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己的碎片》:拾起過去的每一片遺憾,才能成為完整的自己
撰文 青 (@163______________)透過以下《擁抱自己的碎片》帶你一起了解人生的各種機遇,以及過去是如何成為我們未來的養分。
{本內容節錄自☞《擁抱自己的碎片》,由時報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pexels|攝影師:Austin Guevara}
我們總是期望所有的付出是有用的。
那天,老師在台上說得賣力,我看他手裡拿著麥克風和簡報筆在那揮舞,一下子走到這裡,一下子又走到那裡。他的眼神關心著每一位學生,只可惜台下的觀眾已經累了,他們的眼皮沉重地就要進入另一個世界。
那是一堂師資培育生必修的通識課。每到星期三,八十幾個未來老師就會這樣齊聚一堂,我是其中一個。我們都是上了一整天的課,然後再一起回到這裡的。
這是星期三的最後一堂課——生涯規劃。
我其實不太確定這堂課是不是說給我們聽的,畢竟我們都走到了這裡,現在才去規劃自己職涯的發展,難免令人擔心。我們都應該是最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才對。
也許那是為了將來我們當老師的時候,要說給孩子聽的吧。但身為一個即將要當老師的人,我實在不知道自己能帶給孩子什麼。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明明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我們應該擁有更多力量可以去維護和實踐夢想,可是我卻退縮了。
好像長大之後,我們開始懂得拿自己的重量去衡量這世界上的每一個東西,懂得計算什麼東西符合效益、什麼東西才是這個社會認可的價值。
成為大人之後的我們,似乎再也不敢用那些看起來有點笨拙的姿態去追求自己的想望,只是按部就班、日復一日地做眼前該做的事,那些可以稱上看得到結果的事。
是誰給你這些包袱的,是教育嗎。我的心裡沒有答案。
我拿著老師最後出給我們的作業離開教室,紙上寫著:寫下你對「興趣」和「職業」的看法,下週三交。他要我們寫出「興趣」和「職業」兩者之間的差異和結合的可能,例如人該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還有你該如何把興趣成功變成你的職業。
我一點也不意外老師把這兩個題目放在一起,但我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他這樣說,不就是認定這是兩個相斥的東西嗎。身為一個老師,我應該要比任何人都更相信我可以為孩子達到這樣的理想。從教室走回寢室的路上,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老師特別交代我們至少要寫一千字,他說不要把這個當成作業那樣寫,它應該是自己交給自己的功課。
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題目一旦有了字數和時間的壓力,我就感覺自己一定寫不出來。老師是真的想知道我們心裡的答案嗎?
紙很輕,可是拿在手裡我卻感覺沉重。
那天我是班上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的人,總是這樣,我會看見每一個人從我身邊經過,看見他們已經去了很遠的地方。
我收東西的時候很慢,不像其他人那麼精準和快速,我感覺他們好像都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不是想當老師嗎,從小到大我都想當老師啊。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有一次才藝表演,我把自己打扮成老師的樣子。
我拿著粉筆在黑板上面寫字,還向母親借了麥克風,模仿英文老師說話輕聲細語的樣子。
那是國小一年級的事了。當時我只會簡單的幾個單字,可是還是很認真地要教大家唸英文。我帶著每一個看我表演的人從唸拼音開始,我認真地幻想著自己有一天真的會站在那樣的講台上,對著很多很多人說話。
那時候所有的大人都笑了,他們說我很勇敢。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後來那份作業我遲交了。
老師唸到我名字的時候,我說我還沒寫。我寫不出來。
對於一個只有一千字要求的作業來說,我是有點過分認真了。
我每天都在想,為什麼大家都說興趣無法成為職業、興趣如果當成職業就很難會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是不是因為我們不相信他能夠靠畫漫畫溫飽自己,還是因為我們擔心當一個孩子將興趣變成職業後,他會缺乏那個轉換壓力的能力。
明明自己已經踏在「成為老師」的道路上了,可是我卻開始懷疑那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我看見每一個坐在這裡的人都比我確定,在他們堅定的眼神裡,我只看見自己的迷茫。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命都這樣被安排好了?
