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食物在不同地區會有相異的吃法,有時甚至連外觀都大不同。
每個口味皆是在地的好味道,除了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國民美食,也是觀光客必來嘗鮮的傳統小吃。
各個地方對於美食有著近似於信仰的執著,在地人也有自己一連串的美食名單。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提到嘉義,第一個想到的美食就是火雞肉飯。淋上醬與油的鹹香滋味,大口大口扒飯的記憶令人永生難忘。小吃不只是填飽味蕾的吃食,更是回憶的溫度。
{本文內容由是由大塊文化提供;僅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愛料理iCook_Pinterest }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說到底,我對於米飯,是有強烈依戀的。
年少時我曾對異國生活充滿憧憬,實際前往英國進修後,說不上水土不服、採買亞洲食材也算方便,卻仍想念隨處可食米飯的便利。
到了日本旅行,溫潤米香成為樣樣講究的分門別類:要用多少比例的水、浸泡何種米、以什麼鍋烹煮多久。
使得我搬米跨海回台烹煮,卻苦惱著為何無法重現同樣的口感。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身處台灣西部重要糧倉的嘉義,想吃好吃的米飯並非難事。
街角巷尾的碗粿米糕攤、搭配不同肉質的多種米飯組合、甚或隱藏在心底的無名米食小吃攤,身為從台北移居的異鄉人,被從早到晚不間斷的米食溫暖款待著,吃下扎實Q彈、滿是溫潤飽滿。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生活在嘉義,最好的開場白話題就是「雞肉飯」了吧?
初抵時,我人生地不熟,總不免詢問:「你覺得最好吃的是哪一家?」
待久一點之後,我開始學著曬出「心中的雞肉飯排行榜」,也跟著分析不同品牌的口味。
我想生活得更久一些之後,除了視「出了嘉義不吃雞肉飯」為必要,大概血液靈魂裡都會有雞肉飯細胞吧。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嘉義雞肉飯的選擇何其多,每家口味不同、卻都普遍好吃。
而如此在乎米飯與雞肉搭配的城市,還真是非此莫屬了!
只要和在地朋友們聊到「雞肉飯排行榜」時,原本輕鬆的氣氛、則突然轉變為「超級認真跟你拚了」的態度,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
「以前最純正的雞肉飯,才沒有現在的雞片飯!」
「什麼?你不喜歡加油蔥嗎?」
「跟你說,有加醃黃蘿蔔(Takuan、たくあん)才是王道!」
「現在網路上都說,吃雞肉飯要加半熟荷包蛋,我們以前才沒有這樣的吃法!」
「我看照片就知道是哪家了啦!」
「聊雞肉飯」總是話題的開場起手式,大家爭先恐後說著自己的專屬論調,卻也在一來一往之間,快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構成雞肉飯的要素,當然不可忽視如其名的「白飯」與「雞肉」:有的圓潤光澤粒粒分明,有的飽含水份濕潤鬆軟,有的混搭雞胸與雞腿肉質,有的手切有的手撕。
再更深入探討,其上淋的「油」與「醬汁」,是為影響鹹香比例口感的關鍵。
而增添味蕾層次的「油蔥酥」,更有「先加油蔥酥、再淋上油」的「濕式」,與「先淋油、再灑上油蔥酥」的「乾式」區別。
甚至有朋友和我說:「阿姨淋油的手勢也會有影響,我只吃某位阿姨淋的!」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而關於飯上「那黃黃的一塊塊」,「一定要有醃黃蘿蔔派」的嘉義朋友和我說:「雞肉飯要有醃黃蘿蔔才是完整的搭配。」
說實話,從小我在便當裡或不同餐點中,看到「醃黃蘿蔔」幾乎是默默撥開,可能是那太過鮮豔的黃色讓我不太敢下嚥?
