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的是完整,不是完美 ──作家蘇絢慧╳張西的女子對談
撰文 賴柔蒨.攝影|楊雅淳這兩位新書有著巧妙連結的女作家在訪談當天初次見面,對談一開始,張西直說自己好緊張,她不自覺愈講愈快,字詞粘糊在一起。《二常公園》裡的人物因為自卑而過度在意他人評價,成了一個被外界目光支配的布偶,故事可視為張西的自我剖白;而這些有「布偶症」失調的角色,都能在蘇絢慧的《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中找到相對應的行為解析。蘇絢慧始終侃侃而談,信手捻來都是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們聽著頻點頭,氣氛逐漸緩和,有她在一旁,彷彿張開一張溫暖平穩的網,能夠承接任何內在怯懦;張西的話慢慢變多,表情放鬆,笑顏漸展。書寫相伴相生的自卑與低自尊,兩人其實分享著接近的價值觀,她們都是向內探尋的人,認為沒有所謂完美,相信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做自己。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寫生存焦慮,《二常公園》則投射自我質疑
蘇絢慧:我發現很多個案是因為別人的論點、觀點而形成心理混亂,他們常常處於「應該認同對方」還是「堅持自己」之間,伴隨人際方面如職場、家庭、伴侶、閨蜜的困擾。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十分多元,但基礎是關於自尊。自尊代表你喜愛自己的程度,你的自我價值感。亞洲地區、華人社會並非教導你尊重、喜愛自己的環境,我們多半從小被否定、貶抑,到了學校變成被羞辱,因此基本上所有人都有低自尊障礙,只是程度強弱的差別。我們處在一個「求同」的社會,最常問「別人做得到你怎麼做不到?」一個環境中一定有人不適應,但我們不是去了解如何能讓大家都有不同適應的方式,而是不適應就淘汰,這大概是人們生存焦慮或恐懼的來源。
張西:我的個性一旦遇到事情會先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去年歷經一段低潮,在過程中一如以往質疑、怪罪自己,這感覺很不舒服,於是想能不能不要受傷?不要疼痛?所以故事的布偶症到最後是沒有感覺的。書中三個角色都有投射一些些我,最一開始寫的第一句話是「致沒有活下來的我」,當時我把自認的缺點放到最大,極力將角色寫得很黑暗,但出版社提醒「人不是只有一個面向」,我因此重新審視自己,覺得自己好像也沒那麼糟。在這個發現自己多面向,和書寫角色多面向的過程中,我重新面對自己的好與壞。
沒有所謂完美,負面情緒更是心靈導師
張西:我家四個女兒,從小就聽到我爸說「其實生女兒也不錯」,但你心裡知道他就是想要兒子。爸爸對女生的期待就是快樂、安穩,不需要太突出,所以一開始我對於成為鎂光燈焦點感到很不自在。姑姑是一個職場女強人,透過她我才發覺原來女生可以有不同的樣子。我覺得追求完美是很虛無的東西,應該每個階段盡力而為,再往下一個階段去。
蘇絢慧:用一個探索和認識的角度往回看,跟自己對話,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某部分要去承認自己並沒有那麼完美。事實上,脆弱、不安,任何負面情緒並非帶來毀滅,而是你的心靈導師,蘊藏引導你的課題。當你願意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展開一段誠實的對話,就會發現它的豐厚已經不需要由完美、不完美來定義了。人生追求的是「完整」而非完美,不管是媽媽還是職業女性,人生經驗都是豐富精采的;不管任何關係、角色、身份,人生就像一個個新局面,每個局能怎麼去玩,玩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看似無傷大雅的小惡,在社群網路上將集結成巨大的惡意
張西:我書裡有一段關於網路攻擊。起初可能只覺得是無傷大雅的小惡,一旦在網路集結就變成巨大的惡意,甚至變成另一種真實吞噬掉原本的真貌。Facebook出現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全部人都衝進去,我感覺在那裡缺點永遠被放大。一段時間後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人不見了,或開始經營小帳號(註)。我覺得網路的機制像是把人心裡的機制具體化,切分得很清楚。
