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6月號.讓《追憶》變好讀的10個物件_part1
撰文 提案編輯室《追憶似水年華》寫成的年代,距離現今已經有點遙遠,即使我們在閱讀時,對當時環境感到陌生,但透過了解敘述者的生活方式及寫作者的生平,進而與這部經典拉近一點點距離。
寫出這部經典的「他」
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微塵,從此刻當下到好多年前,從置身的房間到遙遠的別人家或自己家……時間、空間、事件與人物只要一種元素改變,一切變項就跟著重新做n的幾次方延展。記憶中的每個小細節都捨不得丟掉的普魯斯特或許是最堅定的反斷捨離分子。
看一眼「普魯斯特照」,想想他的海馬迴
1871年出生的普魯斯特是巨蟹座,父親為名醫(傳染病學權威)、母親是猶太人,娘家非常有錢,可說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普魯斯特則從小體弱多病,而且是個敏感纖細的孩子,幾乎受到母親完全的寵溺──或者說,更可能是「控制」。普魯斯特直到母親過世,才開始創作《追憶似水年華》,有一說是他在寫作中重新活過一遍自己沒能掌握的人生。對母親,他是極愛也極恨,在完成《追憶》後,最後三部曲還沒校對完,普魯斯特便撒手人寰了。
最怕被問到:「這本書的劇情是?」
翻著書皮永遠是被翻到最爛的第一冊,腦中默默就會提問:「這本書的劇情是什麼呢?」像是遊戲無限開外掛的感覺,有著許多支線如蜘蛛網一樣地展開,想要告訴別人,這部經典的劇情是什麼?還真的有點困難耶!
靠著「靠枕」,隨手一翻
串穿整部著作的中心人物馬塞爾,敘事展開從他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為軸心,穿插著大量的角色、事件,就像是許多獨立的篇章在發生著,也因此讓每一冊其實都可以看作是獨立的一冊。在閱讀時不妨換個心情,選個舒適的姿勢,靠在靠枕上,改變以往習慣的看書方式,不一定非要從第一冊開始閱讀,睡前隨意抽出一冊,隨手翻到哪一頁就從哪一頁開始讀。
放心,你不會是唯一一個讀不完的人。
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小說家佛朗士(Anatole France)說過一句被讀書圈傳頌的名言:一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浩浩湯湯七大卷、加起來超過三千頁,聽起來像是不可跨越的門檻──但,有沒有可能真的讀下去,才發現古人講得也不一定全對?
靠著「鬧鐘」,練習番茄工作法
《史努比》裡,查理布朗的寒假作業是近六十萬字的《戰爭與和平》;中文系必讀書單是約八十萬字的《紅樓夢》;日本有許多作家一生的志業是重譯近百萬字的《源氏物語》,但沒有哪本書像《追憶》如此讓眾人望塵莫及:超過兩百三十萬字,中文版幾乎沒有譯者能獨力完成──上海復旦大學法語系教授、著名法語翻譯家徐和瑾和普魯斯特一樣,來不及完成出版前校對便與世長辭。然而當讀者畢竟還是容易的,善用番茄工作法五步驟:計畫、追蹤、記錄、加工、視覺化,或許就能攻克這堵高牆。
故事裡面的「我」究竟到底是誰?
「我又睡著了,有時偶爾醒來片刻……」、「我想起了冬天的房間……」、「我上床睡覺了……」、「我兩眼盯住了媽媽……」從頭到尾都有出現的「我」,這個人究竟是誰?
打開「錄音機」,變成書中主角
開頭就由「我」出發,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體弱多病又深陷失眠困擾,有著極為敏銳的感官能力,以及高超境界的想像力。我們所能讀到的故事是敘述者馬塞爾所發現、觀察以及回憶的一切──得知家中女僕弗朗索瓦絲的個性,看到馬塞爾房間的樣貌,也震驚他談戀愛時的忌妒心。讀到累的時候,試著打開錄音機,挑選書中任何一段由「我」開頭的句子來念,當斷句時就跟著停頓,感受自己就是書中的「我」。
▌ 延伸閱讀
☞《提案》6月號.讓《追憶》變好讀的10個物件_part2
☞《提案》6月號.讓《追憶》變好讀的10個物件_part3
☞朱嘉雯:「沙龍文化的點點滴滴,盡在《追憶似水年華》。它是普魯斯特的年少情懷……」
☞楊凱麟:「在普魯斯特的作品裡,我們愈洞徹時間意謂著什麼,就愈洞徹創作意謂著什麼……」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