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恐懼的人──導演程偉豪vs作家芙蘿.創作者對談(下)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這期的《提案》特別邀請到兩位把玩恐懼的專家:導演程偉豪以及作家芙蘿,來跟我們分享關於恐懼的創作,以及他們如何呈現在影像與文字作品上。
與談人 程偉豪
台灣知名導演,曾以《紅衣小女孩》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2017年以《目擊者》入圍台北電影獎及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同年度《紅衣小女孩2》更為當年唯一破億國片。2021年新作電影《緝魂》接連在大陸、台灣兩地上映,在大陸以四週創下台幣4.3億票房佳績。
與談人 芙蘿
已出版11本書,獲得國際、國內多項肯定,部落格百萬人氣作家。曾與東森相關網站合作網路雙專欄,同時也是PTT Marvel板、Dcard靈異板爆文風雲人物;首位連兩屆東森新聞雲年度大賽獲雙獎,且唯一簽約駐站作家的得獎者。作品類型有靈異驚悚、懸疑推理和玄幻冒險,風格刺激爆笑、虛實交錯、詭譎多變。
Q:人性的黑暗面,相較於文字創作的篇幅,似乎一直是影像不容易處理好的一部分,
而近年非常熱門的「燒腦」神劇、「反轉再反轉」的設定,好像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曉得導演怎麼看?
程導:
其實無論犯罪類型與否,我一直覺得任何電影的敘事都該是「心理懸疑」,即便是MELODRAMA(通俗劇)也是,都該讓觀眾帶著勾子往下走,對我而言,這是作者和觀眾一個很重要的互動,所以透過影像敘事上的「倒果為因」是我很喜歡也常見的敘事邏輯。先讓觀眾看到一些懸疑的結果,起了獵奇的頭,再慢慢揭露造就的原因,透過這種影像敘事上的因果倒置,呈現出來對於人性黑暗面的理解,是我很熱衷的手法,這對我來說不只是挑戰,同時也是更能體現真實的人生狀態。
因為我們平時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也是觀眾,都會下意識地觀察著這些人,當對方成為被害者,或對方被指認是事件的加害者時,其實有很多對那個人的刻板印象或純粹的想像,就會讓我們去評斷著那個人,這也是我們人性的黑暗面呀,而那個人走到最後到底是還不是加害或被害?抑或是很糾葛的灰色地帶?這不都跟懸疑敘事是一模一樣的情境?
Q:恐怖元素運用在創作中,有趣與困難的點在哪裡?
芙蘿:
有趣的點:在字裡行間埋恐怖元素的時候都會很雀躍啊,光是想像可以嚇得讀者把腳縮進棉被就覺得很有成就感。有的時候會有些惡趣味的想法,就會把恐怖元素寫得太荒唐,然後腦中的鬼或殭屍就會一臉哀怨地瞪我,但又拿我沒輒。我也會覺得很好玩。
困難的點:其實我是東亞懦夫,超沒膽,而且又很容易入戲,所以投入創作時常會害怕到睡不著或作惡夢。我是不會截稿期限前才抱佛腳,但我會抱佛經打字(笑)。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小說裡會夾雜恐怖和歡樂的元素,因為我自己需要一點幽默來緩和情緒。
另外就是讀者們對恐怖情節的反應。有的時候我精心設計的梗,讀者覺得一般般;有的時候我覺得還好的情節,他們反而覺得很恐怖。所以我至今也在持續摸索、研究恐懼,希望有天能做到百發百中吧。
Q:相對於作家與演員,導演似乎更偏向抽離而不是投入的角色──是這樣嗎?
程導在創作上,也會有「天啊這段實在也太嚇人了」、由衷覺得恐怖的時刻或情節嗎?
程導:
有啊!我還是會有由衷覺得恐怖的時刻。
我不太確定其他導演如何,但面對恐怖類型的故事,我也僅限於在自己做為「導演」作者身份時,會「比較能」抽離。回到觀眾立場時,面對無論是小說或電影等文本若有恐怖內容,我也是會害怕的!或是,聽到原來身邊演員和工作人員在拍攝當時碰到什麼卡到陰阿、遇鬼阿的靈異事件時,我也是會很害怕的!!我之前的意思只是「比較」找得到旁觀角度去抽離(一直強調)這是相對的。因為其實我面對每一段自己電影裡的恐怖情節,我在「拍攝的當下」,那個第一時間,都是完全投入的,也要到我真心發毛才會OK TAKE,但當拍完之後,無論是進到後期剪接或做混音等等,我就像打了疫苗,我是免疫的(因為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我仍然有傳染力,所以只需要把同樣的恐懼傳遞下去就好,哈哈!
