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該以什麼為生?」——人類學家叩問人生之書Syv meninger med livet
撰文 葉美瑤(新經典創辦人暨總編輯)作者以七個關鍵詞對人生做出有別於前人的詮釋:「關係、缺憾、夢想、慢時光、當下、平衡、割捨」, 並運用人類學的學識, 說著跨越時空與種族的不同故事,藉著說故事道出不同文化思索生命意義的方式。如書中兩位美洲原住民在早晨路上相遇,以問候彼此是否吃過飯作為對話開端。出於禮貌問候是我們熟悉的場景,但這兩位美洲原住民卻不同。當其中一個人回答沒吃飯時,提問者就有責任為對方準備食物。
對這個社會的文化來說,食物是為了分享而準備的,詢問用餐與否不僅是禮節,也對應其社會關係。如果提出用餐邀請,對方沒有接受,則是莫大侮辱。爵士樂家卡拉.布雷的《獨自用餐》是首悲傷的歌曲,讓人想起人生意義的根源之一,其實是分享食物、一起用餐。
此外,牛津大學哲學家羅曼.克魯茲納里克提到關於慢速和橡樹果的故事。牛津大學建造學院時,負責人怕天花板用橡木做梁會腐爛造成事故,便要求在建築附近種橡樹。根據計算,樹木長大後約是橡木梁需要更換時。然而當梁木真的發出嘎吱聲出現裂縫時,園丁發現河邊有一排橡樹叢。剛好更換建築中的梁木。能與遙遠的未來相連接,短期的擔憂就會消失。
埃里克森還強調進步的未來,例如AI科技,其實無法解決人對生命的困惑:「人類自古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尋找生命存在的本質與方向,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人工智慧不會反思人生意義,它沒有生命、沒有肉體、沒有童年記憶,無法對鄰人產生道義,無法感受死亡無可逃避帶來的思索。」
這本書真正想說的,就是那些比網路還能連接人類彼此、存在於人們與其周圍一切事物產生關係的無形線索,像龐大且持續延展的織錦,每個人處在其中,才得以將自己微小的聲音融入遼闊如星際的大合唱,方能感受到生命充滿意義。
作者以長篇散文討論連接人類彼此的網絡是如何做到的,它們正是賦予生命意義的所在。本書於二〇二二年秋天挪威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在靠天然氣成為富裕國度的社會中,掀起「尋找人生意義」的熱潮,至今未衰。在喜愛文學跟故事的讀者看來,這並不意外,畢竟最質樸的人生問題,正是人生唯一要緊的問題。
▌總編選書
Syv meninger med livet
作者|Thomas Hylland Eriksen
出版|KAGGE FORLAG
▌更多總編特選
☞畫畫、秘密,還有三個命運相連的高中生——韓江之後,推薦大家讀金愛蘭的《이중 하나는 거짓말》
☞當愛管閒事的老太太,遇上一具屍體——Vera Wong's Unsolicited Advice for Murderers
☞你開得很好,就這樣開吧!——韓國鬼才作家張琉珍全新短篇《연수》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