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絢|迷魂、反鐘的鐘與「我是見多識廣」──《提案》11月號「完美身體求生記」
撰文 張亦絢完美身體是什麼,有時脆弱、有時堅固無比,透過選讀為引,解完美的不完美。原來皆在我心。
就比如「幸福」,哲學有很多定義——但有本偏門的書談「幸福」,要點卻是「體溫幾度、心搏與血壓數值」。我大吃一驚,但也覺得有理。一般人的數值,都不至於太違常。——即使符合「幸福值」,可能也沒意識。「完美身體」大概也類似:我們多半早擁有,缺的是意識。
意識就是「怎麼想」。推理小說寫過「女孩被父親吊打後死亡」的真事——解剖發現,以毆打程度來說,根本奪不了命——是因為害怕或悲傷,才導致小孩心臟停止跳動——醫學認為,這現象有其科學根據。身體必須免於恐懼與被侵犯,這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有一回,我道:「整個星期,除了在聽Patti Smith時,我都在『不想活』的時間裡。」我做這觀察時,非常絕望。但現在我不像當年那樣想了——也許「每個絕望,都有它的Patti」。柏格曼曾有心願,是拍人們聽音樂的臉——我最近常思考的是反對「清醒至上主義」的「迷魂身體」,尤其是與舞蹈有關的「痛(之)死」(trance)。
我不熟宗教與酒精的飄飄欲仙,但我也有我的迷魂體系:「克萊因藍」就是止痛麻醉藥、歌聲中「綠褐轉黃褐」的瞬間、鈴鼓、夏宇。快感、戀愛與春夢——其中又以夢中身,最具啟發,天堂、北極都去過。戀人眼皮振翅,都能十倍慢速回來。「痛死」定義很好玩,比如「已死」或「漫無目的」——社會不獎勵。連發呆可能都不行。我也喜歡「歇斯底里」這說法,身體的多語系。
楊波有個脫口秀說,他被迫減肥,只好把蛋餅給了路邊乞丐。乞丐不要,說「不吃碳水」。他奇道:你不是乞丐嗎?乞丐說:對。但胖了就不可憐了。——這很好地說明了,人們想到「身體」時,想的常常是「形象」。
幼稚園第一天,我就被說好醜——可能小時候黑,剪男生頭——還不是什麼性別越界,只是我母親職業婦女的效率育兒。我回家沒說「被說醜」,只說了同日「老師不信我是女生」。——但我確實傾愛女性化。太鋪張的裙子雖不方便,但我視裙子是「陰道、陰唇、陰蒂三件式」「既放射又鏤空」的拜陰隱喻,見裙如見女性主義,只有「云胡不喜」(有什麼不歡喜)。
有人找我演講,意思是,妳非美女,來談身體,妳較可信。我不動聲色,暗想:妳還說啊?妳可得罪我阿嬤了。——阿嬤一向把我誇得像天仙下凡。這個世道,經常覺得誰美,就容易跟人起爭執。一般人覺得在這道題上,既要嚴以律己,還要待人如己。寬大即放水。——有個男人,多種圓形構成,像奧林匹克記號——但他有個別人沒有的節奏,那豈止美,還美得無窮盡。朋友說我濫情,我則覺得,我是見多識廣。
導演尤涅斯科(Ionesco)來台灣時,我和她有過座談。我們不約而同地道:「鏡子啊!最糟糕。」視覺成為對身體的獨強主導,有很多值得探討。一般視覺與身體的關係常太偏狹。勒高夫(Le Goff)批評傳統歷史令「肉體被剝奪」。肉體被奪,人身的時間不也被奪了嗎?身體是每個人「反鐘的鐘」:多重異質時間之所在,記憶如海有霧、潮汐、多浪多浪花。
✒︎ 延伸閱讀
《魔以》
作者|陳淑瑤
出版|印刻
返鄉人與故鄉人的關係,既緊張又鬆弛,維持著荒謬的和諧。她住在那裡,非常安靜地過她自設的日子。
《蛻》
作者|賀淑芳
出版|寶瓶
以女性的社會位置及敘述微觀呈現,馬來西亞真實歷史「五一三事件」倖存者家庭,跨越三代、三個女人,以及其情慾愛戀、時代悲劇下剝離的傷痛,虛構中見真實。
《情人 (第2版)》
作者|瑪格麗特.莒哈絲
出版|允晨文化
二十世紀法國「新」小說家,七十歲時寫下的半自傳小說,公開女孩與富商之子,夾在種族、文化隔閡的愛情故事。
《她媽媽的公主》
作者|伊娃.尤涅斯科
出版|佳映娛樂
法國異色女攝影師的爭議行徑,描繪母女相愛相殺、與看與被看的病態紀事。2011年坎城影展特別鉅獻。
張亦絢
台北木柵人。巴黎第三大學電影暨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性意思史》,近作為《感情百物》。
撰文、選書/張亦絢
文章首圖插畫/Phoebe chen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 完美身體求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