Q:如果「投入創作時常會害怕到睡不著或作惡夢」,最初決定寫恐怖/靈異小說的契機又是什麼呢?
科技業工作的經驗,是否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呢?
芙蘿:
幾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全家被滅門的夢,後來倖存的女孩被栽贓陷害成替罪羔羊。醒來之後,我淚流滿面,就想把夢裡的冤案寫出來,和網友們分享。
因為夢境本身很曲折也很複雜,我又很希望可以賦予這個故事好的結局;至少能在故事裡為這一家人找到真兇、為冤死的女孩平反,所以寫了好幾年,才終於寫完《老梅謠》這套書。寫著寫著就寫出興趣了,也很幸運能獲得網友的鼓勵和支持,所以就踏上了懸疑驚悚題材的創作之路。
科技業的工作經驗對我幫助很大,除了現有IOE、AI技術可以應用在懸疑驚悚小說中,這些技術也開拓了我的視野和想像。
科技和科學的進展對於鑑識、法醫、偵調的幫助無庸置疑;但利刃能救人也能殺人,對於犯罪者而言,新技術同樣有助於犯罪與脫罪。或許也可以說,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正、反派彼此鬥智、角力的籌碼。
由於科技業總是跑在產業應用的前端,即便《老梅謠》的故事是早在五、六年前就已擬定,放到現在,技術也不會過時。例如《老梅謠》中,男主角——吳常的設定就是擅長利用高科技製造幻象的魔術師兼業餘偵探。他不僅能運用高科技破案,也能破解兇手運用障眼法佈下的謎團,最後用VR、體感和傳感等技術使兇手認罪。
不過我最近也在思考:抽絲剝繭只能仰賴新技術嗎?或許運用日常生活中就能見到的工具,對於讀者而言會更有共鳴?
Q:「別害怕」這三個字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程導:
沒有,但因人而異。會怕終究就是會怕,但仍會由衷感謝願意給予這種鼓勵的對方。
Q:如果有人需要你給他/她一個面對恐懼的建議,你會說什麼?
芙蘿:
首先是面對它,不要再拖延,也不要妄想可以維持現況。事情可能會越來越糟、越來越難處理。
人不可能不害怕。害怕不是一件糟糕或丟臉的反應,而是再自然不過。恐懼是生物的求生或是維生本能,否則人人看到懸崖、急流或猛獸都不害怕、都一頭熱地勇往直前,人類早就滅絕了。所以首先心態上不要覺得丟臉,也不要無視、逃避這種感覺或是造成你恐懼的人事物。
第二,直視恐懼、嘗試了解它,了解了以後,也許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第三,盡一切努力解決或遠離根源,勇於向外求助。
第四,根源如果是過去造成的創傷,或「非科學能解釋」且無法避免,就只能調整心態,例如釋懷或放下,也許恐懼就會從此消失。
最後,如果找到「非科學能解釋」的根源後依舊害怕,就試著找出整件事的正面力量,與恐懼共存,讓它成為你手中的矛或盾,成為工具或屏障。
程導:
我知道沒用,但別害怕。
▌ 作家芙蘿的推薦書單
對於超自然與違反自然法則的恐懼:史蒂芬.金《寵物墳場》
恐怖與奇幻題材的完美結合:尼爾.蓋曼《第十四道門》
人心所產生的黑暗,最終會反噬人:愛倫.坡《黑貓》
▌ 程偉豪導演的推薦片單
恐怖(HORROR)在電影類型的定義裡,比較偏「靈異鬼怪」類,那我會推薦《鬼影》、《厲陰宅》、《咒怨》。
鬼怪在空間出現的未知感,加上無止盡、擺脫不了的抓交替,這種宿命般的善惡因果,會產生更加成的恐懼。
這三部都是高標作品!!離開電影回到現實生活都還是會怕怕的。
▌ 延伸閱讀
☞把玩恐懼的人——創作者對談 上
☞《提案》8月號「強心臟!我們都愛恐怖故事 Fight or Flight」刊物線上看
☞【恐怖教練 上集】小丑與活屍到底有多可怕?
☞【恐怖教練 下集】小心,開膛手、狼人和吸血鬼出沒中!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