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美國經驗,關於文化地層的變化與累積——徐華╳郭重興
撰文 白樵.攝影|汪正翔.地點|郭怡美書店《Stay True 保持真誠》以考古學般講究,縱剖深切八〇、九〇年代文化地層,描寫蘊藏沉積物。小誌、短程適宜的自選錄音帶、商場雜誌電影香菸。若暫離文本,拉遠鏡頭,調深時間軸,徐華認為至今能代表自身的象徵物,應是家中那綜合Bob Dylan,Aretha Franklin等非個人品味所及,卻蓋上父母收藏印章的黑膠唱片。徐華說:「我青少年時開始聆聽父母的音樂收藏,揣摩他們年輕時想什麼。另外還有當年我為釐清自己一路累積的音樂。我珍惜十五、六歲擁有自己CD的感受。」
兩天前,身為bunnies(韓國女團NewJeans粉絲名)-curious的他,在離下榻旅館不遠的快閃店購入一把NewJeans周邊雨傘。與青少年一起排在長隊伍裡,讓徐華憶起青春期迫切想尋覓自身專屬物的感受。
郭重興與徐華的父親都曾在八〇年代赴美留學,他們同樣熱愛披頭四與保羅.賽門,兩人品味接近。郭重興也從記憶深處,掏選代表自身物件:中學開始攝影,郭重興的第一台相機是父親給予,僅十二張底片裝的德國祿萊,其後換過日本美能達,東德品牌等,至五十歲生日妻子送他一台徠卡,才開始拍攝黑白照片。
徐華與郭重興共享美國經驗,時間座標互動群體不同,卻凝塑出主體處於世代/族裔中的近似斷層感。
認同與移民
進台大哲學,郭重興原以為是求學終點,卻沒想到這階段不過是同輩人前往美國的跳板。待兄長友人陸續離台,他遲至八〇年代才動身前往紐約。「我比同輩遲了六、七年赴美,他們在那裡成家立業。但我找不到留下來的理由,美國對我來說永遠是異邦。」返台後,郭重興發現台灣沒有美國的黑白、階級問題;但意識到台灣仍未從內戰後陰影離開,幾十年以來,每回由年輕人率領的運動根源關乎認同,「這代表著掙扎,是人們希望建立一個較透明環境時的生長痛。」郭重興說。
至於厄巴納香檳市出生的徐華,欣賞作為移民一代父母輩的職業道德。「他們專心致志,但缺少反思為何要拚命的可能性。」他說。二代以降,移民後輩處於較舒服的位置,開始剖析前人未能深究的議題。
「如今亞裔美國年輕人處境又更不同了。我年輕時迫切想聚集同類,現在網路是搜尋同好者的便捷管道。K-pop 盛行,電視電影不乏亞裔明星。但這不代表他們更開心或滿足。」徐華如此表示。
河內山百合與陳玉平等亞裔美籍社會運動、保釣運動、美國黑豹黨。壓密,膠結,堆積,崩解。《Stay True 保持真誠》提及橫跨六〇到九〇年代,形塑不同族裔認同的文化地形活動。川普崛起,則是近期對徐華而言的最大震撼,「多數運動是人們在追求自由、平等、平權過程中的自然發展;川普則代表這股力量的相反作用。」
新一代亞裔創作
所幸新世紀一〇年代至今,全球傳媒界亞裔美國人士頭角崢嶸,文壇同樣欣欣向榮。《內景唐人街》的游朝凱(Charles Yu)、《黃色臉孔》的匡靈秀(R.F. Kuang)、《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王鷗行(Ocean Vuong)、《餘興派對》的安東尼.維斯納.蘇(Anthony Vaesna So)等人的影響無遠弗屆。
目擊新興亞裔文化狂潮,郭重興回首八〇年代旅美座標,當年讀到《紐約時報》報導亞裔青年以理工科為求學導向,記者疑惑當無人從事文學藝術,誰能替亞裔人士爬梳。「創造力無法被壓抑,社會教育夠好,它自然成形。如今種子剛萌芽,新一代創作者應從自身經驗出發,對美國文化抱持批判眼光,絕非單純美化。」郭重興如此解釋。
徐華認為一切是漸進式,也直言現在很過癮,他對下一代亞裔創作充滿期待。「當不再需要義無反顧地喜愛那些少數體現我們文化的作品時,人們才開始求新求變。」徐華說。那些從小觀賞《媽的多重宇宙》、《怒嗆人生》,閱讀《Stay True 保持真誠》的後輩,如何從鍾愛的共感元素找出差異,是他所樂見的。
或許再下個十年,能夠閱讀另一位受《Stay True 保持真誠》影響而提筆的移民新世代的傳記。畢竟,不斷拓寬的文化地層運動中,該如何談論歷史客觀性,唯有《Stay True 保持真誠》開篇所引句:「唯有未來能給予我們詮釋過去的關鍵。」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在____開了一間書店
More Than A 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