蘇絢慧:面對社群網路人際混亂的狀況,要學著劃出自己的界線,設定隱私,劃分親疏遠近的人際圈。生命的意義建立在跟人的相處上,在乎按讚數就是希望有人關注。關於孤獨的自處又是現代人另一個心理議題,當一則深夜12點的貼文寫睡不著,接連有十個人按讚,產生一種人際連結,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孤零零。社群軟體能夠快速獲得情感來源,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然而這些情感大部分是假的,訊號的來回交換很快,但是否真能夠陪到你的心?我覺得人類不進行深度溝通或交談,都是沒有辦法的。
「做自己」的前提──認識自己
蘇絢慧:「做自己」有一個前提是你有沒有「認識自己」。為什麼說很多人的做自己是「假我」?因為他把別人擁有的放到自己身上,表現別人的樣子,成了他人的綜合版。假如把身上的條件、成就、頭銜、學位拿掉,你是否還認識自己?這才是關鍵。所謂真我,應該是最純粹原初的我,任何條件覆蓋也不會迷失。認識自己包含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是多面向的,以及外在、內在、情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渴望等較深的層次。當你對自己的所思、所為、所想常常都回答不知道,你怎麼知道在做自己?
張西:成為作家從來不是我想像自己會走的路,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非常普通的。一開始人家問我為什麼想寫?我只是反射性回答「因為喜歡」,一直到我發現當別人攻擊我作品時,我不會因此逃開,才真正體認到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這個過程讓我感覺自在,一次一次的書寫過程中更加確認這是我想做的事情。
一本書,致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張西:我要送母親《家人這種病》。我媽很年輕就生我,原本是幼教老師卻被少子化打倒,生命中沒什麼累積。和父親離婚後,她一直想要把我們姐妹聚在一起,想找回過去的幸福時光,但過程中又會找到家人傷害的痕跡,後來我發現她只是想被需要。我一直很希望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同年齡層的朋友。
蘇絢慧:我要送姑姑《脆弱的力量》。姑姑是我的母親典範,她1938年生,活在絕對男尊女卑的時代,從小她教我女人就是為了服務家裡的男性。我從她看見那個時代的女性,她們有很多才華但是只能被放在家庭,毫不吝嗇付出一切,卻對自己的需求拐彎抹角。那個年代的女性很怕脆弱,那代表不夠有能力,會產生羞恥;其實當你連脆弱狀態的自己都能擁抱,才是真正的強壯。
──註
低自尊障礙:強烈不安全感、沒自信、習慣自我否定及自我厭惡,沒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小帳號:較為私密的社群軟體帳號,用以主帳號區隔。
關於張西
90後暢銷作家,臉書粉絲專頁「故事貿易公司」創辦人,出版書籍曾蟬聯書籍暢銷榜超過50週。
散文作品有《你走慢了我的時間》及《把你的名字曬一曬》;絕版作品《朝朝暮暮》、《時時刻刻》。
《二常公園》
張西首部小說作品。「希望我們看著鏡子時,有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一棟平凡的學生公寓,橫跨十年的時間軸,三個各懷心事的女孩,一種失調症後造成的滿城飛絮,交織成的一部奇幻成長小說。(張西,三采出版)
關於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
投入專業助人工作領域超過二十年, 並出版逾二十部作品,持續以寫作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關注心理健康議題。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台灣第一本由諮商心理師探討「低自尊」人格的書。總是習慣懷疑自己,看著別人的眼光過活?潛在的「低自尊」人格可能已成為你人際關係上的障礙。透過四十堂自尊課,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與尊重。(蘇絢慧,三采出版)
📣負能量鼓噪.不完美當道
誰說少女情懷總是詩?
姊月領23K照樣天天幹大事!
褪去外在眼光和耳語,讓身上的不完美都組成最剛好的自己。
2O19.5.01 WED. – 6.10 MON. 熱 烈 開 展
✔推薦書單|三本75折、單本79折起
✔風格選物、影音商品|85折起
▶專屬妳的推薦選品│http://bit.ly/hu9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