後來因為朋友們說:「你不妨嘗試看看?」我才學著搭配著吃,也在最近才體會「小小的黃色那一塊」,其實能中和、平衡整體鹹香,也難怪有朋友說:
「有了醃黃蘿蔔,就讓我能再多吃一碗!」
和一些店家朋友聊,有的反應:「我們家一直都用天然製成的醃黃蘿蔔,但看到多數顧客沒吃留下來,感覺蠻心疼且浪費的,後來也就索性不放了。」
每每嘉義人談到雞肉飯,總是快速化身為專業評論員,而我這個嘉義新住民也樂在其中,好奇聽著大家的分享觀點。
雖然如此,偶爾我還是有台北的鄉愁,比如:大塊鮮嫩美味的白斬雞搭配白飯、帶油花手切豬肉末的魯肉飯。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不過,雞肉飯早已確確實實地占據我在嘉義的各個生活片段。前一晚趕專案到深夜,隔天醒來點份雞肉飯,搭配細緻綿密的滷豆腐、佐以溫熱味噌湯。
一旁,年邁早起的阿伯們,圍坐在鐵椅不鏽鋼桌,共同迎接早晨的陽光。
中午和工作夥伴前往巷內小攤,各點了小份雞肉飯與大份雞片飯,在如同飯桌仔的現炒熱食中,選了多樣蔬菜與現炸的紅糟肉切盤,快速重拾、補足元氣。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到了晚餐時刻,則選單純Q彈白飯與火雞肉切盤,搭配如同調色盤般的綜合涼菜,以清爽無負擔的美味結束一天的忙碌。
如今,當朋友造訪嘉義時,我竟也開始學著在地朋友的口吻:
「你有吃過『真正的』嘉義雞肉飯嗎?」
「你這趟來嘉義待多久?準備吃幾家?」
「有想吃哪個時段的嗎?早上、中午,還是晚上?」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接著,我分享自己心中的「雞肉飯排行榜」,也幫朋友排了「一整天不間斷的雞肉飯行程」。原來,以美食款待朋友的心,在嘉義是會潛移默化的。
如此毫不讓人思考、透氣的無限澱粉循環,不只存在雞肉飯,更幻化於多種米食吃法中,扎實穩健地填飽飢餓的脾胃,直接補足一天的元氣。
像是一早就澎湃的煎粿盤,油鍋上堆疊的粿如小山,以在來米製成的白色菜頭粿、加入油蔥成為棕色的油蔥粿,相互交疊加上荷包蛋、再來碗丸子油豆腐綜合湯為一套。
是每天早晨圓環旁絡繹不絕的風景,也是過往我在台北沒有體驗過的飽足早餐。
圖片來源:鈴蘭碗粿
而同樣的米食料理名稱,從台北過渡到嘉義,似乎就有了不同的吃法,也總讓我從味蕾到脾胃,渾身上下進行了多次的文化衝擊。
過往我吃的「米糕」,是炊煮為筒狀的濃郁棕色鹹香,到了嘉義保留了糯米單純的白、淋上粉紅色甜醬,或是盛裝於瓷碗中淋上滷汁的散狀米飯。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以往我認知的「油飯」,是拌炒香菇魷魚豬肉再悶煮的油香,到了嘉義亦有拌油白糯米淋上肉燥、再添上蒜泥和香菜的吃法。
同樣以白色米漿為基底的「碗粿」,在嘉義則吃來樸素淡雅,融合了黑糖的清新微甜,更是如同正餐般飽足甘甜。
如今的我,到了外縣市看見標榜「嘉義雞肉飯」的招牌,總忍不住提升「內心底的美食評比標準」,腦中想著:「『出了嘉義不吃雞肉飯』,果然所言不假!」
圖片來源:嘉義異鄉人 Outsider in Chiayi _臉書粉絲專頁
吃了濃郁鹹香的筒狀米糕,便馬上想念起嘉義的單純糯米香,以及那碗清爽淡雅的柴魚湯;甚至出差工作前,我總不忘先吃一碗米食、或外帶一份再出發。
彷彿少了專屬於嘉義的米香,我就失去了元氣。看來我對米食的依戀,在移居嘉義後,似乎已經無法割捨了。
▌最終極的「嘉鄉」,品嘗在地好滋味!
因緣際會下在嘉義深耕的嘉義異鄉人,被嘉義的美食深深俘虜。
書中誠懇分享移居嘉義的點點滴滴,娓娓道出深藏在巷弄的美食小吃,以及在地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親切的人情味。
讓讀者跟著她的日常腳步,一探嘉義,這個開啟她美味新人生的國度。
▊作者
嘉義異鄉人
本名孫育晴(Joanna),新北永和人。
大學研究所主修美術系水墨畫組,到英國學設計創新(Design Innovation)。一開始無心插柳、和親朋好友分享嘉義生活的「嘉義異鄉人」,如今是臉書、IG累積超過十萬的社群平台,樂於挖掘各種日常卻不尋常的文化現象,透過網路和大家交朋友,成為網友口中「被美食耽誤的專業藝術經理人」。
✦
▌品嘗各地台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