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的是完整,不是完美 ──作家苏绚慧╳张西的女子对谈
撰文 賴柔蒨.攝影|楊雅淳这两位新书有着巧妙连结的女作家在访谈当天初次见面,对谈一开始,张西直说自己好紧张,她不自觉愈讲愈快,字词粘糊在一起。《二常公园》里的人物因为自卑而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成了一个被外界目光支配的布偶,故事可视为张西的自我剖白;而这些有「布偶症」失调的角色,都能在苏绚慧的《找回爱与尊重的自尊课》中找到相对应的行为解析。苏绚慧始终侃侃而谈,信手捻来都是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听着频点头,气氛逐渐缓和,有她在一旁,彷佛张开一张温暖平稳的网,能够承接任何内在怯懦;张西的话慢慢变多,表情放松,笑颜渐展。书写相伴相生的自卑与低自尊,两人其实分享着接近的价值观,她们都是向内探寻的人,认为没有所谓完美,相信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做自己。
《找回爱与尊重的自尊课》写生存焦虑,《二常公园》则投射自我质疑
苏绚慧:我发现很多个案是因为别人的论点、观点而形成心理混乱,他们常常处於「应该认同对方」还是「坚持自己」之间,伴随人际方面如职场、家庭、伴侣、闺蜜的困扰。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十分多元,但基础是关於自尊。自尊代表你喜爱自己的程度,你的自我价值感。亚洲地区、华人社会并非教导你尊重、喜爱自己的环境,我们多半从小被否定、贬抑,到了学校变成被羞辱,因此基本上所有人都有低自尊障碍,只是程度强弱的差别。我们处在一个「求同」的社会,最常问「别人做得到你怎麽做不到?」一个环境中一定有人不适应,但我们不是去了解如何能让大家都有不同适应的方式,而是不适应就淘汰,这大概是人们生存焦虑或恐惧的来源。
张西:我的个性一旦遇到事情会先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去年历经一段低潮,在过程中一如以往质疑、怪罪自己,这感觉很不舒服,於是想能不能不要受伤?不要疼痛?所以故事的布偶症到最後是没有感觉的。书中三个角色都有投射一些些我,最一开始写的第一句话是「致没有活下来的我」,当时我把自认的缺点放到最大,极力将角色写得很黑暗,但出版社提醒「人不是只有一个面向」,我因此重新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好像也没那麽糟。在这个发现自己多面向,和书写角色多面向的过程中,我重新面对自己的好与坏。
没有所谓完美,负面情绪更是心灵导师
张西:我家四个女儿,从小就听到我爸说「其实生女儿也不错」,但你心里知道他就是想要儿子。爸爸对女生的期待就是快乐、安稳,不需要太突出,所以一开始我对於成为镁光灯焦点感到很不自在。姑姑是一个职场女强人,透过她我才发觉原来女生可以有不同的样子。我觉得追求完美是很虚无的东西,应该每个阶段尽力而为,再往下一个阶段去。
苏绚慧:用一个探索和认识的角度往回看,跟自己对话,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某部分要去承认自己并没有那麽完美。事实上,脆弱、不安,任何负面情绪并非带来毁灭,而是你的心灵导师,蕴藏引导你的课题。当你愿意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展开一段诚实的对话,就会发现它的丰厚已经不需要由完美、不完美来定义了。人生追求的是「完整」而非完美,不管是妈妈还是职业女性,人生经验都是丰富精采的;不管任何关系、角色、身份,人生就像一个个新局面,每个局能怎麽去玩,玩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恶,在社群网路上将集结成巨大的恶意
张西:我书里有一段关於网路攻击。起初可能只觉得是无伤大雅的小恶,一旦在网路集结就变成巨大的恶意,甚至变成另一种真实吞噬掉原本的真貌。Facebook出现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全部人都冲进去,我感觉在那里缺点永远被放大。一段时间後发现曾经红极一时的人不见了,或开始经营小帐号(注)。我觉得网路的机制像是把人心里的机制具体化,切分得很清楚。
苏绚慧:面对社群网路人际混乱的状况,要学着划出自己的界线,设定隐私,划分亲疏远近的人际圈。生命的意义建立在跟人的相处上,在乎按赞数就是希望有人关注。关於孤独的自处又是现代人另一个心理议题,当一则深夜12点的贴文写睡不着,接连有十个人按赞,产生一种人际连结,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社群软体能够快速获得情感来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些情感大部分是假的,讯号的来回交换很快,但是否真能够陪到你的心?我觉得人类不进行深度沟通或交谈,都是没有办法的。
「做自己」的前提──认识自己
苏绚慧:「做自己」有一个前提是你有没有「认识自己」。为什麽说很多人的做自己是「假我」?因为他把别人拥有的放到自己身上,表现别人的样子,成了他人的综合版。假如把身上的条件、成就、头衔、学位拿掉,你是否还认识自己?这才是关键。所谓真我,应该是最纯粹原初的我,任何条件覆盖也不会迷失。认识自己包含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是多面向的,以及外在、内在、情感,行为背後的动机和渴望等较深的层次。当你对自己的所思、所为、所想常常都回答不知道,你怎麽知道在做自己?
