拍攝時也盡量加以避免。萬物在自然裡各依本性悠然生長,而這種動勢透過植栽表現出來。相反地,礫沙園的塑造代表一種有意識的努力,刻意不讓自然隨心所欲地順其道而行。想要礫沙園保持良好狀態,需要不斷對抗自然的傾向,勤加打掃、除草、耙整、以及/或是重新造型。
最後,本書的照片連岩石也加以避免,雖然這往往辦不到。岩石是許多日式庭園的「明星」亮點,在各地都以顯眼的方式擺放。它們被勤加養護,有時甚至各取了名字,「日式石園」這個滿懷愛慕的暱稱也應運而生。不過,這些備受珍視的岩石也使許多人忽略了「卑微」的礫石和細沙——或將之貶為區區背景,用來陪襯岩石這地位崇高的「要角」。
嚴重低估這些無關乎岩石且/或者與之對立的視覺與概念元素,會給我們造成什麼損失?我們拋開了理想化的日式園林固有的視覺意象。我們放棄了對於「深度品賞」、「極致感性」,或園林設計與構築的專精技藝的執著。我們也抹煞了歷時至少一千五百年的中式與日式園林史,雖然這段歷史幾乎從未致力探討礫石與細沙,頂多是含糊帶過。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焦點完全放在礫石與細沙上,我們就抓了到明確無疑的證據,證明人類敏銳且歷久彌堅的智慧在發揮作用。我們也直指了一種非凡、微妙且往往富於奇想的視覺詩意。把重點削減到只剩沙礫,我們也獲得了一個簡單的媒介來凸顯意想不到的觀點,那是神聖的場域、繁茂的植被和奇岩異石絕對無法企及的。
▌非禪No Zen
不論是用礫石或細沙建構任何東西,這種努力之所以異常引人入勝,部分是因為帶有薛西弗斯式的荒謬。這類建材通常讓人聯想到為時短暫、無常、不穩定的特質。特意使用沙礫來創作的想法——尤其是細沙——幾乎已不言而喻:我們在企求顯然無足輕重或徒勞之事。然而,礫石與細沙是我們的基本材料,是這個行星上最豐沛、尺寸易於調整,也最易於操作的「玩藝兒」之一。但也因為這些性質,用沙礫造物之「困難」,鮮少被拿來與興建古埃及或中美洲金字塔那類偉業相提並論。需要調度巨量資材、人力和技術長才的建構行動,通常就被視為重大甚而意義深遠的事件。反觀礫石與細沙做成的東西,一眼就看得出來是怎麼做的。它們的生成沒有神祕或令人敬畏之處,其重要性或意義因此也往往鮮少有人關注,除了那些欣賞轉瞬即逝和模糊不定的人。
礫沙園的實體很脆弱,但我們如果考量到人類抗拒自然挑戰來加以維護的意圖,以及人類性格之變化無常,仍能佐證礫沙園其實極其堅韌。然而在本體論的分類上,有些事物必定以同時既新且舊的狀態存在,如果這些園林並不屬於這個類別,那麼拿礫石和細沙來創作不朽的歷史傳承,仍可說是非常特異的作法。每一次重新耙整、重新造型,都使礫沙園煥然一新,然而跟重整之前相較卻又不是真的不同。如同你手中這本書如果加印,即使每次重製都用了全新的墨水和紙張,就最根本看來——一字復一字、一圖復一圖——那仍是同一本書。事實上,要是沒有一再翻新——重新造型、重新耙整——因為風雨、地震、重力、苔蘚、雜草、落葉和不安分的人類,礫沙園很快就會喪失可資辨認的特質,接著可能徹底改變、衰朽,並且消失。
因為礫沙園有前述的矛盾特質,加上它的抽象視覺構成和極度精簡——此外它的物質特性顯然與水成對比,卻用來象徵水——所以有些人把這些特色與禪宗思想的要義混為一談。這類園林的確有許多是由禪寺管理,也位於禪寺有如聖地般的庭院。不過,就算加了幾塊大石頭,要說礫沙園與禪宗有宗教或哲學上的直接關連,這種觀點仍鮮少有史實佐證。事實上,「禪園」的說法在一九三五年首次出現,出處是一本名叫《京都百園》(One Hundred Kyoto Gardens)的英文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五○年代,日文文獻才首次出現礫沙園,及其周遭環境是在表現禪意的說法,而且當時主要是用於詮釋京都龍安寺的礫沙園。
就算這些礫沙園有「禪意」,也不是最初設計和建造的人放進去的。這些園林並不是玄妙的開悟或隨興自發之舉帶來的成果,也就是我們會與水墨畫、弓道、茶道等等禪宗「藝術」想在一起的事。園林設計需要用心規畫,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建造。若說這涉及什麼「頓悟」,或說這些礫沙園意在啟迪這種頓悟,都不太可能。許多礫沙園甚至根本不是由修禪之人設計或興建的,而是出自社會最底層階級的園丁/園林設計師之手,這其中完全沒有與禪相關或「靈性」的地方。✦
▌撰文者簡介|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現居舊金山和東京,修習藝術創作和建築出身。在60年代晚期與伙伴共同創立錯視壁畫創作團體「Los Angeles Fine Arts Squad」接受委託繪製大型戶外壁畫,成品散見於洛杉磯和巴黎。
後續創辦了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是70年代重要的前衛出版品之一。較晚近的著作有《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BRUTUS雜誌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延伸閱讀:行人文化實驗室@迷誠品
☞世上沒有醜花,花都是美的|李歐納.科仁談最美的花店Blumenkraft
☞日本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的沙灘美術館:一定要做點什麼 VS. 什麼都不做 的價值對決
☞掃天、掃地、掃厄運:台灣手工掃帚職人的技藝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