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卻不受理解的美麗:讀毛姆《尋歡作樂》
撰文 朱嘉漢(作家){本內容由撰文者及麥田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無論是《月亮與六便士》,或是《剃刀邊緣》與《人性枷鎖》,毛姆擅長的說故事方式往往是傳記式的。相較於專注於情節、事件裡的人物與其關係,傳記式的視野,較利於將人物的生命史攤展在長期的時間之中(往往是數十年,乃至一個人的半生以上的時光),讓所有的際遇與事件,以個人生命週期(少年、青年、晚年等)的刻度來展現。這樣的形式,不僅是將一個人物的故事相對完整的呈現,也是讓人物能以回顧生命之姿,重新梳理過往足跡。於是,他的小說,往往結束於一種體悟,無論過往(尤其年少時)有多少的愚蠢、誤解、嚮往、幻夢,有多少缺憾,或有多少歡樂,最終都可以在回顧生命的整體眼光中重新安放,取得某種理解或諒解。
毛姆筆下的主要角色,往往不是最為聰明與特殊之人,更多時候是相對平凡的。這也許是他能打動廣大讀者的原因。即使不是天賦異稟之人,也是因幸見證特殊與美麗的人,而測量了生命的質地,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如同《人性枷鎖》裡,去巴黎學習繪畫幾年,彷彿一事無成地回歸時,這位受當時興起印象派洗禮的主人翁說:「至少我現在知道影子不是黑色的。」換言之,經驗能帶給我們真正珍貴的事物,未必是可見的功成名就,而是受到洗禮的嶄新眼光。
熱愛毛姆的讀者如我,在讀《尋歡作樂》時,除了滿足於對這位作家風格的期待外,更有一種終於完整認識毛姆的感覺。《尋歡作樂》與其說是以知名作家哈代為人物原型,毋寧說是以一個作家談論另一個作家的角度,透露了他對於文學的誠懇看法。尤其,對於文學名聲當中的虛假與實質,給予許多中肯又幽默的評論。
《尋歡作樂》相較於其他作品,令人驚豔之處,在其迂迴與克制,到了最後,我們才知道他是以一個已有名望的作家的角度,去回顧年少時代的愛慕之情。
故事起於年輕竄紅但才華普通,不過善於打理人際關係的作家洛伊,受到知名已故作家卓菲爾遺孀所託,要為之立傳。為此,洛伊則找上了「我」,希望打探卓菲爾鮮少談論的年輕歲月。
小說的前半部,順著敘事者的少年回憶,側寫了後來成為英國文學代表人物卓菲爾成名前不受理解的歲月。小鎮的人如何不欣賞他尚未被認可的作品,對他當時迷人又大方的妻子蘿西亦有各種流言蜚語。而敘事者我,一方面為這對夫婦獨特風采著迷,另一方面又在意小鎮居民的觀感。這正是毛姆擅長探討的,關於世人膚淺的壓力,以及人內心中的自我追求。
到了小說後半部,敘事者才透露他最深切的祕密,其實是蘿西。所有在卓菲爾成名後才認識的人,沒有一人能夠理解蘿西的特別與迷人之處。於是小說最美麗的部分,其實在於這份不需受他人認可(譬如在傳記中幫蘿西翻案),卻難以比擬的回憶。
書名的典故來自於莎士比亞:「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而蘿西才是這本書的靈魂,也讓敘事者在作家遺孀與洛伊面前辯護。說明她在世人眼中被視為不貞潔的行為,「是她的天性」。她樂於給予他人歡愉,無論做什麼事,「她依然很真誠」。
透過同為作家的敘事者之口,毛姆間接說明自己處理人物的體悟:「有時,小說家自覺像上帝一樣,準備好描述筆下人物的一切,有時卻反過來,不採取全知的觀點,改為描述自己所知點滴。既然年紀愈大愈不認為自己像上帝,小說家歲數愈長愈容易侷限於自我生命經驗⋯⋯」
毛姆如此擅長描寫特立獨行、難以被世人理解的純粹心靈,某個程度上來說,可與《月亮與六便士》做為對照。作為一名作家,儘管必然命運多舛,但也如他所言,是唯一自由的人。如此,才能為我們闢寫出一塊特殊的文學空間,將這些不容於主流價值的人事物,以甜美又苦澀的祕密形式,將之安放,美麗如初。
・
・
・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930年代全球最高版稅的作家。逾20部作品改編電影,創立毛姆文學獎,鼓勵英國35歲以下小說創作者
生於1874年,十歲之前都住在法國巴黎。曾就讀於坎特伯里的國王學校及海德堡大學。毛姆曾經想要從醫,並於聖托馬斯醫院服務,但他於1897年出版的小說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成績斐然,因而棄醫從文。他第一本代表作《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發表於1915年,隨後出版於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更加鞏固他作為小說家的地位。他身為劇作家暨短篇小說作家的成就也同樣粲然可觀,不僅諸多劇作成功搬上舞台,更於1921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一片葉子的顫動》(The Trembling of a Leaf),副標題為《南海島嶼的小故事》(Little Stories of the South Sea Islands),其後還陸續出版了七本集子。其他作品包括旅遊書、散文、評論,以及自傳性質的《總結》(Summing Up)與《作家筆記》(A Writer's Notebook)。
《尋歡作樂》出版於1930年,因書中對於英國文壇的影射與犀利評論,曾引起熱議。這部作品受到美國蘭登書屋推崇為毛姆最高小說成就,且《大英百科全書》讚譽為奠定其經典地位的四大代表作之一。1974年改編同名影集,入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並且獲得IMDb 8分好評。
✦
▌撰文者簡介|朱嘉漢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在最好的情況下》、《禮物》、《裡面的裡面》,文哲學導讀書《夜讀巴塔耶》等。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麥田出版】
☞想像力是飄蕩在萬事萬物間的神祕物質|專訪《夜晚的潛水艇》作者陳春成
☞燦爛的羽毛:從《想像的動物》重新發現作家中的作家——波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