张西:成为作家从来不是我想像自己会走的路,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非常普通的。一开始人家问我为什麽想写?我只是反射性回答「因为喜欢」,一直到我发现当别人攻击我作品时,我不会因此逃开,才真正体认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这个过程让我感觉自在,一次一次的书写过程中更加确认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一本书,致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张西:我要送母亲《家人这种病》。我妈很年轻就生我,原本是幼教老师却被少子化打倒,生命中没什麽累积。和父亲离婚後,她一直想要把我们姐妹聚在一起,想找回过去的幸福时光,但过程中又会找到家人伤害的痕迹,後来我发现她只是想被需要。我一直很希望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同年龄层的朋友。
苏绚慧:我要送姑姑《脆弱的力量》。姑姑是我的母亲典范,她1938年生,活在绝对男尊女卑的时代,从小她教我女人就是为了服务家里的男性。我从她看见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有很多才华但是只能被放在家庭,毫不吝啬付出一切,却对自己的需求拐弯抹角。那个年代的女性很怕脆弱,那代表不够有能力,会产生羞耻;其实当你连脆弱状态的自己都能拥抱,才是真正的强壮。
──注
低自尊障碍:强烈不安全感、没自信、习惯自我否定及自我厌恶,没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小帐号:较为私密的社群软体帐号,用以主帐号区隔。
关於张西
90後畅销作家,脸书粉丝专页「故事贸易公司」创办人,出版书籍曾蝉联书籍畅销榜超过50周。
散文作品有《你走慢了我的时间》及《把你的名字晒一晒》;绝版作品《朝朝暮暮》、《时时刻刻》。
《二常公园》
张西首部小说作品。「希望我们看着镜子时,有一瞬间是喜欢自己的。」一栋平凡的学生公寓,横跨十年的时间轴,三个各怀心事的女孩,一种失调症後造成的满城飞絮,交织成的一部奇幻成长小说。(张西,三采出版)
关於苏绚慧
谘商心理师,璞成心遇空间心理谘商所所长、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
投入专业助人工作领域超过二十年, 并出版逾二十部作品,持续以写作的方式,推动社会大众关注心理健康议题。
《找回爱与尊重的自尊课》
台湾第一本由谘商心理师探讨「低自尊」人格的书。总是习惯怀疑自己,看着别人的眼光过活?潜在的「低自尊」人格可能已成为你人际关系上的障碍。透过四十堂自尊课,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与尊重。(苏绚慧,三采出版)
负能量鼓噪.不完美当道
谁说少女情怀总是诗?
姊月领23K照样天天干大事!
褪去外在眼光和耳语,让身上的不完美都组成最刚好的自己。
2O19.5.01 WED. – 6.10 MON. 热 烈 开 展
推荐书单|三本75折、单本79折起
风格选物、影音商品|85折起
专属你的推荐选品│http://bit.ly/hu9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