我們的時間理所當然的被切割成一堂一堂課,我們必須念好那些自己不那麼喜歡的科目,時間到了你就該做選擇,你要在這個社會允許你犯錯的時間裡,去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以為我會很順利地當上老師,我會去實習,然後參加國家考試。
當我看見身邊的同學,一個一個在限時動態發布他們拿著教師證的照片,和即將入職的學校合影的時候,我才驚覺到自己原來已經離這條路那麼遙遠了。
如果當時的我再撐一下,也許現在也在某一間學校當老師了吧。
我記得那時候我是在學校宿舍裡做出決定的。
我拿著手裡的放棄師資培育生資格同意書,用手機撥了電話回家。
早在這通電話之前,我已經準備了一百零一個放棄當老師的理由,我要說給父母聽,我也必須接受他們的拷問。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也許我不那麼適合在學校教書,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樣穩定的生活。」我的眼神在猶疑,我其實真的不確定,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後悔,不確定下哪一個決定才是對的。
他們問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我說「我想當一個站在舞台上的人,也許是演員;我也想當記者,我喜歡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喜歡聽別人說故事,我想要這樣四處去採訪。」我把埋在心裡很久的話說出去,沒有期望被誰聽見。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他們不是阻止你追夢,只是怕將來的你會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撐起自己想要的世界。
父親聽完了我所有的自白,緩緩地說了一句:「辛苦了,要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讓你很害怕吧。」父親在電話裡張開了他的手臂,我感覺只是這樣的理解,就足夠擁抱和撫平我這些日子裡所有的不安。
「你是一個大人了,你要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要有承擔成功和失敗的肩膀。」父親這樣說。我在電話的另一邊點著頭。
後來,那份作業我交出去了。回頭來看,我的確是寫給自己的。
我在紙上這麼寫著:「倘若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就去看自己在生活裡做哪些事情,是即使別人看不見也願意持續做下去、毫不怠懈的。」
我覺得一個人會找不到興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知道別人喜歡我們做什麼、只知道我們「擅長」做什麼,甚或是我們已經先想了「這個興趣將來能為我們賺多少錢」的答案。
明明生命有無限種可能、人可以是無限種樣子,可是我們卻畫地自限地認為所有付出的時間和學習都應該帶來相對的結果。
我們總是期望所有的付出是有用的。
☞《擁抱自己的碎片》內頁
也許在人生中很多個抉擇裡面,我們不見得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是很重要的事。
我很慶幸當時的我,可以很誠實地面對自己,沒有帶著這樣的不確定繼續走下去。
也許看見別人當老師,仍然會讓我感覺有些嫉妒,但是我知道當時選擇放棄的自己,也是很有勇氣的。
忽然覺得自己不只寫好了那份作業,還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生命裡實踐了呢。
・
・
・
▌編輯閱讀筆紀
生命的選擇有很多,難以馬上釐清,甚至令你感到害怕或無助,但其實只要你願意勇敢嘗試,就能慢慢從中了解自己,從不想要和不適合的開始分類,也能慢慢找到心中最理想的自己。
▌好好生活,成為自己的光
☞《擁抱自己的碎片》
▌關於作者
作者──青(@163______________):
學的是音樂,喜歡的是藝術,醉心的是文學,鍾愛的是棉木先生。 平時喜歡寫日記、誠實說話、學貓叫、吃堅果,夢想能成為自己的光,也帶給人溫暖。
繪者──棉木先生:
平常是一個AI工程師,下班和假日是青的專屬插畫家、攝影師和大大小小工具人。 夢想是給青和晃晃一個溫暖的家。
✦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時報文化】精采內容
☞給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妳:別讓冒牌者症候群影響你的人生
☞為了跳脫舒適圈而出國,然後呢?翁琬柔在紐約體悟到的生存之道: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受挫力」
☞想逃離的始終是自己。獻給心累的人,繪本《尋找祕境》給我說走就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